分享

耀州窑烧瓷历史

 芝润斋 2020-02-05
耀州窑烧瓷历史

1984年到1997年期间,由考古研究所的专人组成的考古队,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连续朝系统性发掘,发掘面积达15000平方米,唐、五代、宋、金、元各代磁窑和作坊均有近百座,出土陶瓷标本100多万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器物数万件。还在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窑穴,以及大量的作坊具、模具、窑具、支烧具等,并且揭示出唐、五代、宋、金、元明五个时期的文化层,确定了窑场800多年的烧造史,将该窑的烧造史提前了200多年。

前面一篇文章老卞跟大家聊了一下唐代的烧造历史,那今天老卞就跟大家来继续聊一聊剩下几代的吧!

五代层是北方青瓷烧造的首次发现,找到了五代谈天青瓷和“官”字款青瓷,不仅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同时澄清了传世的“东窑器”问题,找出了唐至元明各时代耀瓷的特征,系统地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

耀州窑烧瓷历史

耀州窑的第二期五代,瓷器以青瓷为主流,青釉有灰青、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兼烧少数黑釉、酱袖瓷,及白釉褐绿彩瓷。器胎可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呈黑灰或铁灰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化妆土上再施青釉,白胎出现较晚,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加化妆土,釉层直接挂坯上,其数量比黑胎要少得多。

耀州窑烧瓷历史

五代的器物多酒具、荼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为特征的花口碗、盘、洗、高足杯、柳斗杯、多曲盏、盏托、套盒、瓶、杯口曲流壶、罐、小口三足孟、香熏炉等。器物造型由唐代的丰满大方变为秀美精致。器口多花口,器壁往往多曲折,器足多外撇,各种造型多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有些器物还往往饰有纹样,采用划花、剔花、贴花手法进行装饰。在五代青瓷标本中,发现了10多片刻有“官”字款的器底,还发现有装饰龙、凤纹图案的器物标本。

耀州窑烧瓷历史

那么五代时期的胎釉又有什么特点呢?五代时期的青釉瓷在该窑产品中已占主流,经过对其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提高,所烧制的青瓷已经相当成熟。此时的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类。

黑胎器,胎呈深灰、黑灰、铁灰、黑等色,胎质比唐代细密,但含铁量很高。为了使较黑的器胎不影响青瓷的外观质量,五代工匠在此深色器胎外表施有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再施青釉。黑胎青瓷器的青釉,在制作上也比唐代精细,而且还去除铁质粒的措施,所以烧出的青瓷器表面多见不到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此类胎的青釉瓷或呈暗蓝的天青色,或呈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青釉的玻璃质晶莹透明度好,常有细开,施釉的部位不仅为器物通体的内外,而还包括器物的整个底足和足底,此种施釉的方法又被称为“裹足釉”,即用釉裹足之意。

耀州窑烧瓷历史

白胎器,出现在五代稍晚时期,其胎体的坏泥过精细淘洗,质地相当纯净,器胎也相当白。五代的此种白胎,从瓷器标本的断面观察,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是该窑各时期青瓷中较白的瓷胎。但胎的致密度较以后的宋器要差,均匀的程度亦稍差。这种五代的白胎青瓷器坯体的外表一律不加白色化妆土,青袖用料均直接施于坯体之上,釉多呈淡青、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瓷釉的透明度好,亦有开片,是该窑历代所烧青中釉色最为淡雅的瓷器,从出土器物看,数量较五代黑胎青瓷要少得多。

从五代青瓷发展的时间序列看,黑胎器在前,是晚唐时期黑胎青瓷的发展和继续;白胎器在后,是五代晚期青瓷器制作工艺上的突破性发屡。白胎器的施釉部位亦是通体满釉,但底足施袖情况比较多样。或是与黑胎器相似施裹足釉;或是底足施裹足釉后将底足釉刮除,在刮除的底足刷有红黄色的浆汁.烧成后具有类似火石红般明显的黄灯色。从五代青瓷两种胎器的施讪方法观察,白胎器先采用黑胎器的工艺施讪,进面又发屡出新的工艺和方法,并为宋代耀瓷的施袖.IL乞奠定了基础。

耀州窑烧瓷历史

耀州窑的第三期宋代,这一时期可分为北宋早、中、晚期和南宋四段,是该窑青瓷烧造的鼎盛期。以北宋中、晚期所烧色调稳定的橄榄釉青瓷为代表,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器胎比唐代和五代精细,以中期的浅灰白色胎最为均匀细致紧密。

器物中碗、盘、碟、盏、洗、壶、罐、瓶、灯、盒枕的造型秀美多样化,同时新增加了盖碗、供盘、花插、花盒、鸟食罐、带座灯盏、镂空熏炉、等新的器物此时期,凡是瓷器制作的餐具、酒具、茶具、化妆具、照明具、陈设具、医药具、棋具、乐具、供具、等器物种类应有尽有,造型优美秀丽,器类完备多样化。

在装饰于法上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新工艺,其刀锋犀利,圆活生动,纹样流畅,活泼多样,具有一种独到的浅浮雕美感,被誉为我国宋代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之冠。宋代耀州窑青瓷的鼎盛发展,还表现在装饰图案的丰富多彩和纹样题材的多样化方面。目前已见的该期纹样图案约有200多种,比如说有花卉草木、瑞兽珍禽、昆虫蝶娥、水族鱼类、佛教造像、各类人物、历史故事、庭园山石、流云水波等等。每一个大类中又有多种纹样阳案,其纹样之丰富和题材之广泛,在同时期各著名窑口中可以说是唯一的。

耀州窑烧瓷历史

耀州窑的第四期金代,可分为金前期和金后期两段。前段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器胎灰色或浅灰色,且往往略呈现出灰棕色,胎土的颗粒均匀,质地细密,但比典型的宋胎颗粒要大,反映出加工工艺不够精细的特点。后段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器物多数为实用器,以碗盘为大宗,还多见碟、盖碗、瓶、壶、罐、灯、盒等器类。器壁比晚宋明显加厚,口唇厚。器足由宋代的窄圈足由窄变宽,以圈足内墙外斜为该时期的整体特征。造型趋向浑圆耐用。花口瓶、狮座灯、三足鼎炉之类的供器和祭器明显增多。刻花印花装饰工艺的图案趋于简练,主题纹样往往饰于开光图案中。金代后期青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器胎多呈土灰色和淡土黄色,瓷袖多呈姜黄色或黄绿色。在碗盘圆器类的器内心,多见刮削出无袖圈的现象。装烧方法从一器坯一匣钵,以烧成精器,发展成多件器坯叠装在一个长筒匣钵中,以增加产品的数量。鼎盛一时的宋代耀州青瓷,到金代后期,其制瓷工艺则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耀州窑烧瓷历史

耀州窑的第五期元明代,这一时期可分为元代前期、后期、明代三个阶段。元代前期以烧制姜黄釉青瓷为主;元代后期以烧制白地黑花为主,同时也有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出土的器物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肚子玉壶春瓶等日用瓷器。装饰工艺由刻花和印花向绘画装饰转变。

到了元代后期和明代,耀州窑烧制的瓷器不再是曾经名扬中外的耀州青瓷,而是改为宋金时期长期受到民间欢迎的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经历数代北方青瓷的代表性窑场,就这样由创烧开始,经历了成熟、鼎盛、延续、衰退的发展过程,到明代中叶最后停止了烧造,结束了它的窑场发展史。

耀州窑烧瓷历史

另外,黄堡的耀州窑场到金元时期,因为数百年的长期烧制,原料和燃料均大量消耗,埋藏较浅的瓷土坩泥和煤炭数量大减。为降低成本继续进行传统型的制瓷生产,耀州窑在维持黄堡镇原有窑场烧制的同时,又在黄堡镇以东一二十公里处的上店、立地坡和陈炉等地兴建了新窑场。到明代中叶黄堡镇的耀州窑场终烧之后、立地坡和陈炉仍继续烧瓷。特别是陈炉镇窑场,曾誉有“炉山不夜”之誉称,是黄堡耀州窑之后西北地区烧瓷数量最大的陶瓷基地,至今还保留有相当多的传统制瓷工艺。近些年前来考察的中外学者和陶艺家可说是络绎不绝。陶艺界多认为陈炉窑场匠人的拉抷轮制技术是国内最优秀的,其工艺应是耀州窑轮制工艺的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