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昼三夜二205 2020-02-05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 

【用法】先煮大黄、甘草,汤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温服,或1次服完。

【主治】

1.阳明燥热,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2.热结阳明,蒸蒸发热,或谵语,或心烦,或胸中痛,苔黄而燥,脉滑而数。

【证析】大便秘结是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位在肠;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滑数,病性属于实热;再察津气盈虚,苔燥便结都是津伤现象,所以此证属于热结阳明的津虚肠燥。邪传阳明,化热伤津,燥屎结于肠中,故便秘。若主证不是便秘,而是蒸蒸发热、谵语、心烦、胸中疼痛,则是气郁化热结于肌媵所致。蒸蒸发热,愈按愈盛,是阳明发热特征;热郁胸中,无从发泄,壅滞不通,故心烦、疼痛;热从三焦上攻于脑,神失清明之常,故谵语。

【病机】热结阳明。

【治法】清热泻结法。

【方义】有形之积或无形之热结于阳明,均宜清热泻结,通其窒塞,导热下行。燥屎坚结,非芒硝、大黄不足以软其坚、泄其热,故用二药以清之泻之;恐芒硝、大黄过于猛峻,故佐甘草之甘以缓之。对肠中燥结而无痞满之证,投此最为合拍。若用此方清泻无形之热,即《内经》“热淫于内,治以成塞,佐以苦甘”之义。方用芒硝苦寒除热,大黄苦寒荡实,甘草之甘以缓芒硝、大黄之势,勿使速下而收留中泄热之功,方名调胃,殆即此意。此方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虽然同治便秘,但在应用时略有区别。痞满而燥实不甚,用小承气汤;燥实而不痞满,用调胃承气汤;痞、满、燥、实全具,用大承气汤。《伤寒论》用此方共八条,或治发热,或治谵语,或治心烦,或治胸中痛,并无一条言及便秘,可见便秘是后世医家的发展应用。本方以原著为依据另立一条主治,意在说明此方所治并不限于便秘,学者识之。

【应用】

1.《东垣试效方》云:“调胃承气汤治消中,渴而饮食多。”消中是三消之一,以消谷善饥、食量倍增为特征,是肝胆疏泄太过的病理改变。用此方清热利胆,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是其宗旨。

或问:历代医家从未言及此方能够清热利胆,在此提出有何根据?根据有二:

①大陷胸汤能治肝胆系统病变的急性胰腺炎,已为临床证实,而大陷胸汤即芒硝、大黄与甘遂同用,彼能治疗胆胰疾病,此方当亦能治。

②大柴胡汤是治胆经实热的主方,方中有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汤亦是治疗胆经热证的主方。方中即有芒硝,可见芒硝、大黄并非专走胃肠,仲景亦尝用来治疗肝胆疾病。消谷善饥是胆胃郁热,且胰分泌过旺使然。以此泻热通肠,使其下出,正合此证机理。

2.《口齿类要》云:“调胃承气汤治中热,大便不通,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热壅上焦而兼便秘,正宜用此釜底抽薪,导热下行。

3.《玉机微义》调胃丸治齿痛出血不止,也是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之法。

4.《外科枢要》破棺丹(即本方为末,炼蜜为丸)治疮疡热极汗多,大渴便秘,谵语发狂。体现清热解毒,内疏壅滞法则。

5.此方亦治阳明腑实不通,导致太阴肺气不降的气喘,这一用法既是脏病治腑的实例也是上病下取的治法。方名调胃承气,是言通过调胃能够承顺肺气下行。

【化裁】

1.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去芒硝。治食已即吐。用本方导肠中壅闭以止上逆的呕吐,即欲求南熏,先开北牖之意。

2.桃仁承气汤(《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桃仁、五灵脂、生蒲黄、鲜生地黄、犀角汁(现水牛角汁代)。治蓄血发狂,小便利,大便黑。体现急下肝胃瘀热法,也与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同理。

【歌括】

调胃承气硝黄草,阳明燥热此方珍,

上部实热若投此,釜底抽薪义蕴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