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参败毒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爱经方 2020-02-07

人参败毒散

一、古方简介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30g,前胡30g,川芎30g,枳壳30g,羌活30g,独活30g,茯苓30g,炒桔梗30g,人参30g,甘草15g。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流行性感冒

【案例】某男,68岁,2002年3月2日就诊。患流感1周,经输液、抗感冒西药效不显,现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9.4℃,咳嗽,全身酸痛,体倦乏力。予中药人参败毒散主之,处方:茯苓、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12g,人参、甘草6g,水煎温服,1日2次。二诊:服药2剂,痊愈(谈世水.人参败毒散治疗流行性感冒.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4]。

1.jpg-sy

【按语】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传染病,主要作用于人体呼吸系统,往往发病急,症状重,且传染性强,特别对本来体虚的患者如老人、小孩、妇女则传变速度更快,治疗不及时易引起并发症如肺炎等。在治疗上,目前常规用抗病毒、输液等法,疗程一般1周以上,单方面用抗病毒药物则病程较长。在临床上采用人参败毒散治疗,可及早控制病情,早日排除病邪,疗效很满意。本方有益气发汗、扶正败毒之功,所败之毒就是时行不正之邪即流感病毒。本方贵在人参益气鼓邪外出,以利于驱除病毒之邪,恰到用处。

2.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案例】某女,33岁。12天前始咽痒、腮部不适,8天前始恶寒、发热、四肢关节略痛,5天前始颈淋巴结肿大,4天前始连续静脉点滴头孢曲松、利巴韦林4天,仍高热,遂入某大学附属医院。查:T40.5℃,无皮疹,双侧颈、颌下、乳突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约10余个, 直径0.6cmx 0.6cm~1.8cm×2.0cm,活动度好,不粘连,微有触痛,肝脾无肿大。血常规:白细胞3.4×10'/L,中性粒细胞占53%,淋巴细胞占47%;WR阴性;EB病毒、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均阴性; 抗HIV阴性; PPD试验阴性; 胸片正常。行左颈部淋巴结活检。予“阿奇霉素、阿昔洛韦,能量合剂等静脉点滴5天后,仍发热。病理报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见小片状凝固性坏死。停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给予泼尼松口服,每次10mg,日3次。5天后体温下降,淋巴结已很小,停止用药,出院。半月后病情复发,症状、体征几乎相同,'惟颈部淋巴结肿大至20余个,且发热次日即迅速增大,患者不同意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而转诊于我。症见:恶寒、高热、无汗,最高体温40.6℃,伴咽痒、乏力,舌红、苔薄黄,脉弦浮数,平素缺乏锻炼。考虑素体气虚、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法应温散风寒、清热补虚。方用人参败毒散加减:人参12g(另炖),羌活、独活、川芎、浙贝各10g,柴胡、茯苓、地龙各15g,僵蚕、白芷、前胡、枳壳、桔梗、薄荷(后下)、荆芥、防风各12g,生石膏90g(先煎),炙甘草6g,生姜3片,日1剂,分4次服。多食小米粥。二诊:3剂后,恶寒减轻,体温降至38.7℃。守上方去羌活、独活、川芎,生石膏剂量减半,荆、防、芷、枳壳减为2/3量,加黄芩10g。2剂后不恶寒,体温降至37.5℃。上方留参、柴、枳、桔、芩、薄、芩、龙、僵、贝、草,生石膏减为30g,加芦根30g。2剂后除淋巴结仍肿外,完全正常,治法改为清热补虚、软坚散结,药用:西洋参6g(另炖),柴胡、当归、浙贝、连翘、川楝子各9g,桔梗、僵蚕、昆布各12g,生牡蛎30g(先煎),玄参15g,日1剂,分2次服。半个月后,肿大淋巴结消失,停药,随访1年未见复发[解礼杰,等.人参败毒散加大剂量生石膏治愈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1例.内蒙古中医药,2006,(4):64~65].

【按语】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本病好发于年长儿,成人亦有发病,病因不明, 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下降:PHA皮试反应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减低。中医辨证当属内有蕴热、复感风寒;结合实验室检查免疫功能偏低,可知素体偏虚,而卫外之首,当责于气。法应温散风寒、清热补虚。方用人参败毒散加减;清热可用生石膏,但热象显著,一般剂量难以起效,试以大剂,效如桴鼓;酌用黄芩、浙贝、僵蚕等清热软坚散结之品。关于大剂量生石膏的使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颇多,谓“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但为安全起见,嘱患者每于一服前均要告之胃脘部有无不适,是否腹泻,以防坏症出现,但观察中并未发现不良反应。热期已过,淋巴结缩小需要一个过程,软坚散结为主、稍事清热补虚即可。

3.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案例】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77年10月29日。患者自述3年来每年左腮部肿痛2~3次,于10月11日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经X线摄片确诊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不愿意注射青、链霉素,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有痰,面黄浮肿,左耳下前方肿大,波及左眼,左眼睁开困难,睁眼时小于右眼,脉浮紧,舌色淡白,舌质浮胖有齿印,苔厚白滑。诊断: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治用人参败毒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柴胡、前胡各15g,独活、桔梗、昆布各12g,银花30g,荆芥、甘草各9g,每日1剂,水煎服。11月1日二诊:述服上方2剂后,左腮腺肿大已有缩小。原方去荆芥,加活血逐瘀、软坚散结之品,药用:党参30g,黄芪24g,柴胡、前胡、薄荷、甘草、枳壳、昆布、桃仁各9g,羌活、独活、玄参、陈皮、茯苓、牡蛎、桔梗各12g,红花3g。2剂后左腮部肿痛已消,舌边齿印消失,苔不厚,脉和缓。再加健脾扶正、清热解毒药以防复发,药用:党参、黄芪各30g,白花蛇舌草、玄参、当归各12g,茯苓、藿香、赤芍、昆布各15g,广木香、红花、川芎、半枝莲、砂仁各9g,服此方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黎文德.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26、25]。

【按语】化脓性腮腺炎常发生于感冒、急性传染病、较大手术外伤、心情不舒且情绪低落等原因之后,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细菌感染所致。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属中医“慢性发颐”范畴。本病多由伤寒、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多主张清热解毒散结,而医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治疗应考虑到其人正气已虚,又感受邪毒的病机,故治疗应扶正祛邪。医者以人参散毒散“培其正气,败其邪毒”,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二)儿科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

【案例】某女,5岁。时值幼儿因流行病毒性上感,就诊时已高热2天,体温持续在39℃以上,伴头痛,无汗,肢体酸楚,咳嗽,已服过阿莫西林、巴米尔等。查:T39.3℃,P110次/分,R30次/分,眼结膜、咽部充血,咽壁小疱疹可见,舌苔薄白,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6.5×10°/L,中性粒细胞占46%,淋巴细胞占54%。胸透心肺正常。诊断:病毒性上感。证属风寒袭表,郁于腠理,治宜益气解表,祛风散寒。予败毒散加减,处方:柴胡、前胡、太子参、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6g,羌活、独活各5g,薄荷3g,生姜3片,水煎服。每剂水煎加水300ml,先浸泡半小时,煎至水沸10分钟后取汁50~100ml,二煎加水250ml,取汁50~100ml,总量共100~200ml,每次服药50ml,每天4次,温服。二诊:首剂头煎服后即微汗,头痛肢酸楚缓解,至二煎后体温开始下降。2剂后体温正常,精神好转,能进食稀饭,但仍有阵咳,喉中有痰,故以宣肺化痰止咳法善后[钱玉凡.败毒散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37例。陕西中医,1999,20(7):297]。

【按语】小儿脏腑薄藩蓠疏,卫外机能不固,病邪极易从皮毛、口鼻入侵,故对小儿外感病既要看到邪实,更要考虑元气不足,故方选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扶正祛邪代表方“败毒散”。方中羌活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活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它们含丰富挥发油,能扩张血管,有解热镇痛镇静的作用;柴胡辛散解肌,药理上有解热抗炎、抗病原体作用(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开肺降气、祛痰渗湿,共同利肺除咳;在扶正方面用人参(太子参或生晒参)、甘草益气和中,使正气能鼓邪外出,起到扶正托里的作用,使邪从表出。全方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施于小儿最为相宜。

2.婴幼儿腹泻

【案例】某男,6个月。据其母言,患儿出生后的2个月内,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睡眠亦佳,大小便正常。由于乳汁已充足,每日又以奶粉、麦乳精等杂进,导致脾胃受累,消化不良,开始腹泻,初则日5~6次,继则日10余次,虽经治疗2月余,效果不显。诊见:面色萎黄,体虽胖而不实,精神尚可,虽泻利日久尚能食,惟肠鸣频作,腹泻如旧,日夜10数次,所下之物如清水样,肛门周围微红,小便微带黄色,苔白而厚,指纹淡红。拟诊为脾虚泄泻,处以七味白术散,水煎服。二诊:服2剂后无甚变化,苦思良久,悟及尚有余滞未消,而久羁必致脾气不升,风药可以升清,略佐健脾化滞可也,人参败毒散最为合拍,乃投原方。服药2剂,泻止大半,继服数剂告愈。1月后随访,一切正常[席兴胜.人参败毒散治疗婴幼儿腹泻1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1):15]。

【按语】婴幼儿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然其致病因素总与湿邪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说得好:“湿胜则飨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足见本病病因虽多,总不离乎湿,然胜湿者莫过于风,人参败毒散集风药成方,救治泄神效。是方用党参、茯苓、甘草补脾气,固正气,是以为帅;辅二活二胡、川芎、薄荷、生姜诸轻浮辛开之品,鼓舞升腾,引湿邪由表而出。观服此方后多有汗出,是为明证,盖宣表化湿,比淡渗分利更捷。桔梗为诸药舟楫,引清气上升;枳壳宽肠和胃,导浊气下降。清升浊降,中气自归本位,不利湿而湿自去,不止泻而泻自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