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出发吧》中杨烁训斥儿子的视频刷屏朋友圈,杨烁趾高气扬的控制和表达激起了很多父母的同理心。翻阅网络,我发现很多人都在指责杨烁的坏脾气和高压控制对儿子的伤害。可是,这样的场景不也经常出现在我们周围。
商场里,我经常见到训斥孩子的场景:“要死呀,乱踢瓶子!”,“快点走,慢蹭蹭”,“哭什么哭,你推人还哭了!”……我们一边肆意地发脾气,一边指责别人的不当行为,一边内疚反省要控制情绪。 于是,我们不断地学习情绪管理,学习科学育儿。可是,越来越多的文章、育儿专家告诫我们:父母情绪平和,孩子幸福快乐;妈妈的情绪是家庭的风水;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 于是,我们开始惶恐,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试图控制情绪,压抑自己的发脾气,希望给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可是,我们的情绪如同高压锅,如果只是不断充电挤压,而没有排气口。它就只会越来越难打开,直至忍无可忍,最终以爆炸惨淡收场。在情绪挤压中,还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受伤,不明白之前还和颜悦色的父母,为何突然雷霆震怒。我们成了喜怒无常的爸妈,孩子成了不知道何时何地会踩了我们地雷的心惊胆战者。 高情商的人,不是不发脾气,做好好先生,而是拥抱愤怒,懂得合理表达自己的不满,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同蔡康永在《奇葩说》中,面对许吉如选择软柿子胡老师做对手,表达出对胡老师的不公平,从而为胡老师赢得了观众分,也被许多人点赞。
真正的高情商,是允许自己发脾气,不因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合理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发情绪。 一、善待自己,从允许自己发脾气开始 发脾气确实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让孩子不知所措。但是发脾气并不是负面情绪,不是消极的,只是我们不恰当地表现和运用才让情绪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发脾气的本质是我们内心的愤怒情绪控制了我们。但在远古时代,愤怒可以保护我们躲避凶兽,给我们带来反抗的力量。发脾气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脑干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受交感神经控制的肾上腺髓质将肾上腺素分泌到血液中。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改变了我们的呼吸和循环,同时也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 愤怒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保护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不能隐藏的。 如果我们强行修改或者抑制愤怒,就会损伤我们大脑的内在机制,导致精神异常。 所以说,发脾气并不是无恶不赦的,需要压抑的,而是可以流动的。在我们遭受攻击、威胁时,愤怒可以保护我们予以反击。
发脾气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提醒我们保护自己,从而善待自己。 二、冰山理论:我们为什么会发脾气? 情绪是一种能量,不是用来压抑的,它是我们的保护神,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威胁。在人类的进化中,虽然没有了凶兽和自然灾害,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横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了适应新时代,不得不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隐藏在更深的下面,不为我们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所以,又被称为冰山理论。 可是发脾气只是萨提亚模型中的冰山理论的一角,冰山之下的感受、渴望、自我才是根源问题。如果我们只是饮鸩止渴,控制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情绪流动,只会导致身体这座城池发生暴乱。
(1)羞耻 中国自古以来的批评式教育让我们的自我价值很低,侧重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可。于是,我们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内化成我们这个人的品性。别人的建议和批评都会让我们知耻而后勇。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在公园玩,经常因为不分享玩具给其他小朋友,被其他的老人鄙视真自私。尽管我知道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也不会强迫孩子去分享,但是被一大堆老人指指点点说自己孩子自私,内心还是有些生气,但有碍于面子不会对一群陌生人讲道理。稍后女儿一点点的问题就会点燃我的怒火,让我失控。 其实,这就是我的羞耻心在作怪。我把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内化成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别人说我的孩子自私,就是我没有教育好,就是我的问题。 (2)恐惧
现在,为何经常会出现知识焦虑,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就是因为我们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恐惧和焦虑,害怕孩子适应不了未来的社会,害怕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于是,孩子在奔波中懈怠了,我们就怒从火中来。或者,我们在知识焦虑中容忍不了孩子的一点点乖张行为,一点就爆。 原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我们囤课、报培训班。殊不知,这都是我们的恐惧在作祟。 我们不能阻止鸟儿从头顶飞过,但可以阻止它在我们头顶筑巢。 (3)愧疚 现在,很多妈妈的科学育儿意识增强,成为全职妈妈。很多在职妈妈也害怕陪伴孩子时间太少,没有给与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想让妈妈陪伴,妈妈做不到,就觉得愧对孩子。而全职妈妈也害怕脱离社会太久,没有了收入和安全保障,大把时间用来做副业,以至于疏于陪伴孩子。 于是,不论是在职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都陷于两难境地,觉得对不起孩子。
当我们得陇望蜀时,就会被愧疚所裹挟,伤害的是孩子和自己。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我们陪伴孩子时候就给与高质量的陪伴,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副业中。陪伴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的高低。 可是,父母不是神,也会有七情六欲,在羞耻、恐惧、愧疚的根源情绪中慢慢地蓄积能量,直到某一点爆炸,让孩子不知所措,让自己自责不已。
我们一生难免会发脾气,也是一种表达不满和诉求的机会,更是自保的本能。但是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羞耻、恐惧、愧疚的情绪的怒火喷向孩子,那么孩子也会习得这种情绪表达法,伤人不利己。 三、心理能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我们越控制情绪越无用?
简而言之,情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是一种体验。 在自然界中,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讲到: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于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心理能量守恒定律。情绪是一种心理能量,而我们的心理能量也是守恒的。 情绪的控制和压制要么向内压抑,找不到排泄的出口,成为抑郁症患者。要么我们把情绪吸收在身体内不断膨胀,成为随时爆炸的地雷,不知何时会伤害到孩子。 要么,我们会把自己的情绪发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我们情绪的接盘侠,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会觉得我们前一秒的心平气和是控制他们的手段,是装出来的。 而且,孩子不是电脑程序,修改一次就成功了。孩子需要在不断试错和重复中学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挑战我们的底线。在我们的不断压抑和情绪控制中,耐心终归会耗尽。 于是,陪写作业成了鸡飞狗跳的战场;写不好作业扔到火车站乞讨,陪写作业戴头盔,反绑双手控制自己情绪的新闻屡见报端。 四、发脾气的正确表达 比起压抑我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情绪表达。
所以,我们父母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会情绪表达,给孩子做好榜样呢? 1 、先心情再事情
而理智脑要到孩子20岁左右才会发育完全,小孩子还不能用上层脑来情绪表达,只会通过下层脑来发脾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道理孩子不听,因为我们是在用上层脑来和孩子的下层脑交流,当然言语不通了。 可是当我们先心情,安抚情绪后,再来用上层脑和孩子交流沟通,就可以有共同语言了。 这里的先心情不仅仅是我们先安抚孩子的心情,还有我们的心情。只有我们自己心平气和,才能和孩子好好地沟通。 一个人在情绪状态下是不能好好思考的。当我们先处理好心情,事情办法自然来。 2 、 看见情绪 情绪是不分好坏的,发脾气不是负面情绪,只是大脑在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了。
在我们情绪来临时,观察自己的身体。肚子内是不是有一团火,腹部是否能感觉到恐惧的情绪,肩膀、背部和脸部是否有起伏,胸部及喉部是否能感觉到异常变化。 当我们能够辨认身体的知觉,就能慢慢地发现自己的某些情绪,从而更好地去觉察它,看见它。 3 、 接纳情绪 当我们身处压力,有危险,我们肾上腺激素分泌旺盛,肌肉扩张,我们的身体处于要么对抗要么逃跑的模式中来保护我们自己。 所以从生理上说,我们没法改变情绪,这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在情绪来临时,我们静静地观察它,深呼吸,用正念练习来感受情绪。
4 、 表达情绪 古人云: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在《妈妈是超人》中,面对两个男孩的失控场面,胡可依然游刃有余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就得益于胡可的高情商。不论何种境地,胡可都会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由于胡可要带小鱼儿体检,从而导致接送大儿子迟到,她及时向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尽力了,妈妈也不想让你等这么久,但因为弟弟那边有些项目没有检查完,所以让你久等了,对不起。” 在真诚的道歉中,胡可即照顾了孩子的感受,也照顾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愧疚,从而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真正的情商高就应该是像胡可这样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再考虑别人的感受。 5、 转变信念
研究发现: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不是A导致C,而是A和B导致的C,也就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看法。 如同卖伞的老太太,可以雨天卖雨伞,晴天卖遮阳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回忆自己发脾气背后的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