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补泻法则

 中医李超 2020-02-07

              

五脏补泻法则是《辅行诀》组方的理论基础,不明补泻法则或舍法则而论其它,则学习《辅行诀》寸步难行。

《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

 “肝德在散,故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德在耎。故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故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辅行诀》五脏补泻,皆以本味补不足,以克我之味泻有余。辛味能散为肝之本味,故以辛散之,以补发散不及,酸性收敛属金,金能克木,故以酸味收敛,以泻辛散太过;咸味能软,故以咸味软之,以补柔软不足,苦性能坚属水,水能克火,故以苦味坚之,以泻咸软太过,其余脾、肺、肾之补泻皆是如此。

然而《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与《藏气法时论》所述五脏补泻之间有所差异,让人心生困惑。

《藏气法时论》五脏补泻法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藏气法时论》前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可知《藏气法时论》亦是严格按照五行生克而言,而在五脏补泻方面则与五行生克有所差异。有人认为年岁久远,版本流传,《藏气法时论》所载可能存在偏差,而《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可能更符合文章原貌。

争议暂且搁置,看一下二者关于五脏补泻的差异。

肺苦气上逆,《辅行诀》言“急食辛以散之”,而《藏气法时论》云“急食苦以泻之”,前者有麻黄汤、小青龙汤治疗气喘上逆,后者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理论与临床证据都很充沛,怎分对错?其实二者所适应证型不同,前者治疗肺气郁闭不宣,后者治疗气机上逆,故而治法有异。

《辅行诀》言心德在耎故以咸补之,苦泻之”,而《藏气法时论》云“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何以会有苦泻与甘泻之区别?二者区别既是苦寒直折(大黄黄连泻心汤)与甘温伏藏(补中益气汤)的区别,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与“老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实与虚的区别。

肾苦燥,《辅行诀》言“急食咸以润之”,而《藏气法时论》云“急食辛以润之”,前者以咸味补肾之津液精气不足,后者以辛味发散致津液通气也。

五脏补泻法则是《辅行诀》组方成书之根本,五脏大小补泻方皆凭此而成,牢记于心,才能进一步学习《辅行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