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六)

 中医李超 2020-02-08

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四)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六)

作者:李超

嗽逆,冲气不纳,形浮。

茯苓   桂枝   北五味   炙甘草

(形浮者,水气为病,冲气夹饮邪上逆犯肺,故而咳嗽,治以苓桂五味甘草汤。

咽喉病缠绵不已,从少阴治缓图,乃不易正则也,葆真静养尤为最要。

熟地 虎胫骨 川石斛 湘莲 秋石 女贞子 龟甲板 牛膝 黄柏 天门冬 旱莲草 茯神

(用药十二味,叶氏医案中少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以填精补髓,养阴清热。熟地、石斛、天冬、茯神等为叶氏常用补肾养阴药,在此基础上加龟板、虎骨等血肉有情之品、二至丸、黄柏、湘莲等养阴清热之品、牛膝等引火下行之品。愚觉此方与引火汤颇有相似之处,《疡病大全》载“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实时散化为水”,治以引火汤,方含熟地、山萸肉、山药、五味子、白芥子、玄参等,用于治疗阴虚所致的咽喉疼痛症。)

噫气,脉弦长,此木火上逆刑金,清降之司失职,延久有噎格之患,开怀为主。

枇杷叶   黑山栀   橘红   杜苏子   香附子   茯苓

(噫气,胃气上逆,心火不降为病,因于脉弦长,故责之于木火刑金,故治以疏肝清热,降逆和胃,肝木郁而化火,虽治以草药,终要以情志开怀舒畅为主,否则只能事倍而功半。)

经事参差不时,寒热盗汗,阴血下夺,阳无所附,营卫为之不谐也。

炙甘草   白芍   火麻仁   生地   粗桂枝   牡蛎   麦冬   阿胶

(仲景以桂枝汤治营卫不和之自汗,叶氏医案虽亦言营卫不和,观其处方却重在养阴潜阳,即重点治疗“阴血下夺,阳无所附”。处方似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汤加牡蛎临床常用于治疗心悸、盗汗等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自汗、早泄等症。)

腹膨呕逆。当温通阳气。

附子 吴萸 干姜

(阳虚水停,故腹部膨隆胀满;饮邪犯胃,则胃气上逆呕吐。《金匮要略》载“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圣济总录》载附子茯苓汤,善温经散寒行气通脉,治疗胁下胀满,痛引少腹等症。观叶氏处方药仅四味却集温阳化饮,降逆和胃于一体。)

用建中颇应,腰痛气逆,宜益下焦,贞元饮以继之可也。

(建中汤,培土抑木之方也,重用饴糖取其甘缓,重用白芍取其酸收,则肝木疏泄太过得以制衡。用建中汤颇应,则知病患肝木疏泄太过,又伴见腰痛,究其因当责之于肾虚,故治以贞元饮补益下焦。《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建中汤若干,多含生地、当归,于此案先治以建中汤,后治以贞元饮颇有相似之处。) 

少阴空虚,厥阳少涵上冒,头胀嘈杂,当乙癸同治。

生地 牡蛎 子黄 真阿胶

阴损难复,谷雨气泄可虑。

熟地 茯神 门冬 鸡子黄

(以上两案皆是阴损不能涵阳,症见头晕、头胀、嘈杂不适等,治以地黄、茯神、牡蛎、阿胶、天冬、鸡子黄、等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后案中加人参健脾安中,寓健脾益肾,培土抑木。若至谷雨节气恐病甚,以气机浮越则有脱泄之虑。)

火虚不能燠土,不饥妨食,法宜脾肾同治

人参 巴戟天 益智仁 茯苓 胡芦巴 菟丝

(母病及子,故火虚则土衰,脾胃不能健运,故纳差不饥,少食则胀,即《伤寒论》中所谓“腹满而吐,食不下”,治当补土中虚火,方用四逆辈加减,观叶氏用方,下焦亦是不足,故脾肾同治,葫芦巴、益智仁、巴戟天、菟丝子皆有温阳补肾之功。其中益智仁温脾,暖肾,固气,涩精,善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等;葫芦巴温肾,祛寒,止痛,善治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等。)

夜读中医,一种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