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博采简纳 2020-02-08

'五胡乱华',一段令汉人闻之心痛的历史。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皇室司马家避难建康(南京),以致于整个华北地区遭至游牧民族的入侵。其中以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胡族为主,他们纷纷在中原地区建立各自的国家,单是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地方政权就足足拥有 十六个之多,故直到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前(439年),这段历史又叫做'五胡十六国'。

我们现在一谈这段历史,颇有痛心疾首之感。例如西晋末年中国约有人口3500万左右,但是经过五胡乱华之后,北方仅剩1300万,南方的东晋加上此时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汉人,也只维持千万左右,换句说当时神州大地上在数年间直接有1000万人被抹杀了。再加上大量建筑、典籍以及历史遗迹在战争中消失殆尽,其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五胡乱华'真的没有一点正面作用了么?首先这是汉人第一次'衣冠南渡',经济和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也为后来江南繁荣的基础;其二中国汉族人口如今接近13亿,约占全世界的19%,其中一大部分是南下的游牧民族消失后所融入的。例如慕容、段、肖这三个姓,其来源就是鲜卑和契丹二族。

而更加要说明的一点是,'五胡乱华'实际上这个'华'字用的非常不准确,华夏文明并没有因为五胡乱华而断层或者受到损害,反而在之后的历史中更加蓬勃,为后来各胡族融入汉族打下基础。我们大可不必把之看成是对中华文明的损害,反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当我们了解十六国政权本质的时候,一切谜底就都揭晓了。为此我们先取建立了前燕、后燕和南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来做案例。前燕的开国奠基者是慕容廆,即鲜卑慕容部的首领。实际上鲜卑慕容部本不姓慕容,而是姓莫护。在慕容廆的爷爷莫护跋担任首领的时候,因随同司马懿出征公孙渊有功,逐被封为率义王,于今河北秦皇岛市黎昌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鲜卑慕容部本身是生活在东北平原上的游牧民族,现在迁到紧挨着中原地界的秦皇岛,此处本就汉人极多,再加上浓厚的汉文化,而作为统治家族的鲜卑慕容氏自然逐渐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文明,甚至开始学习汉文化。根据《晋书》记载,莫护跋看到汉人头上流行的步摇官冠,于是自己也非常喜欢便做了一顶天天戴着。鲜卑人见了就称他做步摇,又因步摇和慕容读音相近,于是就变成了'慕容跋','慕容'不仅成为了其部落的名称,还成为了其家族的姓氏。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鲜卑人当时并不排斥汉文化,甚至在吸收和接纳汉文化。到了慕容廆担任首领的时候,鲜卑慕容部更是加速了对汉文化的吸收,例如慕容廆常去聆听汉人刘赞讲学,并对手下说:

狱者,人命之所悬也,不可以不慎。贤人君子,国家之基也,不可以不敬。稼穑者, 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酒色便佞,乱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

这算是典型的儒家治国之道。而当时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也就是初代前燕皇帝,史载,'尚经学、善天文、爱儒学、好文集'。要知道这个时候慕容氏还没入主中原,而作为统治阶层的子嗣,慕容皝已经开始接受儒学教育,传播汉学,可见当时的慕容氏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汉化。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慕容氏的汉化是随着其实力的壮大而壮大,随着其统治区域的扩张而深入的。到公元352年慕容儁击败冉魏,入主中原,正式称帝的时候,前燕政权和普通的汉族政权差异并不是非常大,例如朝政上它继承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兴学校传授儒家文化、甚至连游牧民族最传统的'兄终弟及'继承制也转变为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我们不容否认,连慕容儁都说自己是'远承西晋',其本质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以及完成自己从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过渡,最终还是为了鲜卑慕容氏的利益。但是从客观条件来说,鲜卑氏入主中原非但没有破坏原本的中华文明,反而对其接纳和吸收,使得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更为广大,从这方面来说绝对是积极的。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然而前燕存在时间终究太短,不过18年罢了,而后来的后燕和南燕影响力又不及前燕,以致于鲜卑慕容氏主导下的汉化并不深入。然而接下统治北方的前秦和北魏,却用事实向所有游牧民族证明,只有汉化,才是强盛的关键。

例如前秦的鼎盛来源于符坚重用汉人王猛,不仅任其为宰相,更是把家国大政悉数交于王猛手中。而王猛也不负符坚之托,他恢复魏晋士籍、提倡儒学,重视教育、举贤才,最终令前秦一统整个北方。这个时候由氐族所建立的前秦,你说跟汉人政权差距很大么?王猛用事实来阐述了游牧民族想要治理中原王朝,只能走自身汉化一条路。而在这方面,北魏就吃了很多苦头。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从鲜卑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到一统北方之前,这是一支拥有浓厚奴隶制游牧民族特色的政权。不仅在辖区任意赏赐奴隶,推行宗主督护制度,更是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然而随着统治的深入,以及北方的一统,北魏统治者发现如果依旧使用游牧民族思维统治国家的话,灭亡不过迟早的事情,特别是公元445年爆发的盖吴起义。

当时盖吴联合汉族、氐族、羌族等被北魏统治的异族在杏成(进陕西黄陵)聚众起义,拥兵十万的时候,北魏拓拔皇室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民族矛盾进入尖锐时期,所以等到孝文帝拓拔宏继位之后,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汉化改革'。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相对于鲜卑慕容氏的继承魏晋,前秦的政权汉化,拓拔宏的改革甚至有点到了'无所不汉'的夸张地步。他先是给自己改汉姓'元',禁止胡人传胡,服必须一切遵从汉人的礼俗,甚至当官的不准说胡语。更夸张的是鲜卑人死后也要葬在河南,而不是还葬平城。在如此'一刀切'的汉化改革之下,大量鲜卑人开始完全融入汉族。

公允的来说,汉化本质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毕竟它确实是当时游牧民族想要统治中原唯一的选择。但从客观角度来说,这对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促进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是原本的汉人被迫南迁之后把百越之地的百姓逐渐汉化;另一方面则是南下入中原的游牧民族本身进行汉化。

专家说五胡并没有乱华,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发展

当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如今已经消失的匈奴、鲜卑、羌、羯、氐等五胡乱华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胡族,现在不都变成汉族了么,这便是最好的证据。

所以'五胡乱华'中的“华”,只能代表中原地界确实因为胡族的南下而变得动荡不安,却不能代表华夏文明和汉族文化受到破坏。毕竟民族的定义不在其血缘是否相同,而在于是否使用同一种文化,遵从同一种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