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讲、鉴赏与知识点(五)晏殊

 江山携手 2020-02-08
也就是说,他是没有经过县试乡试会试,而直接跑殿试去了,因为有当时的高官张知白的推荐。具体张知白怎么知道他的,没有记载,他爸晏固是江西抚州的一个小官,估计和这不无关系吧。当然,说他“走后门”并不是否定他的才能,而是说,有才能的人结交个把权贵,趁早走捷径出个名,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省了几年笔墨功夫。

我相信无论当时还是现代,神童肯定不止一个,只是张知白为何只推荐了他,就让人浮想联翩了。然后,他也是个“太子党”,这给他日后仕途的一帆风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幸运的是跟对了人,这太子没成为废太子)。原因是他年轻时做过一个芝麻绿豆七八品但是非常重要的小官,太子舍人,这就给接近当时的太子,日后的宋仁宗提供了机会。直到他死的时候,宋仁宗还亲自参加葬礼,并罢朝两日以示悲哀。

此外,他还是一个没有太大政治作为的宰相。尽管他一生都居于高位,并在国家的两大核心机关任职,他从30岁就成为翰林学士,35岁枢密院副史,40岁开始任了一大堆的学士啥的,到42岁就成了参知政事(副宰相),50岁走入权力核心,检校太尉枢密使,52岁加同平章事,就成了宰相了。

大家看,这一路下来,多顺,和当时伺候太子那么多年的芝麻绿豆小官是分不开的。但是要具体说他有什么政治作为,却少得可怜,能查到稍微显眼一些的,貌似是给当时对抗西夏作了一些后勤工作。看着这一大堆的官职,大家是不是有点晕,那么咱们插一个知识点,宋朝的官职制度。

首先从科举说;科举分县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县试的为秀才,没通过的叫童生,这个童生不是说年龄小,六七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然后一路往前考,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场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如果你一路都能得第一名,那么,就有个比较牛的称呼,叫“连中三元”。这是个超级的高难度动作,历史上有记载的,从唐到清,能完成这个动作的总共为13个半人.

前13个人,没有一个是诗词上的大家.后面那半个人是唐伯虎,他已经连中了二元,但卷入了一场科场舞弊案,剥了他的状元。殿试又叫廷试,皇帝亲自主.咱们说词的时候,开头几讲曾说过,词要“神游言外”,也说过“说一想二猜三”的问题,但历来词学研究者,也有走极端的,去穿凿附会,将啥作品都解出个“高远”的人生主题、社会意义甚至是政治主题出来,这就有点极端甚至无聊了。

这个风气,在清代流行最盛,首当其冲的,是常州学派。其实清朝虽然好的词作家少,但词学评论家还是蛮多的,主要是浙西学派、阳羡学派和常州学派。西词派主张的是清空高雅,非常推崇姜夔、张炎(宋末最后一位词家,我们还没讲到)等人,代表人物是朱彝尊,明末清初人。浙派曾是清代词学的中流砥柱,绵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们一是强调词不能与曲合流,并批评元明词坛一是充塞内容无聊或绮靡污秽之作,二是要求不违背词之特色:"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并提倡恢复词之原貌。

与其同期的,还有个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善于写雄浑粗豪,悲壮慷慨之作,由于和常州派所反对的内容关联不大,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

到清朝后期,出现了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张惠言,周济,他们认为在浙派的主导下,当时的词走向了一味追求工雅,而题材狭窄,内容空洞的弊端,并提倡以词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比兴寄意及实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进步,现今词坛的人,还有不少持常州学派观点的。

但这个学派有个最无聊的地方,就是传凿附会。他们最“牛叉”的是能将无论什么词都给你解出个“托喻”来,最典型的比如咱们在赏析第一讲中说到的温飞卿,他们认为《菩萨蛮》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感士不遇也”,笔法模仿的是《长门赋》,又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是“《离骚》初服之意”,连王国维都看不过眼,讥讽了他们几句。

而近代乃至今人之中,受常州学派“坑害”的也不少,我上文辑录的评晏殊《山亭柳》之言,便是典型的例子。从晏殊整个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风并非“苦吟”一族,而清雅,豁达,是他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去用妓女隐喻自己,那是毫无道理的。

今人学者叶嘉莹在评价晏殊词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提倡“寄托”之说,把晏殊的某些著名词篇牵强附会地解释为隐喻政治斗争、斥责政坛“小人”之作,这毫无历史依据。晏殊生活于“太平无事荷君恩”之世……因此它既无必要佯为沉湎歌酒以逃避政治斗争,更无须使用在当时尚被普遍用于娱宾遣兴的娱乐文体去遮遮掩掩地“寄托”政治情怀”。

另外,晏殊是很清高的,他比较瞧不起的,是与他同时代并且为今天的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个词学大家柳永,说他是“骫骳从俗”,意思是文笔纡曲、委靡无风骨,他连柳永都这么说,难道还会自比歌妓么?很明显不符合常理。因此,咱们不能被误导,托喻这东西,该托就托,不能乱托。

宋朝是五甲,明清是三甲,通常情况下1-3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一般是17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也有特殊,比如宋仁宗朝开恩科,扩大到五甲,进士及第是一二三甲,进士出身是四甲,五甲是同进士出身,一次录取了一千八百多人,咱们大名鼎鼎的柳三变就是那时候中的进士。

晏殊14岁时得到的那个功名,“同进士出身”却绝对不是个光彩的事,这算是一个安慰奖,官职上也只有8品.当然,这对于一个孩子,已经够可以了,但对大人就有点丢人了,这个词派,开婉约派之先河,将五代香浓软艳的词风变得抒情委婉,并使之真正成为士大夫之词。后人评价说“上承南唐之风,下启苏秦先河”,晏殊在其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人云“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由此可见此派和晏殊本人的重要性。这里说个题外话,有人主张将冯延巳也归入江西词派,我认为这个提法可以商榷。冯延巳与江西扯上关系,是因为他被罢相后,曾经到抚州去住过三年,据说那三年中他的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因此让晚他出生几十百把年后的晏殊和欧阳修学着了。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咱姑且不论,话说冯延巳也没收他俩做个徒弟啥的,咋就归成一派了呢,对冯宰相那么好,擅自给人安了个门派,他老人家自己知道不?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后世人的一厢情愿。回过头来,咱们接着说晏殊词的风格。上节课已经说过,清朝的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那么,咱们就来看看晏殊的俊。

他最出名的有几首,估计大家小时候读过的有“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浣溪沙,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广为传诵,估计初中语文老师都讲过了,我就不凑热闹了。

首先我们要说,晏殊的词,是富贵的。由于它平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太平宰相做了那么多年,即使被罢相后,也是封疆大吏型的官,因此,想在他的词里寻找台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类的读者,恐怕是要失望的了。

但他所描写的那种富贵,不是镶金戴玉的富贵,而是天然去雕饰的。再说得简单点,就是富贵的“气象”。我们来看他一篇《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里说,“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这段话啥意思呢?是说镶金绣玉,那只是浅层次的富贵,但在真正富贵的人眼中,镶金戴玉不是富贵的表现,而是鄙俗了,因为真正富贵的人,不会为金玉所打动,而只有乞儿才会对这个在乎。

这个要是放到今天来理解,就是那些不富贵的人,或者愿意嘚瑟摆谱的人,结个婚啥的,会借别人的奔驰宝马去充门面,而真正富贵的人,却不在乎这个,反而是在婚礼的格调和别致性上下功夫。

晏殊所描写的富贵便是如此,他不求形迹、细节刻画,而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这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财富,怎么写富贵,怎么才能写出不鄙俗的富贵.落实到此文中,燕过重帘,风生翠幕,花落庭莎,雨滴圆荷,这些元素用得都不华丽,但就如他自己所说,穷人家是没有这等气象的。此外,他的作品笔法上非常细腻,“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结合,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的画面感极强。

读了他的作品,我们有珠圆玉润之感,他还有一篇《踏莎行》,也颇得其法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与上篇一样,这篇也是通过非常细腻的笔法,来表现细致的情思。上片主要表现的是春逝。小径红稀,红,由多到少,芳郊绿遍,绿,由少到多,实际是在表现春色在慢慢地消弭。高台上的树色,越来越浓郁。杨花的开放是非常短暂的,一开即逝,然后转为柳絮向人扑面而来,这里更是形容春的短暂,“春风不解禁杨花”,实是作者伤春的惋惜,将春风拟人化了。

下片首两句实际是描写角度由室外转为室内,描写对象也由景色转变成人物。通过一个藏、一个隔,将人与景,人与春的距离感和隔离感表现出来,并通过“游丝转”来托起人物怅惘寂寥的伤春愁绪。直到愁梦酒醒,望着一缕斜阳,体会着这庭院的深深冷寂。

晏殊的词,非常细腻,往往以小处见长。它不像有些作者的作品,上口一读就觉得感受非常强烈,如果将那种类型的词比作巧克力,浓香扑鼻的话,他的词便类似于橄榄,必须要细致品味,方能心领神会地感受到其内涵。

晏殊词的好处之所以很难被人认识,一个是因为作者的情思纤细幽微不易被人体认,再一个就是因为读者疏忽没有深深地体会。他有一个集子,叫《珠玉词》,听这名字,大家也能想象出他的风格了。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一个名篇《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王国维说是欧阳修,有误)、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里插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但此词又误入《欧阳文忠公近体诗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所以王国维才会将他误归入欧阳修名下,因此误导了后世很多人,大家要注意。

这首词开篇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将元素人格化,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去客观事物,用这个移情手法,其实晏殊倒不是用得最好的,他这句有点类似于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不过后者是写李凭箜篌声音美妙的。

在这样一个“愁烟淡雾”的场景下,燕子都耐不住“罗幕”内的“轻寒”,而振翅双飞而去,明是写燕,实是写人,人和燕一样,感同身受。而在这种感受和情绪的主导下,又导致了女子对明月的埋怨,埋怨它为何不知离恨,而整晚地照着我的孤窗。这种借物言情,怨物托情的手法,非常高妙。

下阕的三句,是说思人的,西风肃杀,一夜之间,凋零了碧树。在这里,作者没有将离愁局限于闺阁之内,而是让女子去登高,将眼界放开去。

这是宋代与晚唐词人写作手法上一个很大的不同。晚唐五代写闺情多将眼光聚焦于女子本身或所处环境上,以进退动静和烘托反衬来表现其情绪,包括“眼界始大”的李后主写闺情也多脱不开这样的套路,比如我们之前说过他写小周后的词便是如此。而宋代词人善于将远物挪作近用,在元素运用及眼界上,已经不满足于人物所处的那一方小楼庭院,这是词写作中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当然,这是《宋史》的记载,关于野史的版本那就更多了,什么卷入了宫廷的“狸猫换太子”而不敢在墓志铭上说啊,什么用上朝的笏板打掉了哪个大臣的牙之类的事情,这牵涉到内宫,版本本就多,真伪我也说不出个门道,咱们还是按照正史讲吧。

而从这首词里的登高念山河之类的描写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作者大抵心情是不怎么好的,并且怀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所以我说很有可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

他这段的意思是说,人一定要到穷途末路,物质和思想都陷入绝境的时候,才能创出绝世之诗篇、词篇。这是一种“不破不立”的思想,有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啥劳啥”之类的说法。后人延续此思想的也不在少数,“逆境出人才”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三是他兴办书院,并集合了一帮文人,形成了以宰辅为首,中上阶层士大夫为主流的“江西词派”,在北宋前期词坛占据了主流地位,非常强大,这帮人里,由于大小晏和欧阳修都是江西南昌附近的人,故有此名。

这里插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但此词又误入《欧阳文忠公近体诗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所以王国维才会将他误归入欧阳修名下,因此误导了后世很多人,大家要注意。

这首词开篇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将元素人格化,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去客观事物,用这个移情手法,其实晏殊倒不是用得最好的,他这句有点类似于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不过后者是写李凭箜篌声音美妙的。

在这样一个“愁烟淡雾”的场景下,燕子都耐不住“罗幕”内的“轻寒”,而振翅双飞而去,明是写燕,实是写人,人和燕一样,感同身受。而在这种感受和情绪的主导下,又导致了女子对明月的埋怨,埋怨它为何不知离恨,而整晚地照着我的孤窗。这种借物言情,怨物托情的手法,非常高妙。

这个词派,开婉约派之先河,将五代香浓软艳的词风变得抒情委婉,并使之真正成为士大夫之词。后人评价说“上承南唐之风,下启苏秦先河”,晏殊在其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人云“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由此可见此派和晏殊本人的重要性。这里说个题外话,有人主张将冯延巳也归入江西词派,我认为这个提法可以商榷。

冯延巳与江西扯上关系,是因为他被罢相后,曾经到抚州去住过三年,据说那三年中他的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因此让晚他出生几十百把年后的晏殊和欧阳修学着了。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咱姑且不论,话说冯延巳也没收他俩做个徒弟啥的,咋就归成一派了呢,对冯宰相那么好,擅自给人安了个门派,他老人家自己知道不?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734D31B1C1ED4B77A402DFBBF16E9FE5.gif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后世人的一厢情愿。

回过头来,咱们接着说晏殊词的风格。上节课已经说过,清朝的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那么,咱们就来看看晏殊的俊。他最出名的有几首,估计大家小时候读过的有“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浣溪沙,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广为传诵,估计初中语文老师都讲过了,我就不凑热闹了。

首先我们要说,晏殊的词,是富贵的。由于它平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太平宰相做了那么多年,即使被罢相后,也是封疆大吏型的官,因此,想在他的词里寻找台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类的读者,恐怕是要失望的了。

但他所描写的那种富贵,不是镶金戴玉的富贵,而是天然去雕饰的。再说得简单点,就是富贵的“气象”。我们来看他一篇《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里说,“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这段话啥意思呢?是说镶金绣玉,那只是浅层次的富贵,但在真正富贵的人眼中,镶金戴玉不是富贵的表现,而是鄙俗了,因为真正富贵的人,不会为金玉所打动,而只有乞儿才会对这个在乎。

这个要是放到今天来理解,就是那些不富贵的人,或者愿意嘚瑟摆谱的人,结个婚啥的,会借别人的奔驰宝马去充门面,而真正富贵的人,却不在乎这个,反而是在婚礼的格调和别致性上下功夫。晏殊所描写的富贵便是如此,他不求形迹、细节刻画,而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这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财富,怎么写富贵,怎么才能写出不鄙俗的富贵落实到此文中,燕过重帘,风生翠幕,花落庭莎,雨滴圆荷,这些元素用得都不华丽,但就如他自己所说,穷人家是没有这等气象的。

此外,他的作品笔法上非常细腻,“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结合,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的画面感极强。

下阕,登高一览,触发了对故土的思念,很有点后主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体会,在这种情况下,“落花风雨”又增添了作者的“伤春”之感,和“春花秋月何时了”相扣应。但到末句,俩人的态度又不一样,后主仍是不堪回首,而晏殊则是“怜取眼前”了。

咱们说词的时候,开头几讲曾说过,词要“神游言外”,也说过“说一想二猜三”的问题,但历来词学研究者,也有走极端的,去穿凿附会,将啥作品都解出个“高远”的人生主题、社会意义甚至是政治主题出来,这就有点极端甚至无聊了。

这个风气,在清代流行最盛,首当其冲的,是常州学派。
其实清朝虽然好的词作家少,但词学评论家还是蛮多的,主要是浙西学派、阳羡学派和常州学派。

浙西词派主张的是清空高雅,非常推崇姜夔、张炎(宋末最后一位词家,我们还没讲到)等人,代表人物是朱彝尊,明末清初人。浙派曾是清代词学的中流砥柱,绵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们一是强调词不能与曲合流,并批评元明词坛一是充塞内容无聊或绮靡污秽之作,二是要求不违背词之特色:"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并提倡恢复词之原貌。

与其同期的,还有个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善于写雄浑粗豪,悲壮慷慨之作,由于和常州派所反对的内容关联不大,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

到清朝后期,出现了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张惠言,周济,他们认为在浙派的主导下,当时的词走向了一味追求工雅,而题材狭窄,内容空洞的弊端,并提倡以词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比兴寄意及实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进步,现今词坛的人,还有不少持常州学派观点的。

但这个学派有个最无聊的地方,就是传凿附会。他们最“牛叉”的是能将无论什么词都给你解出个“托喻”来,最典型的比如咱们在赏析第一讲中说到的温飞卿,他们认为《菩萨蛮》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感士不遇也”,笔法模仿的是《长门赋》,又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是“《离骚》初服之意”,连王国维都看不过眼,讥讽了他们几句。

而近代乃至今人之中,受常州学派“坑害”的也不少,我上文辑录的评晏殊《山亭柳》之言,便是典型的例子。从晏殊整个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风并非“苦吟”一族,而清雅,豁达,是他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去用妓女隐喻自己,那是毫无道理的。

今人学者叶嘉莹在评价晏殊词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提倡“寄托”之说,把晏殊的某些著名词篇牵强附会地解释为隐喻政治斗争、斥责政坛“小人”之作,这毫无历史依据。晏殊生活于“太平无事荷君恩”之世……因此它既无必要佯为沉湎歌酒以逃避政治斗争,更无须使用在当时尚被普遍用于娱宾遣兴的娱乐文体去遮遮掩掩地“寄托”政治情怀”。

关于晏殊,我们就讲这些,他还有很多佳作,由于篇幅原因,不可能讲得完,只有留待同学们课后自己研读了。
根据《宋史晏殊传》的记载,“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

以上这段啥意思呢,简单点来说,是晏殊想派欧阳修督查河北转运,就有人拦着。更有人上奏他两个罪状,一是皇帝曾让他给生母写篇墓志铭,他没及时写,二是他让官兵给自己家干活以权谋私。因此,他被贬为工部尚书,外放到颖州。但当时的人认为,皇上的养母章献太后还在临朝,所以晏殊不敢写生母的墓志铭。另外,那些以权谋私的兵,是辅臣例宣借去的,和晏殊无关。说白了,也就是一场政治陷害。

当然,这是《宋史》的记载,关于野史的版本那就更多了,什么卷入了宫廷的“狸猫换太子”而不敢在墓志铭上说啊,什么用上朝的笏板打掉了哪个大臣的牙之类的事情,这牵涉到内宫,版本本就多,真伪我也说不出个门道,咱们还是按照正史讲吧。

而从这首词里的登高念山河之类的描写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作者大抵心情是不怎么好的,并且怀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所以我说很有可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殊和李煜的词,表现形态都差不多,元素运用和景物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只是两人所持对生活的态度,要说从文学性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高下之分,但为什么李煜的那么出名,而晏殊的却不怎么出名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说到后世词评家,后世人评人和作品,特别是清朝,很有一帮文人崇尚两个不知是“教条”还是“桎梏”的东西,一是“隐喻说”,二是“穷而后工”。隐喻说我们暂时放一边,先说后者。

这个说法,是很多文人们都提到过的,最早的是在说类似屈原(放逐)、司马迁(宫刑)、孙子(膑足)等等,这些人都是受了大苦大难的,但都有名作。因此,欧阳修就来了个“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他这段的意思是说,人一定要到穷途末路,物质和思想都陷入绝境的时候,才能创出绝世之诗篇、词篇。这是一种“不破不立”的思想,有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啥劳啥”之类的说法。后人延续此思想的也不在少数,“逆境出人才”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这个风气,在清代流行最盛,首当其冲的,是常州学派。其实清朝虽然好的词作家少,但词学评论家还是蛮多的,主要是浙西学派、阳羡学派和常州学派。

浙西词派主张的是清空高雅,非常推崇姜夔、张炎(宋末最后一位词家,我们还没讲到)等人,代表人物是朱彝尊,明末清初人。浙派曾是清代词学的中流砥柱,绵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们一是强调词不能与曲合流,并批评元明词坛一是充塞内容无聊或绮靡污秽之作,二是要求不违背词之特色:"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并提倡恢复词之原貌。

与其同期的,还有个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善于写雄浑粗豪,悲壮慷慨之作,由于和常州派所反对的内容关联不大,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

到清朝后期,出现了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张惠言,周济,他们认为在浙派的主导下,当时的词走向了一味追求工雅,而题材狭窄,内容空洞的弊端,并提倡以词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比兴寄意及实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进步,现今词坛的人,还有不少持常州学派观点的。

但这个学派有个最无聊的地方,就是传凿附会。他们最“牛叉”的是能将无论什么词都给你解出个“托喻”来,最典型的比如咱们在赏析第一讲中说到的温飞卿,他们认为《菩萨蛮》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感士不遇也”,笔法模仿的是《长门赋》,又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是“《离骚》初服之意”,连王国维都看不过眼,讥讽了他们几句。

而近代乃至今人之中,受常州学派“坑害”的也不少,我上文辑录的评晏殊《山亭柳》之言,便是典型的例子。从晏殊整个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风并非“苦吟”一族,而清雅,豁达,是他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去用妓女隐喻自己,那是毫无道理的。

今人学者叶嘉莹在评价晏殊词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提倡“寄托”之说,把晏殊的某些著名词篇牵强附会地解释为隐喻政治斗争、斥责政坛“小人”之作,这毫无历史依据。晏殊生活于“太平无事荷君恩”之世……因此它既无必要佯为沉湎歌酒以逃避政治斗争,更无须使用在当时尚被普遍用于娱宾遣兴的娱乐文体去遮遮掩掩地“寄托”政治情怀”。

另外,晏殊是很清高的,他比较瞧不起的,是与他同时代并且为今天的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个词学大家柳永,说他是“骫骳从俗”,意思是文笔纡曲、委靡无风骨,他连柳永都这么说,难道还会自比歌妓么?很明显不符合常理。

因此,咱们不能被误导,托喻这东西,该托就托,不能乱托。关于晏殊,我们就讲这些,他还有很多佳作,由于篇幅原因,不可能讲得完,只有留待同学们课后自己研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