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寥斋 2020-02-09

“爱自己”近年来颇有流行的趋势。

也有很多“金句”时不时挂在文章标题上和身边人的嘴上,比如“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一场修行”“爱自己”“真正的幸福,是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女人都……”。

然而,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纵容和逃避责任。

爱自己,不是简单的吃一顿大餐,不是放肆买买买,不是做一次医美——爱自己没这么简单。

它要求你为自己负责,为头脑、心灵和身体招兵买马,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以正确的方式善待自己、成就自己。

真正爱自己的人,用自我鼓励与关怀代替自我攻击和指责,不再用“理想自我”来批判现实自我;用客观事实来看待自己,而不是用自我膨胀和虚假的自尊制造“我很完美”的假象,翻来覆去折磨自己;爱自己的人,同时也能够真正爱他人,真正活在当下。

这一切,如何做到?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01.心理层面:重塑自我关怀的思维模式

我们是自己最严酷的差评师。

没有人在感冒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要去冬泳锻炼,我们会好好休息,多喝热水,按时吃药,好好地睡上一觉。

可是,当事情不顺利,遭遇挫折、犯错误的时候,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求职被拒、工作项目失败、客户跑单、失恋离婚、减肥失败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我太蠢了”“我什么都做不好”“谁都比我优秀,我就是个垃圾”“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别人就生在罗马”“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我又胖又不美,怎么会有人喜欢我”“算了吧,努力也没用”……

自我攻击、自我指责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别人夸一百句你表面说声“谢谢”,心里止不住“呵呵”,可别人批评你一句,心情瞬间跌落谷底,像老牛回刍一样在心里反复咀嚼——《自我关怀的力量》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把这种现象叫做“穷思竭虑”(和牛“反刍”是同一个英语单词),日本学者把它叫做“回火”,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自我攻击带来消极情绪,也带来我们对别人评价的过分关注。

而且,国内心理创伤治疗与压力管理专家海蓝博士说过,“世界上78%的人对别人比对自己好,只有2%的人对自己更好”。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当好朋友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会理解、安慰、鼓励、支持,可是当我们自己遭遇困难的时候,往往对自己却是批评、苛责、贬低自己。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自己的差评师,给了自己最严厉、最严苛的评价和要求。

这种“自我攻击”的思维模式,一部分来自我们的整体社会文化,“谦虚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的训导,让我们不敢去关怀自己、鼓励自己;一部分则来自于父母,仔细想想,我们攻击自己的模式,是不是和小时候犯了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如出一辙?

内心的暴力可能偶尔会“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奋发向上,但长久来看,自我批评和自我抨击造成了内心的恐惧和对自信的摧残,对挑战的逃避。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带着觉察,善待自我,学会表达对自己的善意

第一步,觉察自己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何情况下,会习惯性地会自我批评。是吃了一顿烧烤之后对自己说“你这样还想减肥成功,做梦吧”,还是工作上出了岔子之后的自我批评“这么简单都能出错,我还是别指望有机会升职加薪了”“你就是干啥啥不行”?

第二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吗?是事实吗?这样问过之后,会发现,那些指责都太夸大其词了——偶尔吃垃圾食品,不代表我平时没有注意饮食健康,出一次小错可能只是因为还不熟悉流程或者手头需要处理的任务太多忙中出错。

第三步,自我抨击的时刻,也是对自己表达善意的机会。把自己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提供理解支持——好姐妹做得好你会点赞,做得不好你也会鼓励和支持,从现在开始,也这么对待自己吧。

和内心的批评者对话,“我知道你只是想让我变得安全,指出可以改变的方向,但是你的批评会让我徒增痛苦。”“我知道你吃了垃圾食品有负罪感,那为什么不去运动一下呢?”或者是“我能理解熬夜的难受,现在好好休息一下,下次要早点睡噢”。

共通人性:你不过是犯了一个人类都会犯的错误

人性是共通的,人所经受的苦难也是很多人面对过、即将要面对的。我们真的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特别、那么独一无二。

“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不不不,你经历的痛苦困难挫折,你的学业压力、中年危机、职业焦虑、创业风险,无数人也同时经历着。

这样的认知,一方面,让我们不再孤独地承受痛苦和压力,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不再因为自我贬低而远离他人——“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时刻”的认知,拉近了我们和他人的距离。

每个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自我关怀咒语”,也就是这四句话:

我现在感觉太痛苦了。

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受。

这个时候,我应该对自己好一些。

我值得获得自己的关怀。

“自我关怀并不是你摆脱责任的借口。它是想让你认识到——你可以通过认可自己而不是厌恶自己的方式来取得进步——特别是当你想要实现宏伟目标的时候。”专门研究自我关怀的克里斯汀·内夫如此说。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02.情绪层面:呵护内在情绪,不逃避不麻木

无法被感受的情感,就无法被治愈。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格尔曼曾经提出过“情绪智力”的概念。它包括监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巧妙运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情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情绪,而不是情绪一上来就抛弃了“理智脑”,只剩下原始脑做出本能的反应。比如,有人批评你“自私”“懒”的时候,你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不外乎怒气冲冲地反驳,“他凭什么这么说,他以为自己是谁”,为自己辩解,或者默默忍受。然而这些反应方式,掩盖了你对自己感受和情绪的监控和觉察。这个时候可以怎么做?

“他说我太懒”——这是你能够观察到的事实;

“听到这句话,我很恼火”——这是你的感受,

“生气恼火是因为我认为他不了解我,而我希望得到别人的积极认可”——发现你内心真实的需要;

“请你不要这么评价我,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节奏不同”——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人际关系,情绪也不例外。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与他人的沟通,也适用于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留意到正在发生的事情,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要能以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描述观察到的事情;然后,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最后,要根据这些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

焦虑、沮丧、伤心、委屈……当我们说起处理情绪的时候,通常都是这些负面情绪。它们带来的痛苦,让我们时常想要逃离,想要转移注意力,有人会选择大吃一顿,有人会选择蒙头大睡,有人选择压抑自己,表现得满不在乎。但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像个孩子一样,需要我们带着一颗谦卑臣服的心,面对情绪,去接受它,感受它。然后,看看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我们内心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无法被感受的情绪,就无法被治愈,能掌控情绪,才能真正做自己、爱自己。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03.身体层面:实现与身体的链接,更健康更自如

身体是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在一起的物体。然而,我们什么时候最能感受到身体?

跑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呼吸系统在拼命工作;生病疼痛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肌肉的酸痛、四肢的不便、脚步的沉重;感冒的时候才感觉到鼻子;久坐站起来的时候,感受到颈椎腰椎僵硬……

我们喊着“爱自己”,但实际上与身体的联结,竟然少得可怜。

张德芬说过,“跟身体真正联结,真正爱自己的一个方式,是在你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够去感受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闭上眼睛,看你能够发现什么。风从耳边轻轻吹过,几根头发贴在脖子上有点痒痒,双脚因为久站脚后跟有点木,手指有些凉,窗外好像有只猫在叫……

身体也知道心灵的答案。

如果你说“好”的时候,身体紧绷,你就知道,这是身体在给你的信号:这一点都不好。

如果你答应了一个仰慕者的追求,却对肌肤接触极度抗拒,那是身体在给出你最明确的答案

有时候,压抑的情绪也会转化为身体的表征——比如压力之下的头疼、胃疼。

身体和思维带给我们的影响,同样重要。不妨每天做做“身体扫描”:放松下来,最好是躺下来,让自己的意识,像扫描仪一样,从头顶到脚趾头逐步扫过,感受身体是否有些地方比较紧张,那是需要你更多关注的地方,试着积极地缓和这种紧张,可以感谢这个部位为你带来的便利,对自己遭受的一切心怀怜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做完之后会发现,整个人更加平静、轻松,效果堪比按摩。

说到身体,不得不提运动。

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脑科学的实验表明,运动甚至能改造大脑,提升心智与智商,稳定情绪,提升学习力。

1998年,神经学家彼得·埃里克森的研究团队发现,把运动和不运动的两组老鼠困在水池中,测试它们对逃生路线的记忆程度。对比发现,运动的老鼠每次都能更迅速地径直找到安全地带。解剖之后看到,运动老鼠的海马体中,新干细胞的数量是不运动的老鼠的两倍。

2004年,南密西西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患者仅仅在两周内进行6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焦虑症状就大为减轻。

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科学实验,都有力证明,运动真的能够改造大脑。

这才是爱自己最简洁有效的途径啊。

停止自我攻击吧,你对自己够狠了:真正的爱自己,需要做到这三点

04.活在当下,带着对自己的善意,活出生命的意义

爱自己不是简单地吃一顿好吃的犒劳自己,而是要求你心灵有召唤,人生有价值,内心和躯体,都有力量。

爱自己,是带着爱意,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允许生活如其所是的同时,去探究一个更好的状态,包括心理、情绪和身体;

去探究“这种反应表明了什么,背后隐藏着我怎样的需求”;

然后,用理解和支持的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不必拘泥于别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样子”。

活出自己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