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在刻苦练太极?人家都开始“悟”了

 tjboyue 2020-02-09

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轫点。

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

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

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么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

在具体的锤炼和熏修过程中,这是一种混元整体的状态——气韵、气质;功夫、功力;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势,不可分开,不能须臾离也。

但是,如何修炼,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01 知行合一

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

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理念一脉相承,又与个人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

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可营养自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

而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02 自然舒适

许多人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以历史上某某人多么刻苦来说明之,其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何为“悟”,悟大自然,悟中国文化,一旦开悟,找到拳性,才可以借一套拳架来修炼太极功夫。

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也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汪永泉

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硬损害神意之灵明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形害意”的真意所在。

03 理法不二

太极拳老前辈多从理上来启发学生。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

理就是法,法就是理。因此,学练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同时,还应参研《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庄子》、《心经》等经典,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功夫思维方式。

到了这个境界,养生的效益,文化的精髓、太极的功力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和获得,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04 一门深入

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恨不得3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成了虽然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

古人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

如何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体育部门推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

通过几年时间的反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混元一体,内外一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

05 无我无为

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要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

经常与人推手(揉手)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发不出去。

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这个有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体现在养生上可达“延年益寿不老春”,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把握了这些,才能说抵达了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