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种情况,很多人被飞沫、病毒、基因之类科普成立半个专家,睡醒之余,可能会纳闷:平时那个补这补那,神乎其神的中医哪里去了? 中医对传染病有研究吗? 有的!研究到什么地步? 首先提出概念、曾是学科前沿、形成专门医派、现在仍然青春。 01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流行病学的概念。 自先秦就一脉相承、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第一次提出,不同的人会得一模一样的病、症状一样,在全世界首先提出了流行病的概念。 但是,《内经》毕竟是宏观性的论述,对机理和诊治没有展开。 三国时的张仲景首开发热病学研究。 说到《三国演义》,大家对英雄们赞赏有加,但三国是个不折扣的人间地狱。东汉桓帝、灵帝时瘟疫四起,到了三国时代,基本已经全面失控。 曹操写了一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原地区,十室十空。 著名的赤壁大战,史实上没什么八十三万大军,曹操十几万人马因为“疫病交加”,瘟疫横行控制不住,最后曹操自己都病了,只能仓皇撤退。 而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地区,瘟疫流行,三百多口人的大家族因为伤寒者死掉了三分之二,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写出了全球第一本传染病巨制《伤寒论》。 这个伤寒,不是今天的伤风、受寒,而是发热、发烧的意思。 他列治法三百九十七条,组方一百一十三首,用药九十七味,对付各种发热病。 张仲景所对付的伤寒,是一切发热病的总称,他只是根据发热症状做了方剂, 但是,发热的致病机理是什么?传播途径如何?具体如何判断、如何诊治? 发热是不是一定就是得了瘟疫?瘟疫是不是一定导致发热? 要留给后面的吴门医派了。 02 吴门医派结合流行病学和发热病学,创出“瘟病”学说 吴门医派,一般认为吴医的区域范围是明清时期以吴县为中心的苏州府所领州县,与现在的苏州地区大致相当。宏观上包含上海、浙北。 虽然苏州是鱼米之乡,但因人口密集、战乱频发,元明清之际,苏州地区也是流行病的高发区。 吴门医派的大师曾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这里的湿邪,不光指湿气、邪气,也代指细菌和病毒。 苏州区域,明代记载有疫病流行64次,清代记载有300多次。 这种大环境下,迫使吴门医派去研究和诊治流行病。 明朝初年,吴门医派创始人之一,昆山人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意思是,发烧发热,不能一概归入瘟疫和传染病,在全球医学史上把发热和传染病分开。 发热不一定是感染了瘟疫,但瘟疫一定导致发热。 那么瘟疫是由什么感染的呢? 03 吴门医派提炼了瘟疫的发生与散布机制 温病学的奠基人,苏州东山人吴有性看到瘟疫造成的伤害后,深感触动,他放弃了进入体制的机会,在深入疫区、走街串巷、诊断病情后,写历史巨著成《温疫论》一书。 他提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有一种致病物质“戾气”,而且这种“戾气”会侵犯某个脏器组织。 了解现代基础科学和知道显微镜的你,肯定知道这种“戾气”就是细菌或者病毒。这已经摸到了现代微生物病原学的边缘了。 吴有性的《温疫论》中还记载了鼠疫、白喉、天花、麻风、肺结核、流行性脑炎等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并分类提出了诊治方案。 在疫病传染途径上,他明确指出,传染方式有两种,“有天受,有传染受”。 “天受”就是空气飞沫传染,“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从口鼻入”;你知道N95可贵,口罩不就防止飞沫传染么。 “传染受” 就是指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染病。所以你为什么要在家待着被动做隔离。 在西方,一直到了中国1911年前后,伍连德根治东北鼠疫,才接受了传染病可以空气飞沫传播的观点。伍连德因此获得诺尔奖提名。详情可以看本号的《东北防疫往事》。那是后话。 吴有性开创了中国传染病学的研究,为吴门瘟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走在国际医学科技前沿。 当时的东亚国家发现《瘟疫论》后,惊为天人,立刻拿去版印,大抄特抄。尤其是日本人。 我会告诉你,你们天天要去代购的,日本什么著名的**胃散,不就起源自吴门医派去湿邪的“芳香药”吗? 04 吴门医派总结了瘟病诊断治疗体系,形成学术高峰 《延禧攻略》里有个萌萌哒的叶天士,但与实际相距甚远。叶桂,字天士,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生拜了17位名师,不到三十岁就已声名远播。 《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温病的经验结晶,系统概述了瘟疫辨证归类的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临床实践的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 在致病机理上,叶天士提出了传染病并非只有秋冬才发作,而是四季都可能“有感而发”,旱涝灾难、气温失衡等都可能造成传染疾病的大规模发生; 在传播途径上,叶天士认为传染病的致病途径不仅是由“鼻而入于肺,亦可以从口而入于胃”,有可能是自己作死吃出来的,也可能是被飞沫感染的; 在确诊判断上,他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区别普通发热与疫病,这些检查,都是阳性体证,重视预防和潜伏初期的治疗; 在病理分析上,叶天士提出感染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先出现症状的肯定呼吸系统。中医的肺不仅指肺,还指呼吸系统。一旦解决不好会“逆传心包”,先通过药物恢复体温的正常是重中之重 所以吴门医派的核心药,都是中医消炎药、退热药、解热镇痛药。 很多朋友家里小孩高烧通过抗生素迟迟不起作用、自己不同部位肿痛难忍时,我都会推荐六神丸、桑菊片等中药,这是题外话,你还是遵医嘱。 在临床诊治上,他采用“卫营气血”辩证法,他在《临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通络”这样的千古名论,而通络,说白了就通过支持疗法让病人提高免疫力。 吴门医派并不以滋补见长,笔者研究了一些补益药方,仍然是养胃阴、去湿热,最后还是让人能吃能喝能跑能动,已经颇有抗衰老的意味在其中。 吴门医派的这些方案,已经和现代医学殊途同归了。 继叶天士之后,吴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薛雪的《湿热论》、缪遵义的《温热朗照》以及邵登瀛的《四时病机》等研究温病学说的专著纷纷问世,吴中地区成为当时全国温病学说研究的高峰。 崇时务新、摆脱经典羁绊,专注瘟病救治,重视预防及潜伏期和初期治疗,辨别普遍阳性体征确诊,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护元神,用药'轻、清、灵、巧'、尤其关注中老人与儿童的身体承受力。 吴门医派的这些措施已经和现代流行病防治异曲同工了。 05 吴门医派医药结合,扩张治瘟的普世价值 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和实证科学,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化与复制问题,病人常有,叶天士不常有。 这时候,雷允上横空出世了。 雷大升(字允上),是叶天士的同门师弟,他弃儒从文,也师承王晋三门下,雷允上不仅精通医道,著有《金匮辨证》、《丹丸方论》等名著,更可贵的是,他认为一旦疫病发作,一个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要集医药于一身。 因此雷允上坚决走上了道具流。1734年 (清雍正十二年),雷允上设诵芬堂于姑苏老阊门外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行医卖药,从此开始了传奇之旅。 雷允上专业修合丸散膏丹,主攻时疫急救药及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常见、多发病的治疗药,在诸多江南大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时为民所重”,名声鹊起,成为姑苏名医。 《地方志》中多次记载了雷允上捐药、赠药的善举。 乾隆下江南时,曾在店铺附近久久驻足。 雷允上迄今仍是中华老字号和中国中医药界的金字招牌。 笔者曾与雷允上的高管沟通,如果说同仁堂是皇家气派,是补益为基础,那么雷允上,则是“救时郎中”,以去瘟为核心。 单纯以店铺多少、是否上市来确定中药品牌的价值,偏颇太远。 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雷允上的价值远远还未被发现。说远了。 2003年,张伯礼院士推荐SARS患者在发热期热毒炽盛时加服雷允上六神丸,起到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作用; 2020年1月,钟院士团队最新研究证实,雷允上六神丸能显著抑制副流感病毒,并可以减轻病毒所致肺部炎症、减轻过度免疫、降低肺损伤。 必须要打一个666。 06 贯通古今,与时俱进 往事越千年,吴文化从壮怀激烈到温润委婉,吴门医派从周代到现代名医达1200多人,吴门医派早已从瘟病为核心发展到今天涵盖妇科、儿科等的综合性医派。 1982年,卫S部下达了中医古籍整理计划,在所列的 592 种书目中,吴医古籍就有 58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建国后的消灭天花、抗击鼠疫、SARS等重大场合中常露峥嵘,吴门医派也建立了完整的传承体系去进一步发扬光大,但他仍然像沙海中的宝库,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的发掘和认可。 在中国所有的医派当中,只有吴门医派代表的温病家,能称为“时医”,与时俱进,强烈的崇实创新精神。 中医是中国人的医学,每当民族有艰难困苦时,我们既要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科技手段, 也要追本溯源,从传承体系和过往案例中汲取财富营养。中国其他留下名号的医派一样的是伟大丰富的,尤其是笔者神往的、大师辈出的孟河医派。 在这个时候,吴门医派在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久远传承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时候进一步加大弘扬大兴吴门医派了。 最后,跟大家分享吴门医派传承自黄帝内经的健康窍门:饮食有常、起居有节。 不管是吃了睡还是睡了吃,都得:有规律、有节制。 身体健康!福缘深厚!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