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在蓟镇修3000座防御台,总花费15万两,那效果怎么样?

 懒人老崔 2020-02-09

戚继光在建立车步骑营的同时,还修建边墙敌台,以实施他“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防御战略。 隆庆二年(1568)底,戚继光上疏,请求建立空心敌台和整修边墙。戚继光提出:一是蓟、昌二镇绵亘二千余里摆守单弱,请求将边墙稍为加厚,两侧皆设垛口。二是建空心敌台。缓者百步,冲者50步或30步骑墙构筑一空心敌台,类似民间的看家楼。台高5丈,四面广12丈,中间是空的,为三层,可住百人,器械、粮食、防守设备,均在其中。

蓟、昌二镇共建台3000座,每座给银50两,共15万两,每年发5万两,完台1000座,三年完成。这种大规模建空心敌台,为明代边防工事的首创。蓟镇原来没有,其他镇也没有。戚继光拟定了筑台的规则,提出了如何选台基、定台基、借外险、用石料,等等。三月,戚继光到边防线进行实地勘察。杨柳还没有披上绿装,烧荒的土地依然是黑茫茫的一片。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高山深涧,鸟道羊肠。戚继光努力攀援着,查勘着。何处建敌台为宜,何处边墙低矮,何处边墙待修,他一一记在心中。

尽管此行对年过四旬身有劳疾的人已够劳累了,但他心中是高兴的。他亲眼看遍了蓟镇的地形,那一道道天险给防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亲自踏遍这蓟镇的山山水水,对修建敌台、墙垣做到了心中有数。 空心敌台的建筑开始了。这是一件新鲜事,尽管戚继光事先制定了筑台规则,但到底怎么修人们还是拿不准,互相观望。这时山东沂州(今临沂)把总戚继美率领民兵踏着他哥哥原先走过的路来到蓟镇。戚继光奏请把他的弟弟留下,亲自向他交待了敌台的筑法,鼓励他要勤勤恳恳为国尽忠。

戚继美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首先在大水谷(今北京怀柔区怀北镇大水峪)筑完7台,质量甚好,为各地筑台树立了榜样,人心也开始安定下来,各地筑台都展开了。戚继光不辞辛苦,栉风沐雨,到处督察指导,费尽了心血。这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台的修筑越来越坚固,越来越精巧,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设想。到万历九年蓟镇共修敌台1194座,昌镇共修254座。从此在蓟北大地边墙上巍然屹立起1400余座敌台,相互联络,蔚为壮观。蓟镇边墙的修筑从明初就开始了。

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一说二年)筑居庸关城,洪武十四年(1381)修建了山海关城。洪武年间,还修边墙20里,对129处关隘皆设兵戍守。但蓟镇大规模修建边墙,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变”后,从巡抚吴嘉会开始的。他在任职期间,蓟镇所修的边墙已初具规模。以后虽一再增修,但直到戚继光时才算达到了完备的程度。总括起来戚继光对边墙的整修,做了如下几项工作:(一)加固墙体。他对过去修建的边墙,薄的加厚,低的加高,一般达到高7—8米,宽6米;没有的补建,冲要之处建重墙(如黑峪关重墙)。

这些边墙基本都是砖石包砌,墙体十分坚固耐久。 (二)完善附属设施。墙的两侧均建宇墙(内侧偏低),以便两面击敌;外侧宇墙(又称垛墙、女儿墙)必高六尺,尖砖垛口,垛墙下建悬眼。另,墙的内侧七八十垛间,建一小门(今称里门),以便登城应援。尖砖垛口、悬眼和里门均为戚继光的首创,为他人修建的长城所没有,足见他从实战出发的独具匠心。(三)墙外削偏坡、挑壕堑、挖品坑。这是戚继光加强边防建设的又一措施。蓟镇的边墙多建造在山脊上,按山的走向蜿蜒曲折,恰似一条横卧的巨龙。

为使敌人不得靠近墙垣,戚继光把墙外的山坡铲削得更陡峭一些,使敌人马不得攀援。此外,墙内还建老营。墙外的品坑、壕堑、偏坡,墙垣本身及其上面的垛墙、悬眼、空心敌台,墙内的营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如能妥善防守,确实固若金汤。戚继光也确实做到了妥善防守。明自成化年间大力修筑边墙,到这时已近百年,但在很长时间是修墙而不守墙。后来虽有“摆边”之说,也只有在鞑靼内犯严重的春秋季节,派人守边而已。因此边墙长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戚继光吸取以往的教训,采取严密的防守措施:第一,常年设防。无论是春夏秋冬,边墙上始终派人防守。

在鞑靼进犯严重的春防、秋防季节,每一空心敌台派驻30—50人。他们吃住在边墙上,一有敌情立即抵御。在平常的日子里,每空心敌台驻5—10人,他们终年居住在边墙上。这一措施就使得敌人无隙可乘。第二,组织严密。在春秋两防期间,每一台设一百总,专门管指挥调度,攻打来敌;台头、台副各一名,专管辎重和军火器械。最终正是这些坚毅的防御台,让倭寇忌惮万分,给大汉带来了和平。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措施怎么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