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静坐功夫(一)

 专家视点 2020-02-09
                       杨学思
 
    儒家静坐的口诀是“端而虚,勉而一”,“端”字一直被人遗忘,静坐的人,不小心修成了道家,端者克己复礼也!儒家静坐和道家的区别在于守心和守气的区别。心者动静一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只要人还活着,心就在!

      儒家浩然正气宗旨在于明德,这和佛家略有区别,佛家是明心见性,儒家是明明德,志趣相异。 儒家静坐功夫之所以称浩然正气,原因是因为儒家克省察治的功夫,一刻不可间断,只到打磨出德性之知。

       道家修养功夫只见道,不见德,道德二字被生生剥离为二事了。端者正也,端者正心之谓也!字典里对端的解释为——端庄、正派。虚不是道家的空虚,而是虚豁、谦逊,反几既虚,有自谦之意。勉:勤恳努力。一:这里是始终如一,忠贞不二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反身而诚、守住这个道德的中,努力的守住“正”,以前我讲以贞正得一就是这个意思。克己复礼为仁,所以说守仁也可以。
     这种方法屡屡被道家曲解,原文是这样的: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31)。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有些人不懂儒学,把这种方法搞错当听息法去了!守气法去了,实在可叹!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我来解读:
若一志指的是专心致志,守住自己的精神,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这是第一层,这是告诉我们守心其实是用心、精力集中。

第二层是守气,守气只是一个说法,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虚而待物;

第三层意思: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告诉我们以礼观心,恪守上天的法则,这就是“心止于符”的意思。

“唯道集虚”是什么意思?解读:道是虚无的是一坨空虚,但是空虚中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存在,这个就是道了,所以道或理就是气,把这个虚无合起来为义理,这就是道的本质了。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什么听息、数息的方法,道家乱接、原因是对儒家天道理论不了解,不是对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正解。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守约法,也可以说是守礼(理)法,此法必要以守礼为基础,克己复礼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了解本质,我不想讲,没有克己复礼的功夫去静坐是瞎折腾。

没有克己复礼的道德基础不折腾为道家、就折腾为佛家,浩然正气肯定是见不到的!
有些朋友不知道克己复礼是基础,先去静坐,结果老是不见最后的飞身一跃的质变,原因就是功夫做反了,本身自己没有道德,你去哪里守仁心?

自己克己复礼见到道德了,你不去找静坐的方法,静坐的方法也会来找你。

有些同学老是去找本心,结果啥也没有找到,本心就是道德,你不去道德修养上下功夫,本心怎么会明?浩然正气集义而生,没有道德的人到处乱,一会守丹田、一会守精气,搬精运气和道有关系?

看来静坐也并非刻意去静坐的,也并不是由静坐就可见本心的。孟子已经为大家讲清楚了: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告子舍去本身的道德去追求本心,又怎么找得到?所以、孟子笑话他揠苗助长,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所以王阳明先生直指良知,以良知为圣门正法眼藏,指出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儒家到王阳明基本上回到了孔子时代本来的面目,王阳明也是最后的圣人!

      就到这里,悟与不悟全凭自己,别人在道德上的确帮不上什么忙!唯有自己用心践行。道德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天下之大本,本立则道生,道德之本不立道则不生,修道就是个笑话!《易经》以贞正得其一,此意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