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有趣的灵魂

 锄豆望苗长 2020-02-09

这个突如其来的“长假”,几乎把每个人都阻滞在家,隔离病毒的同时,也隔离了日常社交。

社交范围迅速压缩,大多数固定在了一个人、小夫妻或者一家几口的模式中。

春节假期延长的通知刚出炉时,还有人无限感慨:

多少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然而十多天的时间里,这点小心思很快消磨殆尽:

屋内重复的话题、单调的活动、过于熟悉的面孔,新鲜感寥寥;

屋外疫情肆虐,冷清的大街上,寒风阵阵,令人神经紧绷;

想找点乐子,抓起手机随便一刷,却尽是闹心的新闻。你为何对疫情信息“上瘾”?(可点击)

一切都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只有压抑、厌倦、焦虑的情绪,在这样一个相对狭小、安静的空间里,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

很多人开始百无聊赖、烦躁不安:疫情早点结束吧,在家快宅废了。

但是有一部分人,似乎在无聊中也找到不少乐子。

1.

假期里那些有趣的人

先来看看“创意派”。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网上一张搞笑图片。

一个剥开的橘子,每一瓣瓤被仔仔细细地裹上了白色的纸巾,宛如襁褓中的婴儿,而旁边的橘子皮,裂口处用黑线缝了起来,画上一对温柔似水的眼睛。

配文:生了,母子平安。

图源网络,侵删

令人捧腹不已,收获点赞无数。

评论里有人说:看来真是闲疯了。

你别说,“闲疯”的人还真不少。

有把瓜子花生磕成了米奇的;

图源网络,侵删

有把苹果啃成艺术摆件的;

图源网络,侵删

有借着家里的鱼缸煞有介事垂钓的;

有和娃一起大玩剧情cosplay的;

还有给自己的二狗子直播化妆的。

不仅如此,“咸丰帝”们还齐聚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直播,当起了云监工。

给平日里不打眼的施工车取了一堆可爱的外号:叉酱、呕泥浆、送灰宗、焊武帝、蓝忘机……

甚至开通了打榜和超话,迅速捧红了一批“网红车”。

“创意派”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手边材料,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擅长将平凡“点石成金”。

接下来,是“才艺派”。

微博有个热门话题“宅在家美食才艺大比拼”,网友纷纷前来报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和宝贝一起烘焙的可爱糕点;

图源网络,侵删

有每天不重样的早餐日记;

图源网络,侵删

有全家人的拿手菜合集;

还有人,把现在吃不到的各种街边小吃,比如臭豆腐、麻辣烫、珍珠奶茶、烤串等,通通做了个遍。

配文:特殊时期,用厨艺特长为家里人解解馋,每天厨房的烟火气息,令人满足又安心。

赚足了网友的好评和口水。

“才艺派”的特点是:在特长中寻找乐趣,在心流中享受安宁。

无论是何派别,这些事情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而创作过程本身却给人以滋养,尽显“无用”之美。

有人说,无聊至极的时候,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有趣起来。

这让另一些人又羡慕又焦虑:

我也无聊啊,我怎么有趣不起来呢?

2.

有趣的灵魂是怎么炼成的?

确实,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和无聊相处,它和有趣之间,隔着一个灵魂的距离。

无聊是一种与注意力密切相关的精神状态,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独处之时。

心理学家Burger认为:

独处是我们与他人没有社会互动,哪怕我们置身于人群中,但没有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时,也称之为独处。

由于缺少足够的外界刺激,注意力游离不定,对周围的一切都无法聚焦兴趣,孤独又无聊。

有没有觉得,和我们宅在家的状态有点像?

然而那些有趣的灵魂,正是在每一次的独处之中,淬炼而生。

近一点的,比如《从前慢》的作者木心先生。

这首小诗,明媚而纯真,将一代人的乌托邦娓娓道来,让大家认识了诗人木心。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同时还是一位画家。 

在木心50岁之前,文革时期的他,多次入狱、管制、劳改。

岁月漫长、干瘪而孤独,常人难以忍受。

而他却在独处的时光里,摸索出了一种叫做“转印法”的作画技巧。

木心画作

并且在出狱之时,满怀情趣地作了50幅转印小画,献给50岁的自己,还借此拿到了美国的签证。 

这样的经历,打造了独特而有趣的木心,哪怕在美国的日子再困窘,他也不认为自己是“流亡作家”,幽默而诗意地说,“我是散步散得远了,就到了纽约”。

远一点的,比如苏轼。

众所周知,苏东坡纵有一身才情与壮志,无奈人生坎坷,仕途不顺,冤狱之后又遭贬谪。

在黄州这个偏僻蛮荒之地,当着穷得叮当响的小官,厨艺却精进了得。

看到大江,想到鱼多,漫步竹林,闻到笋香,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也创造于此时,还赋诗一首《猪肉颂》。

苏轼

喝酒、做菜、写诗、作词,在无限的发明创造之中,苏东坡成为了把无聊的日子过成诗的第一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是因为,大部分灵魂都在无聊又煎熬的独处之中枯竭了,没能长成丰盈、有趣的模样。

3.

享受独处的能力

温尼科特认为:只有他人在场时的独处,幼儿才能发现自己的生活,产生真实的、个人的体验。

也就是说,当这个“在场的人”,与幼儿建立了合适的关系,既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又能在他需要之时,及时提供支持,孩子就可以自在而真实的存在,不必对外界做出虚假的反应。

这就是独处能力最初的形成。

随着心智发育,当孩子完全完成个体分离化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可以享受独处的人。

这样的人,有两个特点:

一是边界感好;

二是能安住当下。

我有个朋友,宅在家里做了一个精美的Vlog,主题是“人生第一次这样过年”,记录了在疫情背景下,小两口独自在外过年的一系列轶事。

平实与感动交织,温馨与情趣相映,令众人惊艳不已,堪比专业水准。

有人问:这种情况下,你是怎么有心思做这个的?

他说:各种疫情新闻,令人心情复杂,但我觉得自己的情绪隔离能力还不错,大部分时间能沉下心做想做的事情。

这个“情绪隔离能力”,就是个人边界。

最近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图:每天刷新闻,心情犹如过山车,不是愤怒得手脚冰凉,就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很多人的情绪就在这样的跌宕起伏中,失控了,心态也崩了。

而边界感好的人,划出了一道线,能及时从共情状态抽离回自己的世界,防止被不良情绪传染、控制,并积极调试状态,稳定心锚。

这是他们能够安住当下、专注发展自我的前提。

内心的安全基地守好了,一切探索才得以继续进行;

安宁的精神世界之中,“有趣”的事情才可能被琢磨出来。

就好比,朋友圈的抚琴听雪者、研墨写字者、精进棋艺者、编曲作乐者,他们怡然自得的状态,在紧张不安的氛围中脱颖而出,透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即使世界再不如意,也始终有自己可掌控的自由。

发现了吗?

“有趣”本是独处的产物,反过来也在滋养孤独。

4.

深刻照见自己

可我就是一个无趣的人啊,没有创意,也没有才艺,宅着只会睡觉、带娃、刷剧、打游戏,日子越来越枯燥无聊,我也越来越像个废柴。

所以活该焦虑么?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的焦虑除了疫情之下隐隐的死亡焦虑,还有一种,是自我冲突。

我本该光彩照人,现在却已经5天没洗头了;

我本该实现价值,现在却在没完没了葛优躺;

想像别人一样有趣,却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角逐,让人内心冲突不已,也因此内耗不断。

结果就是,一直紧绷着,越过越别扭,越来越累。

其实,这次特殊的长假,是一个很好的观照自己的机会。

如果:

我懒惰、邋遢;

我无意义、无价值;

我情绪起伏不定;

我还无趣平庸。

这样一个糟糕的自己,我会如何对待?

一个人究竟有多爱自己,取决于对待那个“不好”的自己的态度。

自我攻击令人心智迷乱,自我接纳才能带来平静。

而平静的力量在于,你能够开始享受当下的一切,一个放松的状态,本身就是“有趣”的,也蕴藏了更多发现“有趣”的可能。

所以,宅肥了也好,宅废了也好,都安安心心地宅下去吧。

我们都清楚,这段特殊的时光,终究是要过去的。

至少,我吃得好、睡得好,养精蓄锐了好一阵子,身体健康而又内心平和地度过了这个假期。

而且,更爱自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