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打马而过的旧时光--故乡春节印记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2-10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向这场持久的抗疫战役中,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可亲可敬的医护人员、相关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离开家乡生活已经有十余年了,年幼时所有关于家乡的记忆都因为时光的斑驳而愈加失真,如同石灰剥落的墙体。春节是所有记忆片段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所有传统的、古老的、陈旧的、应景的事物,都遥远静谧如隔江社火般美好,牵动我絮乱不堪的思维。它是时光流淌而过的痕迹,在陈旧老去的事物以及记忆上滋长。

      光影游移的年岁里,春节带给小孩子的美好意念就如同手心里隔着纸片散发出让人愉悦温度的桂花糕一样,松软而又柔和。节日喜庆的氛围就伴随着桂花糕绵密有如丝缎般的香气摇曳于屋瓦穹顶之间。

      腊月二十三甚至更早些的时候,村委会便会将节日里那些传统的、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以告示的形式张贴到各个村民小组。大年初五以后,开始有零零碎碎的锣鼓声在村子里回荡。陆陆续续有民间老艺人在村子里游走表演。晴朗的午后,气温日渐以一种细微可察的态势回暖。阳光透过凌乱光秃的枝桠投影下大块大块疏离有致带有隔断的暖金色。主持人站在台上拿着裹有红布条的话筒大声的“喂喂”了几声后,把弄线猴戏的老艺人便出场了。所谓的线猴戏就是给那些特制的,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的木偶穿戴上不同的衣冠袍褂, 然后用每个木偶身上系着的细线操纵,用以演绎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故事。众多的细线在老艺人指尖缠绕拨弄,那些木偶就开始前俯后仰,如同遭遇人生中的大不幸一般。老艺人左手持操作板,右手灵活地拨动细线,提挑捻抖,木偶便宛若活人般,嬉笑怒骂,提袍甩袖,演绎着一出出人间活剧。这种野性而又极具乡土气息的剧种虽然缺少京剧那样精致细腻的表现手法,但仍让观者感觉是从灵魂喷薄而出的声音,看戏的人听了欲生欲死,大乐大恸。围观的人群密密麻麻将戏台包围,远亲近邻,认识的不认识的,呼号呐喊的声音乱成一片,脸庞微醺如蔷薇状的男人女人,以及炫耀般嚣叫的孩子。


      暮色熹微,在太阳将落未落,堪堪与地面齐平,残存的日光不足以覆盖整片浮沉摇曳的土质路面的时候,人群再度熙攘。纷繁嘈杂的开场锣鼓一响,村民们就搬着板凳围聚在皮影戏幕前,明亮的汽灯以一种夸张而又摄人的姿态刺穿逐渐浓重的夜色和雾气,白色的幕布在强烈光线的照射下有如蝉翼般通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爱情味道,俊朗而又多情的小伙子,以及羞怯得如同春寒料峭时薄雾中开放的花朵的女孩。

      家乡的皮影戏有三绝:一是皮影雕刻制作工艺高超,一般由秦川牛皮经过十数道工序精制而成,美轮美奂;二是演唱功底深厚,选用家乡碗碗腔,生旦净丑全部角色均由一个人唱出来,没有深厚功底的人是轻易不敢接下这个活计的;三是皮影戏艺人个个身怀绝技,平均每个人在每场戏中都要充当四个人以上的角色。


      皮影戏在那个物质匮乏,没有K吧锐舞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种高雅和奢侈的形态存在,是宫廷和民间欣赏的最佳形式,其影响力不比当今最火爆的演唱会现场和所有美国巨制大片带来的感官刺激逊色......

      关于正月十五的所有旧时光总是瑰丽而又盛大的。那些记忆清澈痴缠,如同最绮丽的梦境般生生不灭。

      正月十五清晨,观看社火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进村子,地铳响过三声之后,社火队伍便进村了。队伍分文队、武队。文队扮文戏,武队武戏。文队走在前面,步行的有花杆秧歌,彩船竹马。演员们行路是骑在马上的,一进村子就立身站在马镫上,挥舞着手中刀枪剑戟。技高人胆大的干脆站在马鞍上唱起了秦腔,十分威猛。


      最富有特色的是芯子,高跷以及“血故事”类社火。它以道具精妙神奇,表演惊险刺激而被观众喜爱。芯子是将一根铁杆固定在一张木桌上。铁杆上又分出许多枝节,然后将戏里最精彩的片段装扮在上面,比如《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三英战吕布》等等。

      高跷,是由演员踩在木桩上表演。木桩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根据剧情需要,高跷又有文武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动作为主,惊险刺激,与文高跷的热烈舒缓形成对比。

      “血故事”属于社火芯子中的“武芯子”,以鲜活、逼真、激昂甚至恐怖神秘的形式成为社火中的“压轴戏”,“血故事”多取材于凶杀格斗的传统武戏,神鬼传说。如《铡美案》、《锯裂分身》、《王佐断臂》等。把铡头、挖眼、剖腹、跺脚、断手等血性而又残暴的场景,通过“血故事”芯子装扮精湛的技艺,用特写的方式,夸张的展现给观众,教育人多行善事,不作恶事,汲取血的教训。

      幼时那些打马而过的旧时光总是绚烂却有如烟火般瞬息。我们路过一个又一个路口和村庄,等注意到青春的坐标时,却愕然发现那些梦幻般的旧时光总是以一种拖尾而过的姿态迅疾向后掠去,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仿佛从未来过一样。而如今,当我不厌其烦地回头张望自己来时的路时,所有关于童真的过往都如梦境般幻灭。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和当代影视音响等科技流行娱乐形式的冲击,大部分传统的曲艺表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态势。但值得庆幸的是,2010年8月3日,家乡的皮影戏亮相上海世博会,单日观众多达十万之众,获得极大好评。作为一个契机,这必将为复兴传统曲艺节目带来无限生机。 


 作者简介 

帖英杰:出生于1988年,陕西大荔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华夏散文》、《东方散文〉、《荆山》等报刊。十余篇文章被中国文艺出版社主编的《中国优秀散文集》及阎良区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荆山文丛散文卷》收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