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操纵财报,绝大部分集中在利润表,有小部分是美化现金流量表。 看一下下面的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从等式中可以看出,操纵利润,无非就是操纵收入和费用,由此引发资本资产和负债的变动。 而美化现金流量表则主要因为资本市场更在意经营活动现金流。 就操纵收入、操纵费用和操纵现金流三个方面聊一下主要的操纵财报手法 一、操纵收入 收入是利润的源头,操纵收入也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表现形式。 操纵收入主要表现为虚增收入,少数表现为虚减收入。 主要操纵手法有虚构收入、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和提前确认收入。 1、虚构收入 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是虚构的,没有必要发生的。 常见的有虚假交易、虚增成交金额、将非营利性交易确认为收入、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案例: 1)虚假交易 公司通过注册和购买的方式成立多家企业,然后进行虚增收入,手法主要是虚假交易。 如A公司以100元/亩购买1万亩地,总价100万,然后9000元/亩卖给B公司,总价9000万,A公司虚增资产8900万,B公司将收到的9000万,转给另外几家公司,让另外几家公司从B公司采购,给B公司带来营收 2)虚增成交金额 有的公司半真半假,主要以虚增成交金额为主。将虚假收入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真实客户名下,做高单价和数量,但是每个客户虚增的金额不大,然后公司通过在建工程预付款、原材料采购款或者补贴款等名义,将款项返给客户。 3)将非营利性收入转为营业收入 有公司将当地政府给上市公司的部分政策补贴,通过虚假合同化妆成销售收入流入公司,将非营利性交易确认为营业收入。 4)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公司通过包销控股股东旗下另一家房产公司的房产为利润主要来源,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都不用干,只是房产销售的时候,象征性的从公司走账一次,便产生商品房销售金额的25%为毛利。 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 常见有,将出售业务部门或资产所得转为营业收入、将收购支出转为营业收入、将亏损打包进入一家公司或部门,然后出售掩盖亏损、进行互换贸易夸大收入 1)将出售业务部门或资产所得转为营业收入 常见手法是将业务部门或资产低价出售,然后由买家将成交价和公允价格(就是本应该卖多少钱)直接的差额,用于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服务,增加上市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如果不购买产品或服务,而是低价向上市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就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当期或后期营业成本。 简单理解就是,本来这个产品值100,我就收你50,但是呢,剩余的钱你得用来买我其他的产品或者服务。 或者多出来的那50,买家不买你的产品,而是低价把他的产品卖给你,那这样也会降低你的成本。 2)将收购支出转为营业收入 上述手法反过来,上市公司高价收购其他公司业务部门或资产,多付的那部分价格,用来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服务,增加上市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如不是购买产品或服务,而是低价向上市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就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当期或后期营业成本。 简单理解就是,你的产品价值50,我出100买你的,但是多给你的50,你得用来买我的产品或服务。 或者多给卖家的钱,卖家不用于买你的产品,而是低价把他的产品卖给你,那这样也会降低你的成本。 3)将经营亏损打包进一家公司或业务部门,高价出售掩盖亏损。 有公司将上市公司的经营亏损或坏帐损失,集中在其中一个子公司或者某个业务,然后找机会,高价出售这个子公司,美化利润表。 当然了,买家也不是傻子,一堆坏账谁买啊,所以上市公司一般会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如借钱给你、项目合作、提供担保等等 4)互换贸易 上市公司高价出售商品或服务,然后高价采购对方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对方商品或服务跟自己投资项目能扯上关系,那真是一举两得,两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投资现金流流出都有了,双赢。 1块钱的葱卖你50,不过呢,必须花50块买对方1块的煎饼,每家都有50块营收,多好 2、提前确认收入 1)确认尚未开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收入 比如一些优惠活动,一次性购买多年的服务,然后把一次性购买的金额确认为当年的营业收入; 或者年底前签的合同收款,合同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先把合同款项确认为当年收入; 等等 2)在买家没有明确承担付款义务时确认收入 常见的有向客户发错了货、没按要求发货、答应无条件退货的情况下,在退货期限内确认收入、或者向没有付款能力的客户大幅延长信用期的情况下发货 总之就是,只要发货了,就记入营收,管你后期是退货还是发错了,先记了再说 3)确认超过完工百分比对应的收入 这个主要针对于建筑公司、装饰公司等,这些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公司。 工程进度到底是50%还是55%,谁能说清楚,总之这个确认收入还是比较容易调整的。 提前确认收入是很多公司都喜欢用的利润调节手法,不能说是造假,就是处于灰色地带吧 二、操纵费用 利润=收入-费用 调节费用也可以达到操纵利润表的目的,这个也是上市公司常用手法之一。 当然了,费用调节受限制太多,所以可以调整的幅度有限,用起来不如操纵收入顺手。 主要表现为虚减费用,少数虚增费用。 1、虚减费用 1)将本期费用推迟到未来 延长各种折旧摊销年限、忽略已形成损失的坏账、费用资本化、不对受损资产或过时存货计提减值准备、推迟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等等 文章资产负债表系列有详细描述,再次不做赘述 2)掩盖成本或亏损 主要就是多计收入,少计原材料成本,少计财务费用,少计销、管费用。 确实有公司曾经少计原材料成本,虚增利润,导致报表利润超过真实利润3倍多 2、虚增费用-洗大澡 1)常见手法主要有注销资产或存货、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将经常性费用归入一次性费用计提等 动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毁尸灭迹”,把以前虚增的利润冲掉;另一种是为了让以后的报表好看。 曾经有公司,通过这个手法,让自己盈利一年、亏损一年,反反复复,不断扭亏为盈,不断“毁尸灭迹”。这样即避免了因为连续亏损导致被打成ST股,又避免虚假数字过高导致穿帮。 目前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公司换管理层的时候,大额计提,把业绩做差,问题都推给前任,轻装上阵,容易新管理层做业绩 三、操纵现金流 操纵现金流主要就是为了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可以通过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或者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做到。 1、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主要是将投资或者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主要手法如下 1)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收购公司,获得收购对象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尤其是收购完成前,让收购对象付清应付款并制造应收款,收购完成后,再把这部分应收款变现变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出售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总款项分首付款和未来的收入分账两部分,收入分账部分,未来计入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3)出售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时,剥离并保留应收账款,到时候这部分要回来,就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4)把存货抵押借款的行为,转化为先销售给出借方到期加价回购的行为,增加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5)互换贸易的方式,你买我产品,我买你设备。 购买设备的收入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卖出的产品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6)你买我产品,我帮你贷款 公司替客户担保贷款,客户拿到钱之后,一部分用来买公司产品。 2、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主要是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转化为投资或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常见手法如下 1)将某些经营活动现金支出,归入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如买电视电影版权、租网络贷款什么的 2)用承兑汇票采购,可以减少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在到期偿还的时候,可以记录为债务偿还,归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