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务诡计》:冠亚讲书第13期

 王冠亚 2023-01-10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287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冠亚讲书”第13期(2023年第1期)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分享的是《财务诡计》。巴菲特说,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一门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价值。给企业估值,就涉及到要读财报。在资本市场,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都不一定是公允真实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出于种种目的,可能会利用一切手法来操纵和美化报表。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资本市场最近发生的一些案例:

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62号显示,雏鹰农牧(002477)在2016年~2018年期间,通过虚假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确认收益的手段,虚增利润总额6.02亿元;通过虚增子公司生猪贸易销售收入的手段,虚增营业收入7.81亿元。

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48号显示,胜利精密(002426)在2016年~2018年期间,通过收购的智诚光学,以虚开主营产品销售发票、虚假销售原材料、未及时入账原材料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4.37亿元,虚减营业成本2.2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6.54亿元。

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27号显示,神雾节能(000820)在2016年对某工程项目的成本入账1.95亿元,实际决算总成本3.11亿元,公司因此虚增利润总额1.16亿元;公司在2017年对某工程项目的成本入账1.48亿元,后进行调减,公司因此虚增利润0.45亿元。

存在财务欺诈的公司,通常在被媒体曝光或者被监管处罚后,股价会出现巨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雏鹰农牧已经在2019年从深交所退市,胜利精密从2016年7月的股价高点11.55元/股跌至2023年1月4日的2.68元/股,神雾节能从2017年3月的股价高点44.98元/股跌至2023年1月4日的4.76元/股……

也就是说,一旦买到这些财务造假的公司,承受血本无归的损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巴菲特曾多次强调,“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原则是不要忘记第一条”,相信此刻我们再读这句话,会有更深切的体会。窃以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股市学习如何“避雷”,其重要性不亚于学习如何“赚钱”。

今天这本《财务诡计》,就为大家揭穿了一些常见的“财务数字游戏”。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总共讲了15种财务诡计,其中2种属于操纵收入,5种属于操纵利润,3种属于操纵现金流量,2种属于操纵关键指标,还有3种属于企业并购中常见的会计操纵手法。如果我们研究上市公司的时候,看到类似的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踩雷”。

1

操纵收入之一:
过早确认收入

手法一:在未完成合同中的主要义务时就确认收入。

美国绿山咖啡公司在2005年~2008年的业绩增长非常迅速,其CEO劳伦斯·布兰福德就经常在媒体上向投资者吹嘘:“2007年我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这是绿山咖啡公司连续20个季度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连续8个季度销售收入增速超过25%。”

我们知道,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连续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这样的企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大家注意,“连续20个季度的增长”比“连续5年的增长”要求更苛刻,绿山咖啡公司连每个季度的销售收入都是非常匀速的、标准的增长,属于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成长。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绿山咖啡公司关于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附注:

2007年年报:将批发或者直接销售给客户的收入,在交货时予以确认。此外,公司的客户可能会得到一些奖励,这些奖励在合并利润表中被用来冲减销售收入。

2008年年报:将批发或者直接销售给客户的收入,在交货时予以确认。某些情况下,在发货时确认。此外,公司的客户可能会得到一些奖励,这些奖励在合并利润表时被用来冲减销售收入,或者被记为销售费用。

我们来对比一下其中的区别。2008年采用的会计政策,可以在发货时就确认收入。另外,给公司客户的返利,可以被记为销售费用,意味着可以不必被用来冲减销售收入。这条看似毫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会计政策变更,正是绿山咖啡公司管理层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维持收入增速的明证。

手法二:以超出合同规定的工作量来确认收入。

日本爱发科公司2010年财年的业绩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8%。乍一看,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长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成功地压降了费用,使营业利润得到了逆势增长。

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2010年,爱发科公司变更了其收入确认政策,从原来的传统方式变更为“完工百分比法”。按照这种方法,公司可以在没有将最终合同标的交付给客户之前,仅仅根据项目的完工进度来确认收入、费用及利润。爱发科公司正是靠着这一伎俩,实现了业绩的逆风“翻盘”。

手法三:在买方最终验收产品之前确认收入。

美国日光公司CEO阿尔·邓拉普,就曾以 “借助开票持有”的方式来虚增收入。所谓“借助开票持有”,是指买方在没有足够的仓储空间来存放货物时,它可以请求卖方代为保管货物,此时虽然没有交货,仍然可以确认收入。我们来看看日光公司的操作:

1997年年报:公司多数时候会在将产品运送给客户时确认收入。少数情况下,应客户的要求,公司可能会将某些季节性产品,按照“借助开票持有”的方式销售给客户,这些产品已经完工、包装完毕并等待发货。

我们来看,“借助开票持有”实际上是应买方的要求、出于方便买方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果是卖方发起的,就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日光公司正是借助这种方式,将大约3500万美元的交易全部确认为收入。

手法四:当买方无须付款或付款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就确认收入。

美国奥维系统公司对那些它认为可能收不到钱的“老赖”客户,原先采用的是收到现金再确认收入的方法。2005年12月,奥维系统公司变更了收入确认政策,按照新的政策,公司只要不将那些客户认定为“老赖”,就可以立刻确认收入。我们来看看它的“财技”:

2005年四季报:从2005年第四季度起,公司更改了相关的会计政策,只要在当期账款可收回性的测试中,原来被认定为很可能无法收回的账款又被认定为可收回,那么相关收入可以在认定变更的当期予以确认,而不必等到收到现金再确认。

有趣的是,奥维系统公司还特意强调,“上述会计政策变更,对截至2005年四季度的业绩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这也提醒我们,我们在看财报的时候,要注意看相关事实的客观陈述,而不要盲目相信公司的主观判断。

2

操纵收入之二:
确认虚假收入

手法一:记录不具经济实质性的交易产生的收入。

美国康姆斯克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向咨询机构销售网络流量数据。2014年,为了掩盖公司收入增长放缓的事实,公司和其他数据提供商签订了交换特定“数据资产”的协议。这些非货币性的销售收入达到1630万美元,占2014年公司销售总额的5%。随着骗局被投资者揭穿,康姆斯克公司最终被迫从纳斯达克退市。

手法二:记录缺乏合理的、公正过程的交易产生的收入。

美国新泰辉煌公司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不到2亿美元,2007年的销售收入却突然激增至近7亿美元。新泰辉煌公司解释说,它有一家亚洲经销商——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会将采购的电视机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中国的终端用户。我们来看看公司财报上的记录:

2006年一季报:2006年3月31日,来自我们的亚洲客户,也是我们的合资方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总计为960万美元,占未结清应收账款余额的70.8%,这些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尚未缴纳企业所得税。

搞笑的是,新泰辉煌公司当时扯的理由是,2008年北京要召开奥运会,北京奥运村计划安装一批高清的电视机,因此中国市场的电视机消费需求巨大。结果到2008年2月,新泰辉煌公司却突然宣布,奥运村不再安装它生产的电视机,它同意接受来自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高达1亿美元的电视机退货,上演了一出不折不扣的财务“闹剧”。

手法三:根据收据记录收入,而这些收据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做支撑。

英国特易购公司曾获得过巴菲特17亿美元的投资,伯克希尔曾位列特易购第三大股东之列。2014年9月,特易购承认自己通过确认供应商退款和返利等方式,虚报了利润。消息出来后,特易购股价大跌,巴菲特也大受损失。后来,特易购的董事会主席、CEO、CFO以及其他核心管理层悉数辞职走人。

手法四:根据真实的交易记录收入,但夸大金额。

美国安然公司曾经只是休斯敦的一家小型管道燃气运营商。20世纪90年代,安然公司逐渐做大做强,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它的新业务是如何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如果一家经纪商促成了一单1亿美元的生意,佣金率1%,那么它应当记录100万美元的佣金收入。

但是,这样的一单生意,安然公司却会记录成1.01亿美元的收入,然后再确认1亿美元的销售成本。这样同样是100万美元的毛利润,反映在营业收入上却可以相差100倍。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安然公司在会计处理上的激进手法。2002年,安然公司轰然倒塌,负责安然公司审计报告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被迫解散,从此“五大”变成了“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

3

操纵利润之一: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推高利润

手法一:利用一次性事件虚增利润。

美国英特尔公司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半导体巨头。2006年11月,英特尔公司将其通信和应用事业部的特定资产出售给美满电子科技。与此同时,美满电子科技同意以虚高的价格,向英特尔公司购买半导体晶圆。让我们看看它的财报是怎么说的:

美满电子科技财报:本公司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价格向英特尔公司采购一批产成品和分类晶圆。英特尔公司对本公司的供货价格,比大多数情况下同类可比公司提供给本公司的供货价格要高。

美满电子科技为什么愿意做“冤大头”呢?如果把两笔交易合在一起分析,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英特尔以低价出售事业部资产给美满电子科技,然后以高价出售产品给美满电子科技。英特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相比于出售事业部获得的收益,投资者更看重经常性的现金流。

手法二:利用误导性分类虚增利润。

中国吉祥航空公司持有东方航空8.17%的股份,2019年12月30日前,这笔投资一直记录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然而在2019年最后一天,也就是2019年12月31日,这笔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吉祥航空称,这是因为其董事长被选举为东方航空董事,东方航空成为吉祥航空的联营公司,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东方航空的会计利润按持股比例计入投资收益。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爆发了新冠疫情,航空业经营一片惨淡。根据吉祥航空2020年一季报,这笔投资又变成了“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同期东方航空巨亏41.91亿元。2020年全年,东方航空巨亏118亿元。这样的一波骚操作,吉祥航空就避免了自己的利润表里记录东方航空的经营亏损。这条案例,来自@唐朝老师 的拾遗分享。

4

操纵利润之二:
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

手法一: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美国世通公司给利润注水的方法是,他们把大部分线路接入成本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从2000年到2002年初,世通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低估费用和成本,高估利润,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但如果我们看它的现金流量表,就会发现其自由现金流急剧恶化,从1999年的23亿美元变成了2000年的-38亿美元。

手法二:成本费用摊销过慢。

美国在线公司宣布,自1995年7月1日起,公司决定把市场拓展费用的摊销期从1年改为2年。这就意味着,对应期间的成本费用会被稀释一半,公司因此虚增利润约4810万美元。公司财报显示当期实现盈利2980万美元,但如果我们把虚增的利润扣除掉,实际上发生经营亏损1830万美元。

手法三:贬值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

美国威帝斯半导体公司在2001年记录了4650万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在2002年记录了3050万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然而在2003年却不再记录存货跌价损失。这一举动,导致公司销售收入在仅仅同比增长3%的情况下,毛利润从2002年的4160万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8320万美元。

手法四:不确认应收款项坏账和投资贬值。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曾开展过风险投资,这些投资最初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列示。然而当这些投资的价值下跌时,公司没有提取恰当的跌价准备金。后来,公司将亏损投资出售,或者将其从自身账簿中挪到别的公司名下,这样就对投资者隐瞒了损失。

5

操纵利润之三:
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

手法一:不以恰当金额记录当前交易产生的费用。

美国讯宝科技公司在2000年3月末向员工发放奖金,但是没有记录按照联邦社保法案应付的350万美元的保险费。实际上,讯宝科技决定在下一个账期实际付款时再记录这笔费用。如此一来,由于在3月份没有正确计提保险费,讯宝公司2000年一季报记录的净利润就虚增了7.5%。

手法二:采用过于激进的会计假设,记录过低的费用。

美国迪尔公司向农业客户出租农场机器时,将收取的租金作为收入,主要成本费用是租出设备的折旧费。2012年,迪尔公司对其出租设备的原值计提了45%的折旧;2015年,迪尔公司仅对其出租设备的原值计提了37%的折旧。通过大幅降低折旧费用,迪尔公司虚增了毛利润。

手法三:转回前期提取的准备金以削减本期费用。

美国安德玛公司2016年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2%,但是其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了1.5%。在前三季度,公司每月都计提了年终奖。然而到了第四季度,公司管理层非常清楚,如果无法完成KPI考核,员工是拿不到年终奖的。于是在第四季度,公司仅仅通过一次会计调整,就转回了职工薪酬中的全部年终奖,加回了4800万美元的净利润。

6

操纵利润之四:
将当期利润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

手法一:在当期提取准备金,在后期转回,形成后期利润。

美国微软公司曾因涉嫌垄断,遭到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微软公司并不想让调查机构看到它飞速增长的收入和利润,因为这会成为调查机构的重要证据。为此,公司以“未确认收入”的形式,将收入储存在资产负债表上,并递延到以后的会计期间。我们来看看微软公司的会计政策变更:

1999年年报:1999年四季度,公司改变了向产品的未交付部分分摊公允价值的方法。未交付部分的价格占总价的比例下降了,而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的销售收入额中未确认的递延收入的比例降低了,交货时立即确认的收入比例提高了。这次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使得微软公司1999年的收入增长了1.7亿美元。

手法二:以对金融衍生品进行不当会计核算来平滑利润。

美国房地美公司2000年~2002年的利润合计为124.58亿美元,这是其利用对金融衍生工具、贷款发放成本、损失准备金的错误会计处理后的结果。其修正后的2000年~2002年真实利润合计为169.14亿美元,居然比虚假利润还多了45亿美元。我们看看房地美公司的利润数据就会发现,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平滑利润。

手法三:提取并购准备金,在后期将其转回为利润。

美国机器人公司在1997年3月以前,每季度的收入都平稳增长,然而到了1997年4月~5月,其收入从之前的6.9亿美元锐减到1520万美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3Com公司正在完成对美国机器人公司的并购。在并购期间,美国机器人公司隐藏了超过6亿美元的收入,等到并购结束之后,这些收入会释放成买家的收入。

手法四:把当期销售收入挪至后期入账。

如果在某个会计期末,管理层已经完成了当季或当年的KPI考核,但此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还在增长。如果管理层想要在下一个会计期间也拿到奖金,那管理层可能就会停止确认收入,并将收入挪到下一个期间。公司的客户也会配合,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付款时间可以更晚一些。

7

操纵利润之五:
将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

手法一:在当期违规核销资产,避免未来期间形成费用。

美国英伟达公司2014年的减值费用为5000万美元,2015年的减值费用为5900万美元,2016年的减值费用高达1.12亿美元。管理层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公司采用了新的生产流程,所以一些芯片处理器就变得过于陈旧。紧接着在2017年,公司宣告之前核销的存货中,有5100万美元存货已经被卖出去了,通过转回虚增的减值费用,英伟达当年的毛利润实现了正增长。

手法二:违规记录费用、提取准备金,以减少未来的成本费用。

美国施乐公司在1997年6月从英国兰科集团手里买下了自己欧洲分部20%的股份。施乐公司为了应对这次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不当提取了1亿美元的准备金。施乐公司将这笔准备金当成了地下银行,每当公司业绩低于华尔街预期的时候,它就从准备金里释放出一些资金,虚增当期利润。直到1999年末,这笔准备金才被彻底用光。

8

操纵现金流量之一:
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归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手法一:将正常的银行借款确认为虚假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德尔福公司从第一银行获取了一笔2亿美元的短期借款。为了防止德尔福违约,第一银行需要德尔福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德尔福本应将这2亿美元确认为借款,体现为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增加,但它却厚颜无耻地将其确认为材料销售所得,并因此虚增了2亿美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手法二:通过在回款期之前转让应收账款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卡地纳健康公司为了获取现金,决定大量转让应收账款。截至2004年底,卡地纳已经通过银行保理和证券化等方式,转让了8亿美元的应收账款。从本质上说,卡地纳是从第三方而不是客户手里回收了应收账款。通过提前回收现金,实际上是将未来期间的现金流入转移到了当期。

手法三:通过虚构应收账款转让来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中国中联重科公司是一家施工设备制造商。这里先插播一段背景知识:如果一家公司以无追索权的形式转让其应收账款,意味着客户违约风险被转移给了受让方,此时转让方可将收到的现金确认为经营性现金流入;如果一家公司以有追索权的形式转让其应收账款,意味着转让方仍保留着部分信用风险,此时转让方应将收到的现金确认为融资性现金流入。我们来看看中联重科对应收账款的处理:

2014年年报:在无追索权保理协议下,公司同意向其应收账款保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允价值回购设备,并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签署相关设备销售合同。

由于是无追索权的保理协议,中联重科根据价值51.97亿元的应收账款,确认了同等金额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但我们仔细阅读年报就会发现,当客户发生违约时,公司有义务向金融机构回购设备,说明公司仍保留了部分信用风险。

9

操纵现金流量之二:
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

手法一:通过回旋镖交易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环球电信公司通过和其他电信公司互相买卖产品,从而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环球电信向电信客户销售大量电缆网络容量,同时又从同一客户手中采购金额相仿的网络容量。环球电信将客户支付的货款确认为一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却将支付给同一客户的采购款确认为一项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我们来看看它的财报:

2001年一季报:(第11页)本季度,重要的运输公司客户与我们签订合同,采购了价值5亿美元的环球电信网络容量。(第16页)本季度,公司还与多家运输公司客户签订了多项关于购买网络容量和协同定位空间的协议。

公司的财报里,不会出现“回旋镖交易”之类的字眼,也不会把敏感内容放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财报的时候,要花一点工夫去寻找。如果某项回旋镖交易并不能让你信服,那么你就不能信赖公司的诚信度。

手法二:不合理地将正常的经营成本资本化。

美国世通公司就是通过将数十亿美元的正常经营成本,确认为资本支出,人为地虚增了利润,并夸大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将正常的经营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而不是一项费用,操作起来非常简单,造成的结果也是非常可怕和致命的。

手法三:将材料采购确认为一项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美国奈飞公司最早是一家电影租赁公司,其最大的费用开支之一就是,采购用于租赁给客户的DVD。DVD采购本应像材料采购支出一样,被确认为一项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然而奈飞公司却将其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从而虚增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手法四: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转移到现金流量表表外。

英国帝亚吉欧公司是一家烈酒制造商,为了实施其养老金计划,公司使用了价值5.35亿英镑的威士忌来筹资。威士忌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增值,从而使养老金计划的价值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披露的现金流量丝毫不受影响。

10

操作现金流量之三:
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
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手法一:通过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家得宝公司通过压榨供应商、延迟支付货款的方式,成功地将应付账款账期从2000年的22天延长至2001年的34天。应付账款大量增长,导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大幅增长。但不幸的是,公司不可能无限地延长应付账款账期。2002年,家得宝将应付账款账期又延长至41天,结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增反降。

手法二:通过提前回收客户货款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特斯拉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自由现金流一直就是负数,它完全是依靠借贷融资和发行股票来继续支撑公司经营。特斯拉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从2015年的5.24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1.24亿美元,得到了显著改善。不过,其背后的原因却是,来自Model 3轿车的客户定金贡献了其中的3.5亿美元,而当时Model 3尚处于概念阶段。

手法三:通过减少采购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家得宝公司的存货采购支出,从2000年的11亿美元减少至2001年的1.66亿美元。家得宝在其商品全部销售完毕后才对货架进行补充,从而降低了库存水平。但这种手法都只是暂时的,到2002年其存货采购支出重新上升到16亿美元。我们来看看它的财报:

2002年年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2000年的28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的60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00年末的23天显著增加至2001年末的34天,2001年末每家店铺平均存货持有量减少了12.7%,以及营业收入的增长。

2003年年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2001年的60亿美元减少至2002年的48亿美元,主要是因为每家店铺平均存货持有量增加了7.9%,这源于2002年我们将重心放在了改善库存状态上面。

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到的会计手法中,其中有一条也是关于家得宝的,它通过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实现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在2002年和2003年的年报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降低存货和增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显著了改善了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它们都是不可持续的。

手法四:通过偶然所得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在2004年从微软获得了近20亿美元的反垄断诉讼赔款,其中16亿美元被当即确认为收入。在其利润表中,这笔赔款被记录为“结案收入”单独列报;然而,在其现金流量表中,却没有单独列报,而是被确认为一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近20亿美元的现金流入,显然对其现金流量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操纵关键指标之一:
使用误导性指标来高估业绩

收入替代指标美国蔻驰公司的一贯做法时,当增加店铺面积达到至少15%时,就将这些店铺在扩张完成后的一年从可比基数中剔除,这样计算的“同店销售额”才会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增长情况。到了2014年,蔻驰不再将这类店铺扩张的因素从可比基数中剔除,这就意味着其“同店销售额”会因店铺规模的扩张而产生不可持续的增长。

利润替代指标美国高朋团购公司在2009年1月~2011年3月(27个月)期间的营业亏损达到5.39亿美元。高朋公司通过调整营销费用、股权激励费用、并购相关费用,给自己创造了一项所谓的“调整后合并分部报告经营性利润”,这一非公认会计准则的利润指标的数值是1.46亿美元。高朋公司居然就靠着这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扭亏为盈。

现金流量替代指标美国林恩能源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为负值,公司靠借钱支付大额股利,引起了投资者的普遍怀疑。为了打消投资者的疑虑,林恩能源自创了“可分配现金流量”的概念。根据林恩能源2012年年报,其“自由现金流量”为-6.94亿美元,“可分配现金流量”却高达6.64亿美元。

12

操纵关键指标之二:
歪曲资产负债表指标
来避免财务指标恶化

歪曲应收账款指标美国新美亚公司200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大幅降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加,但这并不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是对应收账款的转让。其实质是一项融资决策,即提前回笼客户货款。

歪曲存货指标德国默克制药公司自2003年起,将其部分存货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列报于资产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一栏。这些长期存货主要是那些并不计划在一年内售出的产品,它没有包含在“存货”指标中,但值得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歪曲金融资产指标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曾是全美最大的独立次级贷款人,其2006年半年报披露的“投资贷款损失准备金”为2.099亿美元,2006年三季报披露的“投资和自有房产抵押贷款损失准备金”为2.394亿美元。统计口径的变化,实际上是新世纪公司为了掩盖通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虚增利润的事实。

歪曲负债指标意大利帕拉玛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包装食品公司之一,1998年~2003年,帕拉玛特因为大规模举债收购,至少承担了70亿美元的债务。公司利用离岸实体来隐藏虚假或不良资产,伪造债务减少。截至2003年三季度,帕拉玛特披露的净资产为21亿欧元,其中隐藏的未披露债务就高达79亿欧元。

13

并购会计诡计之一:
虚增收入和利润

美国塞利克斯医疗公司2014年四季度的销售收入仅仅为1300万美元,同比下降95%,2015年一季度的销售收入更是降到零。之所以出现这种非正常的情况,主要是这两季度刚好处于威朗制药并购塞利克斯期间,等到并购结束,威朗制药为塞利克斯2015年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共确认了1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14

并购会计诡计之二:
虚增现金流量

日本软银公司与双子星公司在2005年构建了一笔双向交易。软银以450亿美元将其现代租赁业务出售给双子星公司,并且双子星公司为其现代租赁业务向软银支付400亿美元的使用费。这笔交易的实质,其实就是软银以850亿美元卖掉了自己的现代租赁业务。但是,按照软银的操作,相当于把400亿美元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确认成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5

并购会计诡计之三:
操纵关键指标

美国计算机辅助系统公司对“内部收入增长”的定义是:全部的收入增长,减去并购得来的收入增长,以及处置掉的业务的收入增长。并购得来的收入增长是基于被并购公司并购前的正常收入计算而来的。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假如被并购公司在并购后获得了新增收入,也会一并计为计算机辅助系统公司的“内部收入增长”,这显然就高估了其真实的自然增长率。

冠亚说

《财务诡计》的作者施利特拥有CPA证书,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法务公司,长期从事财务打假工作。在本期讲书里,我们总共介绍了15种财务诡计,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财务诡计五花八门。我们看到,公司管理层出于美化财报等目的,运用种种手段,想尽一切办法来欺骗投资者。其中的“重灾区”,主要是对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操纵(这往往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指标),其次是对现金流量的操纵。

第二,财务诡计不分国界。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还是意大利,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是在成熟资本市场还是新兴资本市场,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财务欺诈永远也无法杜绝。

第三,财务诡计不论企业。我们看到,并不是只有垃圾企业才有财务造假问题,在实施和参与财务诡计的案例中,不乏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律所的身影,比如说微软、软银、IBM、奥林巴斯、德勤、安达信等等。虽然有些财务诡计是符合会计原则的,但它却不一定是符合经济实质的。

正如译者续芹老师所说,“只要诱惑存在,诡计必然随行”。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他们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为了取悦投资者,有着强烈的操纵财务数据的动机。作为一名投资者,一定要认真阅读财报,避免了很多“雷区”,也就避免了很多投资损失,盈利也就自然而来。祝朋友们投资顺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