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记者该如何面对后“雪崩”

 杏坛好歌 2020-02-10
      2003年,一位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在纽约跟我说:报社现在每天都派很多活儿给自由摄影师,给报社专职摄影记者的活越来越少。10年后,我那位朋友仍然在岗,但却传来了芝加哥太阳时报解雇全部28位专职摄影记者的消息。
    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媒体环境也在随着数码、网络而迅速改变。这两者合力,将传统媒体推到变则生、不变则死的境地。西方媒体大多数是公司化的资本运作,当然讲求迎合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扩大利润。这也是我们不难理解芝加哥太阳时报拿摄影记者开刀,而在未来亦将面临大面积出现传统媒体倒闭或缩减人员的情况。
    摄影之难,难在它太容易上手,但它的专业性仍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超越的。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行为,一是降低报社运营成本,二是希望做更多多媒体内容来取代传统的“静止图片”(still photos)。在美国,“still”在新闻界被特指为拍图片的摄影记者。多媒体(multi-media)的概念已被提出许多年,只有近几年网络的普及才让这种连续性的“动态”内容有了较快速的发展,而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奖的多媒体作品《雪崩》成为传统媒体的新奋斗目标。
    其实,看过《雪崩》后,你会发现,它无非是将传统的内容,如文字、图片、视频、动态图示等结合起来。如果仅从这四点来看,前两者是属于报纸的,后两者是属于电视的。这四者的结合借用了网络平台,将其用所谓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传统报社经由美编、排版等人员将文字和摄影记者提供的内容整合,《雪崩》则由多媒体记者和编辑将文字、摄影、视频等内容整合后在网络上呈现。形式是噱头(当然这个噱头目前吸引力很大),内容的专业性才更加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同时要顺势而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前提下,有所改变,及时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