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华2: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智见智定 2020-02-11

(一)老子描述的“道”

(二)科学发现“无的物理”

(三)海中鱼找到大海

第二章 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一)老子描述的“道”

“道”是什么?“道”又在哪里呢?

在《道德经》里面,这几章都讲到了“道”是什么。

《道德经》经文每一章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是空海整理、归纳并标出来的,以便大家掌握这一章的重点。

第一章:“道”为天地万物之总源头;

第四章:“道”为万物之源;

第六章“道”为天地之根(“根”就是根本、根源);

第二十五章:“道”为天地之母,而且“道”的运转是道法自然,不是一个超级的大力神在那里操控。

现在只是用最短的时间来清楚了解:“道”是什么?进一步可以去接触、体会到。

《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不同的版本,不同逗点,都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我觉得这个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这一章要告诉我们:“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佛教所讲的“空”,儒家、《易经》所讲的“无极”。(太极还不是源头,太极的源头是无极。)

所以“道”狭义的定义,就是讲宇宙的本体“空”、“无”这一部分。“名”是从“道”里面显相出来的万物。

没有显相出来的“道”,你没办法给她贴上什么名称、标签,你也看不到什么东西,但是她是实际的存在;从她这个宇宙本体里面,会化育出万有、万物。日月星辰,所有的星系,包括太阳系、银河系,都是由“道”(宇宙的本体)演化出来的。

只要形成有形有相的,就称为“名”。《道德经》里所讲的“名”,就是由宇宙本体演化出有形有相的物质。

第二段讲的“无”就是宇宙的本体,空无是天地的开始。天地就是银河系、太阳系。

“有,名万物之母”。“有”,狭义来讲就是太阳系。有了这个太阳系之后,有太阳,有地球,有虚空,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

《道德经》里的“有”就是天地。而天地,会演化出万物。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从天地,这个有形有相的“有”,继续演化出来的。

我们要从“空”、“无”这一部分,去看到宇宙的奥妙。现代最顶尖的天文、物理学家,才碰触到这个边缘。“无”的物理,讲的就是道、宇宙本体、未显相的部分。2500年前,老子就已经讲出来,现在的天文、物理学家,才碰触到这个边缘。

“常有”,从这个“有”,也就是从大自然中,我们看得到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从这里面去看到,整个大自然化育万物的奥妙、那种玄妙,我们才会震撼、赞叹。

不管是无形的宇宙本体,或是已经显相出来的万物,两者“同出异名”,显相的、未显相的是一体两面。所有的显相,是从未显相、宇宙的“空无”中演化出来的。演化出来后,它有没有脱离“空无”?没有脱离。它还是浸泡在“空无”、道里面。

“同出而异名”:同样一个源头,只是显相、未显相而已。而这两方面都是很玄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科学家,才逐渐接触到这个边缘啊!

《道德经》第四章:“道”是万物的源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宗”就是源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我一直看,一直去观察,本来想要找到这个“道”,你到底从哪里来?老子清楚看到了这个道、宇宙本体,他想要进一步去探讨:你这个“道”到底怎么来?但是老子找不到,还有更深的源头!

老子可以看到“象帝之先”,这个“帝”就是天地。他看到:在有天地,有银河系、太阳系之前,这个“道”就已经存在了。这里的深意,就是要告诉我们:“道”是万物之源。

第六章:道为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这一章,老子把“道”称为谷神。后面老子会讲到,宇宙的本体,演化万物这个源头,本来就没有名称。所以不同的宗教家,都是从他所认识、理解的,来给“道”贴上一个标签、名称。

佛教释迦牟尼称她为“空”,中国的儒家、《易经》称她为“无极”。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就强调,这是勉强用一个名称来称呼她。这一章就把“道”称为“谷神”。

“谷神不死”。你看,包括了解不生不死,都要从大自然里面去看。 她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第二十五章,是描述“道”为天地之母,“道”就是万有的源头,所有的银河系、太阳系都是从“道”演化出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这个宇宙的源头,“道”的本体,能够做这么具体描述的,古今中外都不多,我看到的,老子是第一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你可以理解成太阳系。在太阳系、银河系之前,这个宇宙本体她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没有把她用一个符号表示出来,不容易了解,也没有办法沟通。老子清楚观察到了,这个演化万物的宇宙本体太奥妙,因为没有名称,所以就勉强用一个名称称之为“道”。

这里让我们了解:“道”这个字,也只是一个代名词!《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宇宙的本体,是实际的存在;你可以用各种名词、名相去解释她,但名词、名相,只是一个抽象的代表,一个方便、一个符号、一个表征,这样而已,并不是宇宙本体。

“强为之名曰大。”“道”太大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些版本把“人亦大”称为“王亦大”,我个人觉得那是错字。老子不会把“人”写成“王”,在老子的心目中,众生是平等的。为什么改写成这样?有政治色彩在里边。因为以前学道的人,往往都被君王所重视、重用。这些人为了迎合君王,就把那个字改成了“王”字。

这是我所理解的,从我的良心来理解:老子看众生都是平等啊!不会说一个什么“王”特别大,原文的实际是“人亦大”。所以后文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都标示出来了。老子告诉我们:要来到跟大自然看齐、学习,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请大家仔细看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老子很让我佩服的地方: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宇宙演化万物的轨道、情况,干净利落地叙述了出来。

《易经》讲同样的道理,叙述方式是这样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化万物。

我给四十二章加的标题是“现代创世纪”。如果我们在场有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就会想起《圣经》“创世纪”一章,描述上帝怎么样创造地球、创造人类的过程。我们尊重《圣经》里的记录、说法,不去评论怎么样。但是它也是要告诉众生,人类是同一个源头演化出来的。

《圣经》被称为宗教的一个经典,但是《道德经》不一样。《道德经》用客观、不带任何宗教信仰的语言,直接描述创造万有的源头是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演化、创造了银河系、太阳系、日月星辰。地球上你所看到的一切,全部是由“道”演化出来的。

这句话如此具体、精简地描述宇宙的真理,每一字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般人看《道德经》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它却含有那么多的密码、深意。它告诉了我们:银河系是怎么来的,太阳系是怎么来的,植物、动物,包括你、我、他,每一个人真正生命的源头是怎么来的!

现在透过幻灯片,逐渐来让大家跟实相连接起来。你们有因缘听过课程之后,再走进大自然跟整个实相相结合,你很快就可以体会到:“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用《易经》来讲,“道”就是无极,“生一”,“一”就是太极。有了太极之后,它会继续再演化、分类。

我用大家容易理解的来比喻。就像一对夫妻结婚,在一起有了亲密行为之后,精虫跟卵结合,最初有了一个受精卵出来。在还没有结合之前,受精卵的生命体还不存在,只是一个精虫跟一个卵;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就是“道生一”,那个“一”出来了。

受精卵细胞会分裂、演化,呈几何倍数增长,一个变成两个,再来四个、八个、十六个,一直再分裂下去。而这个过程中,它需要的能量,都是“道”这个源头所供应。

“一”要演化成“二”,“一生二,二生三”,在母体里的细胞分裂,直接的营养、能量供应,是母体提供的。但是我们把视野扩大,能量的总源头,就是“道”、无极在供应。任何的空间里都含有能量,所谓的练气功,就是在吸收天地之间无形的能量。

一个卵细胞不断地分裂、演化,慢慢人的形象出来了。包括手脚、包括内脏器官,全部都由卵细胞分裂、演化而来。最终形成了如此精密、复杂的身体。

我本来的职业是医生,对身体的奥妙有很深的理解。只是因为重视心灵成长的领域,才把医生的职业都放下,觉得医身体的工作,让其他医生承担就好。

你看,我们的身体非常奥妙!从最初一个卵细胞的分裂,就渐渐成形了。而精子和卵细胞没有结合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它”就在“道”里面。

所以不要小看一个“一”的诞生,“一”它会不断地分裂、分裂,然后“三生万物”。但是也不要忽略,不断地、生生不息演化万物的过程,背后有一个供应能量的总源头,这个总源头就是“道”。

这一张就是在告诉我们,“道”是透过奥妙的运转,在演化万物。

这一张就是“道”,宇宙本体,我实际拍的。我朝哪里拍?天空啊!老子所讲的“道”、宇宙本体,就是这个。你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但里面却蕴藏着无尽的能量。

再看“道生一”。这是透过象征的手法来表示:背景就是一个空,现在“一”出来了。或者说背后是无极,现在太极出来了。

(二)科学发现“无的物理”

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始、起点,有一个终点,这样才比较好探讨,于是设定了宇宙的一个开始:大爆炸。我们就用天文、物理学家这样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经》的深意,理解:“道”是什么?“道”如何演化万物?

真理是经得起检验、考验、求真、求证的。如果老子讲的是真理实相,一定可以经得起科学家的检验、考验、求真、求证。问题是,我们的科学,能不能提升到可以检验得出来?

很多人是这样:“我看不到的、检验不出来的,我就否定。”这样的界定太狭窄了!能不能来到:不因为我们看不到而否定,不因为我们的仪器检测不到而否定。希望大家真的要打开心胸、肚量,打开视野。

一个宇宙大爆炸之后,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巨大的能量再演化,极微小的粒子诞生了。规模庞大的微小粒子再形成广大的星云,星云再慢慢形成无数的星系,银河系、太阳系都是这样从宇宙的能量中演化出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玫瑰星云。

我们再从粒子说起。有形的粒子出来了,不管多微细,一定都是在运动:有密度、压力的不同,就会慢慢地运动、旋转。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一片星云在那里旋转、旋转,慢慢地、慢慢地就形成了银河系。太阳系也是这样出来的。

科学界讲质能互换:物质会转变成能源,能源也会转变成物质。而且质能不灭,质能互换又不灭。所以巨大的能源会不断形成粒子,形成有形的物质出来。这些粒子、有形的物质,就是老子所讲的“名”、“有”。

由宇宙能量显现成的极微粒子,再旋转、再变化,就形成了太阳系。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有形的太阳系,就是从宇宙的本体产生的。而宇宙无形无相的本体,就是老子所讲的“道”。

老子讲的都是实相啊!你看,“无,名天地之始”,从最初的宇宙本体——能量,无形、无相,慢慢地形成极微的粒子,形成星云,再形成整个的银河系、太阳系。《道德经》讲的是宇宙的格局!

这两张代表银河系。都是能量形成粒子、有形的物质,由能量转换过来的。而提供能量的总源头,就是老子所讲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我们的太阳系形成了,地球也逐渐地冷却下来,慢慢地球上各种生命诞生了。

我们要理解一点:“三生万物”的“三”代表什么深意?我的理解是:第一包括“道”(虚空),有整个虚空继续供应能源,太阳系才能存在,才能继续演化万物;第二包括太阳,提供光和热;第三包括地球。

三者具足,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就演化出来了,叫做“三生万物”。

我们所看得到的,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包括你、我、他,全部都是由“道”演化出来。

这些认知很重要,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才会知道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从哪里来,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了解生命是怎么来的,才会知道我们的生命到底依靠什么而存活,进一步才会清楚我们生命的究竟归依处到底在哪里。

所以,你、我、他,所有的众生,包括所有你看得到的建筑,全部都是由“道”演化出来,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讲到这里,大家就可以具体地去体会: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之子——天地父母的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道”演化出来的,同根同源!

这一张,是把《易经》的太极图,我再做了归纳,让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你看得到的、有形的变化,这是太极的演化过程。背景就是无极,就是“道”、宇宙本体。

宇宙本体最初形成一个太极出来,“道生一”,“一”就是最上面那个。再来,“一生二,二生三”,它不断地分裂。《易经》如果你把它演化下去,它会演化到无穷无尽!这就是“道”演化万物,“三生万物”。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我把它说穿了:

所有宗教的秘密、最终目标,都是要找寻到生命究竟的源头在哪里。所有宗教,就是要协助信徒去找寻到生命的源头!跟生命的源头连接起来,每个人才会真正地安心自在,这是本质。

因为生命的源头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所以不同的宗教,对生命的源头会有不同的称呼。老子有老子的称呼法;释迦牟尼有释迦牟尼的称呼法;耶稣有耶稣的称呼法;中国儒家有儒家的称呼法;回教徒有回教徒的称呼法。名称不一样,但本质都一样!

这一点很重要,是各种宗教很难突破的界限。如果我们看到实相,就不会有那些宗教的界限、隔阂。如果我们真的看到实相,我们就能够用平等、大爱之心,包容、尊重所有的宗教。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没有宗教色彩,又超越所有的格局!

这张就是“道”,就是无极,最深、最深的部分。看起来空无一物,却能够演化万物。

当我越深入了解,越读懂这一部无字天书,再对比《道德经》,我越佩服老子的智慧之高。我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再去印证:你老子讲的到底多深?有没有错误?当我越深入地去研习,越赞叹老子的高瞻远瞩,看得之高、之深、之远!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万物源自空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太奥妙了。老子竟然能够看到,天下万物是生于“有”:我们所看到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们所看到的植物、动物,都是生于“有”,也就是由太阳跟地球化育而来。而“有”,我们看得到的太阳、地球,竟然是生于“无”!

如果老子只是一直讲道,我们还是不太容易了解。宇宙本体,老子竟然观测得到:万物这个“有”生于“无”,太奥妙了!

但是这个“无”,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无”啊!对不起,我要讲实话、实相:十年前的科学界,都还体会不到“无”,因为对“无”的认知是错误的。

这是最新科学发展的报道。近十年,科学界才突破了“无”的瓶颈,发现原来对“空、无”的认识是错误的。近几年,科学界、整个物理学界,才来到“无”的物理。

我们在场应该有不少知识分子、学者、专家,十年前,你们科学界有没有去探讨到“无”的物理?对,没有。我们不否认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科学界的奇才,他的相对论在科学界已经是很高、很深;但是没多久,相对论就被量子物理超越了。量子物理已经接近哲学、接近玄学的边缘了。

爱因斯坦是侧重在物质、公式上面,想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了解宇宙的法则,了解宇宙的形成。但是偏偏量子物理超越相对论,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是没有办法让你用一个公式去形容、描述出来的,没有办法让你定型、量化的,它是不断在变化的奥妙的世界。

科学界从相对论,来到量子物理,再慢慢地向上提升,20年前,来到了弦的物理。人类认识的最小微粒,最初认为是分子、原子,后来发现了核子、质子、中子、介子、夸克。弦的物理已经观测到最微细的粒子——大强子。

当找到大强子之后,科学界就设法把大强子再打破,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几年前,在瑞士的实验室,科学家设计了一条27公里长的轨道,计划让高速运动的大强子发生撞击,观察出现的情况。

那里集合了全世界顶尖的物理、天文学家,他们要研究:当把人类能观测到的、最小的大强子击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大强子相撞之后,科学界竟然跌入了“无”的物理,才进入到“无”的领域。

为什么这么说?这张图片右侧画出了黑色的框框,这代表以前科学家界定的:有一个绝对的空间,这个绝对空间里空无一物,什么东西、粒子都没有。

科学家认为可以做到这样一个空间。如果做不到,就假设有这样一个空间,也就是一个绝对“空无”的空间世界。以前科学界对“空无”的理解,就是认为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等到把大强子突破掉之后,科学界才发现:原来以前认为的“无”,不是真正的“无”!所有最微细的粒子,竟然都是从“空无”里面冒出来的!

“宇宙真的是从“无”中诞生的吗?”这是三年前,很多科学家的重新认识,他们开始进入“无”的物理,

(以前道德经智慧与应用上有这2个图,图上有文字,一起复制过来即可。)

以前认为绝对空无的空间,现在却观察到不断冒出各种粒子。而且冒出来的粒子,竟然是一阴一阳同时冒出来。极微细的粒子一开始产生,就有阴阳,同时冒出来;而且要消灭呢,当一阴一阳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是同时消灭。

这是五年来发生的事情。科学界发现“空无”太奥妙了,这时才提出质疑:宇宙真的是从空无中诞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以前很多的假设都要重新来过。

以前的科学界就是要从物质、从有形有相、可以量化的去检测。观测不到、不能量化、不能够数据化、不能够重复实验的,就把它推翻。

现在当科学界不小心撞入了“无”的世界之后,发现以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所以就需要重新来探讨:我们的宇宙真的是从“无”中诞生吗?

当我看到这里,再回来看老子这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由赞叹、震撼:2500年前,老子你就能够观测到这么深!不但完全合乎科学,又远远超越现代科学的领域。

这一段话透露出的信息:《道德经》绝对不是一般的玄学,不是一般宗教信仰的书籍,不是那些玄虚、抽象或是凭空想象;《道德经》讲的都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实相。

《道德经》不是在讲个人的哲学、个人的思想,它只是很客观地把那个自我抽出来,很客观地描述老子所看到的宇宙真理、生命实相。至于是真是假,等后人去检验、去求真求证。

(三)海中鱼找到大海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又认为:“道”只是一个“空无”,我们看得到的现象界好像不是“道”。这样的看法,又没有正确理解“道”。

《道德经》第一章怎样讲现象界和“空无”两者的关系?“同出而异名”!“道”包括未显相跟显相两部分。未显相的,就是虚空、无极、宇宙本体,而这个本体,能够演化天地万物,前面已经透过现代科学的角度,讲解了里面真正的深意。

由宇宙本体显相出来的,就是银河系、太阳系、山河大地,所有的植物、动物,你、我、他都是。我们都是天地之子、“道”之子,我们都是“道”的化身。

《道德经》常常会提到天跟地,天是什么?地是什么?

空海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天”,有时候用“父”来代替,“天父”,就是太阳系,太阳与虚空。太阳系从来没有离开过虚空,它一定需要“道(空无)”的支撑、支持才会存在。

“地(母)”讲的就是地球。假如我们是火星人,我们的“地(母)”就是火星的土地。火星有没有处在太阳系?有没有处在虚空里面?同样都在。

不管任何星球、任何星球的人,都是在“道”里面,都是“道”的化身,都是“道”的演化。

“万物”,就是山河、大地,就是植物、动物、人。当我们有这样的清楚了解之后,再来看太极图,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它的含义是这么深!我们的生命跟整个大自然能不能脱离关系?不能!完全是息息相关。大自然把我们包围着,就好像父母把我们拥抱在怀抱之中,只是我们有没有认清出来,有没有感受出来才是关键。

所以我们要探讨“道”在哪里,不是到他方世界去找!也不是在深山里面修个几十年,才能够修出“道”!“道”就像孔子所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实相。

我们首先要正确地认清“道”是什么,她包括无形无相的宇宙本体,也包括显相出来的山河大地,有形有相的一切。进一步我们要去探讨:我的生命跟这些有没有脱离?

看这一张图片来体会:“道”就好像海水,这些鱼从出生到现在,有没有脱离过海水?没有。

“道”跟我们的关系,就好像海水跟鱼的关系,鱼从没有离开过海水;如果鱼离开海水一段期间,它就会死掉!假设我们没有跟“道”在一起,我们跟“道”是不相关的,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这就是孔子所讲的“道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片刻都不能离开她。只要离开“道”,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存在,就会死亡。

如果我们方向错误,要心外去找“道”,要到他方世界去找“道”;就好像海里面的鱼要去找海水。因为它一出生就跟“道”,跟海水合一,所以就不容易感受到海水跟它的生命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了解了“道”是什么,你就知道:原来海水跟鱼从来没有分离过!我们跟太阳,我们跟地球,我们跟生命的源头——“道”,从来没有分离过!《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都是实际的存在。

你看,这里有很多人在走来走去。我们的生命不管在哪里,就像海水里面的鱼,在大海里面游来游去。你脚踏的是什么?大地!大地就是“道”啊!你呼吸的空气是什么?空气就是“道”!

这些完全不抽象,只是我们懂不懂、明白不明白而已。我们脚踏在“道”的上面,我们呼吸的就是“道”的成分。“道”进入我们的身体里,你说“道”在哪里?这样可以找到吗?

大家清楚地去认清了“道”是什么,所以,不止你、我、他,我们是“道”之子;连这一只狗也是“道”之子,万物都是!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我们不了解真理实相,这一章很难正确地解读。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天地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以万物为刍狗。而“道”却是平等心地善待着所有的日月星辰,平等心地善待着所有的动物。因为这些都是“道”演化出来的。

我们体会到这个平等心,我们的自卑才会消失。

我们体会到这个平等心,我们才不会去瞧不起别人。

我们体会到这个平等心,我们才会体会到万物都是那么神圣、庄严。

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才会改变过来。

这是2015年7月份在广西,当地政府组织了几百位老师来学习,让大家重新来了解《道德经》。重新认识“道”,重新认识我们老祖宗的高等智慧。进一步把它弘传开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