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爆发的冠状肺炎,可能是我国东北地区自110年前鼠疫以来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在特定药物和疫苗出现之前,一种非常古老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隔离”! 总之,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全国人民度过了历史上最无聊的春节。 记得以前,和位朋友讨论了一个话题:“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农村还有必要存在下去吗?” 那朋友很现实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你想留在农村,你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医疗、教育和公共配套设施跟不上。农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人口越来越少。因此,配套设施也在萎缩,人们将加快疏散速度。 如果我们没有农村有什么关系?我们吃的是食物,现代农业将实现智能化、规模化、机械化。现在小规模农业经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桎梏。 也许很多人对他有类似的看法。就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修补匠一样,农村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并将加速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的命运将以荒凉告终。 但现在这场疫情灾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城市的局限性和文明的脆弱性。 这并不是说只有在新冠肺炎的极端情况下,由于人口密度小,病毒无法传播,人们生活相对安全;在城市交通中断,导致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得到了扩大,所以农村才有意义。在袁伟军看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村有着其独到的意义。 我非常喜欢申明锐、张京祥等学者关于“农村腹地价值”的观点。他们在《新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转型与振兴》一文中指出,在给定的有限空间和资源条件下,城市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城乡贸易往来和资源占用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特征。 只有从农村社会腹地价值的角度看,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古代农业大国,农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战略深度和巨大的灵活性。 而且,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在延缓劳动力支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70、80后来说,农村是大多数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农村乡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乡村是一种“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悦”的向往和遐想。 一经与某规划项目接触,一批情感70年代的人集资成立了一个乡村休闲度假区,以24节气为主题设计场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侧面反映了这个村庄在这一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和感受。 城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乡村情结,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的向往,是每个人刻在骨子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由于疫情,我们都老实待在家里好多天了,我常常想起那些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正是这些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使我们没有果腹的烦忧。他们才是大家生活的后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