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

 流形sbz 2020-02-11

功能主治    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

用药指南

【来源】《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主编:尚炽昌 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ISBN7-80089-718-4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半夏12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主治】1、中虚湿热痞利重症,心下痞硬,但以满为主,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干呕,少气,心烦不得安。

2、狐惑病(口、眼、生殖器综合证)属湿热型 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唇内侧烂或舌两侧溃疡,颊膜有溃疡面,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方义】方中甘草以补益脾胃,使脾胃之气复职,既生化气血,又主持其功能。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使脾胃不为湿热所肆虐。半夏、干姜以宣畅中焦气机,使湿热之邪无内居之机。人参、大枣以补中益气,与甘草相用,以治病扶正驱邪,正气得复,不为邪虐,然则诸症罢,诸药相合,以达苦寒泻邪而不峻,辛温温通而不散正气,甘药补而有序以和中固本。(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降泄,燥湿使大便变干,但寒伤脾阳,脾不运化,后面的便稀软,所以用干姜温暖中焦。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使中焦得暖,运化正常)

【现代应用】本方可以治疗妇人阴中或阴前溃疡,男子阴茎溃烂,慢性口腔溃疡等病症而见上述证机者。

【注】《伤寒论》书中载本方无人参,恐是后人传抄、遗漏之误,权《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用本

方有人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治伤寒慝食,用本方均有人参。又半夏、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又本方所治病中虚尤着,痞利之甚,理当有人参为是

圣惠卷十

【来源】《圣惠》卷十。

【组成】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4两),干姜45g(3两),半夏10Og(7两),枣30g(2两)(去核),黄连15g(1两)(捣),,黄芩45g(3两),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