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历史”(二)禅让舜帝的正式夺位

 泰阳汉子 2020-02-12

权力从指缝溜走

姚重华(舜帝)在岳父伊放勋(尧帝)的政府各处安插了亲信后,开始了夺权之路。

尧帝伊放勋

第一步,他排斥他的内弟——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丹朱,使做父亲的伊放勋厌恶亲生儿子。或者是,伊放勋并不厌恶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已无法保护他矣。

伊放勋是什么时候发觉权力已从指缝中溜走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当他发现他已不能指挥重要的执法官员时,为时已晚。为了拯救亲生儿子的生命,他忍痛宣称:“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姚重华,国家会得到益处,只我儿一人受到伤害。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我儿,国家会受到伤害,只我儿一人得到益处。”

《史记》原文: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伊放勋不得不这样宣布,否则,自己儿子丹朱可能被斩草除根。这种情况下,伊放勋只能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丹朱)。”最后,更擢升姚重华“摄行天子事”——代理君王。

已经具备王朝概念的黄帝王朝

现在,姚重华成了“代理君王”,如虎添翼,下一步要干啥,纵是白痴,也会一目了然,当然是要吞噬伊放勋这位岳父大人的宝座。

中国君主专制,虽然在“尧天舜日”的这一百四十八年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不过,初期社会结构,习惯上还是父子相传的。

黄帝王朝君王的传递情形,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黄帝开启的王朝共有七个君王,第二到第六位都是黄帝姬轩辕的直接后代。第一任君王就是黄帝姬轩辕。第二任君王姬己挚,是姬轩辕的儿子。第三任君王姬颛顼,是姬轩辕的孙子。第四任君王姬俊,是姬轩辕的曾孙。第五任君王姬挚,是姬轩辕的重孙。第六任君主,伊放勋(其实姓姬,只是改姓了伊)是姬轩辕的重孙。第七任君主就是姚重华。

前六任君主,即使不是父子关系,至少也应是兄弟关系,如果不是兄弟关系,至少也是叔侄。在世袭的原则下,女人没有地位,姻亲更插不上脚。

铲除“四罪”

姚重华了解这种政治形势,如果要合法取得政权,绝不可能,必须使出非常谋略,才能突破传统的约束。

于是,一个惊天阴谋产生并且被付诸实施:姚重华迫使岳父大人伊放勋不断宣传要拱手让位,以便给自己营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可是,这种宣传,引起了强烈反应,一些效忠政府的忠臣义士,挺身对抗。

其中态度最激烈的,就是身负重责大任,正在治理水灾的姒鲧,也就是禹的父亲。姒鲧告诉伊放勋曰:“这是一个凶兆,你怎么把国家最高的权位,私自传授给一个无赖?”

姚重华闻之勃然大怒,他绝不允许一个仅有声望而手无权柄的家伙,破坏他伟大的计划。于是,他指控姒鲧治水九年而仍未成功,罪该万死;同时立即派出杀手,赶到羽山(山东临沂)荒山上,把正在汗流满面,辛苦工作的姒鲧处决。

《国语·周语下》:“舜之刑也亟鲧。”

鲧禹治水

另一位大臣共工也坚持不可把帝位私相授受,姚重华将他逮捕,放逐到边荒的幽都(北京),然后就在幽都,砍下尊头。

共工

为了更彻底地建立威严,姚重华再把另外两位潜在的政敌三苗先生、驩兜(欢兜)先生,一并干掉,并且连同姒鲧先生和共工先生,合称为“四凶”。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用君王的手,铲除效忠君王的忠良。从此,姚重华为千古权奸,立下漂亮的榜样。残杀忠良而又加上丑恶的帽子,姚重华是“斗臭”和“丑化敌人”绝技的鼻祖。

“四凶”是总称,姚重华又分别赐给他们丑恶的绰号和不同的罪状:
  姒鲧——杌(罪状:治水无功)
  共工——穷奇(罪状:淫辟)
  三苗——饕餮(罪状:不遵王命)
  驩兜(欢兜)——浑沌
  只有驩兜(欢兜)的罪状没有记载,其实用不着记载,事情明白得很,他们真正的罪状是冒犯了权奸姚重华,如此而已。

大屠杀之后

大屠杀之后,反对声浪消失在血腥之中。

《尚书》曰:舜巡狩四岳,“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当然天下咸服,再有不服的,“四凶”立刻变成“五凶”矣。然而最妙的还是孔子,他对大屠杀的解释是:
  “伊放勋发现姚重华贤能,并不可贵。发现了之后,一点都不怀疑,摧毁了所有的挑拨离间,甚至诛杀进谏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贵。”
  原文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在孔子眼中和笔下,姚重华兼具真理正义、公道人心。

“禅让”——舜帝的正式夺位


到了这时候,篡夺帝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2258年,伊放勋终于下台。

但关于这场被后世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百般赞扬的“禅让”,古书上的记载,却实在过于简略。

《史记》只一句话曰:“卒授舜以天下。”其他古书,更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帝王世纪》曰:“尧取(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吕氏春秋》曰:“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淮南子》曰:“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
没有一本书记载了此次政权转移的具体步骤,只记载伊放勋曾表示过要把帝位让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位是许由,许由一听说要他当头目,顿时心胆俱裂,怎么,教我跟姚重华对抗呀?卷起铺盖就跑,跑到箕山(河北唐县北郊二十公里),像躲强盗一样躲了起来。另一位是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忙推说他自己害了一种“幽忧”的奇疾,所以无法参与政治。
古书上从没有记载过舜帝姚重华曾经拒绝过接班,哪怕连装模作样的拒绝都没有。

历史质疑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

然而,早在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禅让”一说提出了怀疑。

《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说疑》记载战国末的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另有唐代的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还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

后来还有司马贞引《竹书纪年》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墨家提倡“尚贤”,直接鼓吹“禅让”。儒家“祖述尧舜”,也对“禅让”大加宣扬。如“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述他“尚贤”的宗旨。因此近代有些学者则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

但墨家仅说过“尧舜禅让”。至于“舜禹禅让”说法的来源,近代学者则认为是也赞成“举贤”的儒家新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