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人活一口气”的气到底源自哪里?

 丰运 2020-02-12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无穷无尽的重复,那么,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最令人困惑。因为出生和死亡都没有给人太多思索的机会,所以20世纪人类未解的三大问题就是:(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往哪里去?人们上下求索,无从勘破。其实,人自有来处,自有去处,唯有洞察起源,才能求各中真谛。

气:“人活一口气”的气到底源自哪里?

“生命的本原”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中医提出“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这个概念,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也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清代名医王三尊所著的《医权初编》也说:“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即人的生成的问题,中医学从人在宇宙中生活的场所,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人的生成。“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人居于气交之中,气交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汇的地方。“天地气交,万物实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万物由气而成,人也不例外,“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但是,人和万物不同,人能“应四时”,“知万物”,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宝贵的。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具有认识事物,进行思维的功能。人之一生,一气而已,内则为人之心,外则为人之体,体者气之充,心者气之灵。“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的形体由气而成,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气(神气)的活动。

所以,中医认为的气,不仅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功能表现。比如,气足的人和气虚的人看起来简直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在物质层面理解人,那根本回答不了人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因为二者的物质基础全都在,所有器官都在身上,一个也没少,难道就是一个泵的问题吗?

如果是泵的问题,就应该给心脏加压,可为什么给死去的人加了压还动不了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左右了人的生与死?中国人一个字就解决了,就是“气”。

人活一口气,气在,人的心脏就会跳动,体内的循环就有生的基础;气不在了,什么都没有了。

“生命三要素和气血精津液学说”

形、气、神是构成生命的三大要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形为生命物质载体,气为生命物质基础,神为生命的主宰。形以气充,神依气存,气纳则神存。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就形与气的关系而言,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就形与神的关系而言,生命过程就是形体与功能、物质与精神之间相反相成,和谐平衡的过程。气-形-神充分体现了形神合一、体用合一的生命观。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经络属于“形”或“体”的范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属于“神”或“用”的范畴。而“气”属于“形”或“体”与“神”或“用”的物质基础。在人生命过程中,生命物质的气在气化作用下,气可以化生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具体生命物质,从而形成气、血、精、津液的生命物质系统。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精津液学说是从生命物质系统的层次,来阐述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问题。

气血精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气、血、精、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其细微、肉眼难以可及的精微物质;血是脉道中运行的红色液体物质;精泛指人体内由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医里讲的“气”。

“气的概念”

什么是气?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同时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人体之气,在生命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聚而成形者,如人身的脏腑、形体、官窍等;二是弥漫流动者,如真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我们重点探讨气的后一种存在形式。

1、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1)人以天地之气生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点、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因此,气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2)父母媾精形成生命

精是生命的基础,在中医学中,精的含义泛指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活活动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故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新的生命活动——“神”就开始了。“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这种“母基”、“父楯”的说法,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人的生命是由精,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的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功能亦随之产生了。

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说明人一旦出生之后,就要不断地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同时又要不断地食入水谷之精气,所以人体之气是由先天的精气、后天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之精气构成。所以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个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提到:“天食(音饲)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口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相生,精乃自成。”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之精气,只有靠这些气在体内结合,才能不断地维持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如果人

不呼吸了,不吃饭了,生命就会终止。即“人绝水谷则死”。所以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

气是一种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在运动中体现出功能。人体之气既然是物质,也必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体之气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寄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体现。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还有其他的含义,如藏象学说讨论过的脏腑之气,即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等,专门指代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经络学说将要讨论的经络之气,专门指代经络的功能;病因学说中讨论的六气,专门指正常的气候;邪气,专门指代致病因素。如此等等,这些“气”与气血津液学说中所研究的气的内涵不同。

“气的生成”

1、人体之气的来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黄帝内经》里讲:“生之来谓之精”,就是说人体生命最初的状态是“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以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1)先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受于父母,贮藏于肾之气。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就没有生命,这种先天之精,是构成胚胎的物质基础。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母之精相合,形成了胎。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是后天获得。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义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水谷精气也常称为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人通过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都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所以后天之气包括由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生的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气是出生以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气。

2、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

人体之气,从其本原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生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

这里先简单介绍下宗气,接下来讲人体之气的分类时,还会详细介绍宗气。

宗气是由肺呼吸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汽海”又名膻中。宗气是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全身之气的生成。

(2)脾胃为化气之源

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传输和升清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散布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3)肾为生气之根

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贮藏,另一方面有不断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清·许豫和撰的《怡堂散记》中描述到:“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育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

总之,人体之气的生成,赖五脏系统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所以临床中所谓的补气,主要就是不脾肺两脏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