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黄色瘤 [病案]朱某,女,5岁。1975年6月2日初诊。患儿于1974年上半年起左侧后头 部疼痛,并发现患处有一花生米大肿块。十个月后肿块逐渐增大,约3×4厘米, 按之较软,并在前额及头顶部,相继发现数个小肿块,按之颅骨面有缺损感。 先后经数十个医院检查,均诊断为“颅骨黄色瘤”,1975年5月17日,某医院x线 摄片示:左枕部颅骨有一7×2.2厘米地图状缺损区,右侧顶部也有一2.5×0.9厘 米透光区,缺损骨边缘光整,无游离小骨片,前额部也可见一密度减低区,蝶鞍 骨质正常,未见扩大,指压纹稍增多。与前五个月x线片对比示病情在发展。 在此期间除服维生素类药物外,未经任何特殊治疗。患儿平日易感冒,发热, 不思饮食,夜间盗汗,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指甲缝呈分离脱落样。苔白润而胖, 脉细弱。 [治则]扶正祛邪,益气养营,培补肝肾。 [方药]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大当归10克,炒白芍 10克,鹿角霜10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0克,桑寄生15克,制女贞15克,淮小麦 30克。经调治半年,正气渐复,精神亦振,胃纳已香,盗汗亦止,肿块缩小。同年 12月31日复诊,近日来患处肿块又复增大,按之疼痛,脉弦滑,苔薄白,正气渐 升,邪气未清,郁久化热,以致肿痛。治拟和营活血、清热解毒,佐以软坚化 痰。大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川芎6克,黄菊花6克,嫩钩藤 15克,土茯苓30克,蜀羊泉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夏枯草10克,以上方为主, 加补骨脂、骨碎补补肾生骨。连续服药近一年,头部肿块全部消失,手摸枕骨 缺损区明显缩小,其他缺损区已复平整。于1979年2月19日随访,小儿发育良 好,经摄片对比,证实颅顶部,前额部病灶消失,枕骨外缘骨质破坏较1975年5 月17日摄片有明显缩小。(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5期) [评析]“黄色瘤”是网状内皮系统中较少见的疾病,可属中医的“瘿瘤”范畴。宋 《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 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幼儿形体未充,正气不足,邪毒乘 虚内袭,气滞、血凝,痰瘀结聚,络脉阻隔,遂瘤生骨损,故初诊以扶正祛邪为主, 使正气渐复,因邪毒留恋,郁而化热,以致肿胀疼痛,继用和营活血,清热解毒,左 以软坚化痰攻邪之法而收功。(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