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音(一) [病案]徐某,男,42岁。1971年10月6日初诊。平素体弱,声音嘶哑已半年,初起 音哑,发音还能听到,后经中西医及针灸治疗,症无改善,且音调逐渐低微,严重 时完全失音。患者咽喉干燥,夜间尤甚。大便溏薄,一日二次。面黄体瘦,腰 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检查,粘膜部分呈慢性充血增厚,西医诊断为 慢性喉炎。 [治则]清滋肺阴,宣肺开音,健脾固肠。 [方药]北沙参12克,炒生地12克,石斛12克,枸杞子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芦 根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诃子9克,乌梅9克,木蝴蝶9克,凤凰衣9克。服3 剂,发音稍有改善,大便较稀。上方去牛蒡子,加麦冬9克,甘草3克。再服5剂, 声音复常,咽喉粘膜充血增厚现象消失,大便已成形。以后服麦味地黄丸巩固 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3期) [评析]失音与肺、肾关系密切。《类证治载》曰:“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 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患者久病肺阴干耗兼有脾失健运,胃肠不 固,治疗应清滋肺阴为主,健脾固肠为辅,补阴药物不宜过于滋腻,以防影响脾 之健运,健脾胃药不宜过于燥烈,以防耗伤津液。方中沙参、生地、麦冬、石 斛滋养肺阴;枸杞子滋肝肾,桔梗、牛蒡子、芦根宣肺清热;白术、茯苓、 熟诃子健脾固肠,乌梅敛肺生津;木蝴蝶、凤凰衣清肺开音。综上诸药,肺阴 得滋,胃肠得固,津复音开,故能取效。(李祥云) 失音(二) [病案]李某,男,32岁。咽喉干燥半年余,经常声音嘶哑。多言喉咙不能发音,自 觉气促,咽干乏津,经常头晕额胀,夜眠不稳,易惊醒,醒后即觉喉咙干痒,咳而少 痰。苔薄,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阴,敛肺润燥。 [方药]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天花粉12克,女贞子9克,枇把叶(去毛)9 克,竹茹6克。药后咽喉部已觉稍润,不甚干燥,时时干咳,痰涎不易咯出,仍感 头额晕胀,睡眠少,多言则气促乏津,四肢倦怠,疲乏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弱。再 进益气养阴、润肺滋肾之剂:党参30克,天冬15克,生地黄15克,百部15克,款 冬花12克,枸杞子12克,龟板胶12克,五味子4.5克,灸甘草6克,地骨皮9克,女贞 12克。上方续服3剂,声音渐已恢复,多言亦不感气促乏律咽干,睡眠安稳,咽部 痰涎消失,倦怠乏力亦日趋解除。再进滋阴润燥之品,调理善后,以巩固疗 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1期) [评析]失音一症,临床甚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发病尤多。以其 声音源于肾,出乎肺,咽喉会厌为声音出入之门户,故失音当辨其虚实。若风 寒、痰热者为外因,属实,其症轻浅,治疗当疏散、清化则可,而肺肾阴亏,其症 后虚,病程较长,多因肾阴亏耗不能上承,肺液干燥,不能濡润所致。本案属虚, 肺肾两亏,缠绵半年之久,影响心肝,而出现气短、少眠、多梦。治疗以生脉 散为主,益气养阴,又加滋肾润肺之品,使肺阴充而肾液足,故获显效。(马荫笃) 失音(三) [病案]方某,女,26岁。初起声音不扬,渐至嘶哑不能出声,某院诊为喉头神经官 能症,封闭疗法不效,改用中药滋阴降火而愈。但未满一月,复发如前,经治二 月,又愈。上班二天,又失音。经常有目眩耳鸣,夜多梦,腰酸软等症。诊时见 神态焦虑,舌无苔,脉细数。 [治则]补益心脾为主。 [方药]党参9克,黄芪9克,党归9克,沙参9克,元参9克,枣仁9克,茯神9克,川贝4.5 克,远志4.5克,广木香3克,甘草3克,麦冬6克,白术6克,另用猪脂1公斤,熬去渣, 蜂蜜300克成膏,不拘时服1匙。服10剂后,音扬,但欠清朗,夜寐梦已少,目眩耳 鸣渐平。原方加石斛、百合、凤凰衣、蔷薇花瓣、阿胶。服药不到一月,声 出如常人。随访二月,未再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66年第5期) [评析]本案系喉瘖非舌瘖,乃久瘖非暴疳,初诊为肺肾阴虚,用药侧重滋养肺肾, 而忽视了头眩、耳鸣、多梦、腰酸等兼症及不了解患者多愁善郁的性格,迨 至再度复发。后以归脾汤调补心脾,佐猪脂、白蜜润喉开音而愈。类此症状 少见,故录之以备一格。(吕志连) 失音(四) [病案]李某,男,36岁。患者于1973年12月某日因暴怒之后多饮冷水,遂致突 然失音,并感胸闷,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舌质淡,脉浮细。诊断为喉肌无力、 癔病性失音,声带闭合不全等。 [治则]温寒散结,宣利肺气。 [方药]荆芥15克,细辛2.5克,半夏15克,桔梗15克,薤白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 25克。服2剂后即音扬声出,病愈。以后用和肝益脾、宣肺利窍之剂巩固疗 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失音中医称之为“瘩”或“喑”。《直指方》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 根。”发音不扬与肺肾有关,有虚实之分。如张景岳云:“喑哑之病,当知虚 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喑也。”今患者为暴 怒之后继饮冷水,肝气上逆与冷相结,壅遏于肺,肺郁失宣,以致气道不利,声音 不扬。方中荆芥,细字温肺通阳以解寒邪,半夏、桔梗开肺气,除寒邪化痰,薤 白下气散结;前胡宣利肺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温寒利肺而使音扬, 病愈。(李祥云) 矢音(五) [病案]贾某,女,38岁。1974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有肺结核,感冒三日,初以 小疾,未予治疗,突然寒热止,声嘶,发音不扬,喉痛咳痰。舌淡白,脉沉迟细弱。 诊断为失音。 [治则]助阻解表,益肾益润肺化痰。 [方药]麻黄9克,附子9克,细辛1.5克,石菖蒲4.5克,法半夏9克,茯苓12克,甘草6 克,巴戟天9克,枸杞子12克,玄参6克。服2剂即音开。喉痛止。(见《新中医》 1975年第3期) [评析]失声虽属喉咙、声道局部疾患,但声之发实气为之功。肺为气之主,肾 为气之根,故考虑以肺肾为治。患者初为感冒,因感冒失治,寒邪内陷,犯及少 阴,邪从表入,当从表以解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以解外,附子以温里,细 辛直入少阴,由内所向外,温寒散邪。正如《张氏医通》云:“暴哑音不出,咽 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方中还用二陈 汤化淡,不用陈皮以史偏路燥;石菖蒲取其宣窍;因患者素有肺痨旧疾,肺肾 早虚,故用巴戟天、枸杞子益肾润肺,玄参既可润肺利咽,又可监制麻附之热, 免过热伤津。全方诸药配伍,庶可各尽其能,故失音治愈。(李祥云) 瘖痱不语 [病案]戴某,男,58岁。1958年11月2日初诊。素病喘咳,巳迁延十余年。近日 感懈怠,步履踉跄,今展登侧,解后两足痿软难举(无疼痛酸楚),旋后即舌头笨 拙,言不能语。检查:颧红,血压正常,神识明了,口眼位正、余皆正常。舌淡无 苔,脉细弱。 [治则]滋肾阴,补肾闲。 [方药]熟地3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巴戟天15克,苁蓉15克, 石斛15克,炮附子(先煎)15克,鸡血藤15克,肉桂7.5克,昼夜各服1剂。服后颧红 微收,余症好转。前方附子、肉桂量减三分之一。服2剂,服法同前。药后颧 红退,卧床可举足活动数次。前方去附子,肉桂,加淫羊霍20克,仙茅20克。4 剂后言语微清,搀扶可行数步。又服10剂后,语言清晰,可独立于室内外散 步。又服麦味地黄丸三周,乏今未发。(见《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4期) [评析]《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瘖痱为病,多由 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肾精亏乏,不能充养经脉,故下则足痿,上则舌 瘖,后期出现颧红,为阴精衰于下,虚阳浮于上。地黄饮子具有滋补肾阴和温 补肾阳的功效,因无神志昏乱,故去远志、菖蒲;无外邪,故去薄荷;后因颧 红稍减,故酌减附桂之量,后去附桂,一因虚阳已归肾中,二因辛热太过反灼阴 精,故以补阳而不刚烈之淫羊藿、仙茅;精充则血旺,故加鸡血藤舒筋经络, 使阴血捷行于脉中,药症合拍,效果极佳。(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