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squareyang 2020-02-13

1919年,胡适的大儿子出世时,他将初为人父的感想,造成了一首诗。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我的儿子》节选

胡适觉得,父母将孩子带到世上,可从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愿,那么父母就不应该将自己看做“放高利贷”的债主,要求孩子一定要还生养的债。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这思想就算放到如今的中国都算是前卫了吧?

我们素来讲究孝道,从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父母生下孩子就是恩情,这“孝”讲究的是无条件的顺从,更多将孩子看做是父母的从属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看《原生家庭》之前,我以为只有中国古代的父母才会有如此观念,却没想到,外国父母也一样,会强迫子女服从自己,操控他们的生活。所以,这与国情无关,而是有毒的父母都有着统一的想法: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是我的附属品,必须听我的话。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之一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位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因为工作原因,她得以接触到大量因父母的错误行为而导致心理疾病的病人。本书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教我们如何分辨有毒的父母,了解有毒父母的类型和行为模式,还教我们如何自救,逆转局面,从父母的阴影中脱出,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对于我这个新手妈妈来说,这本书还有一层阅读意义,就是找到对待子女的正确方式。

一、怎么定义有毒的父母呢?

并不是说打骂过孩子的父母就一定有毒,毕竟父母不是圣人,难免会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但如果父母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始终在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那就得判为有毒了。

《原生家庭》将有毒父母分成了七类,分别是: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将自己放在绝对正确的位置上,制定规则,进行审判,造成痛苦。

他们的子女:会下意识地合理化父母的行为,不允许自己对父母发火,会去选择会令自己失望的伴侣,并将怒气发泄在他们身上。

2、不称职的父母:

只管自己舒服,推卸责任,甚至希望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抛弃孩子或是让幼年子女来照顾家庭。

他们的子女:甘于奉献,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成为工作狂,被麻烦缠身的人吸引。

蔡少芬的母亲就是典型,把十几岁的女儿推出社会早早养家,自己却沉迷赌博,欠下一笔笔的巨额赌债却甩给女儿还。女儿明明拥有大好事业,竟都堵不上这些窟窿,只得去给别人当情妇还债。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3、操控型父母:

以自我为中心,把操控伪装成关心,或者是要求孩子必须言听计从,独立即背叛。

他们的子女:无能,容易受人摆布,不会表达情感,对父母有负罪感或者走向极端,叛逆,不信任世界。

朱雨辰都40岁了,他的妈妈还要包办儿子的衣食住行,就连喝多少水也要干涉。还坦言干扰了儿子的每一段感情,只要她看看不顺眼的,就别想成为朱家媳妇。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4、酗酒型父母:

制定的规则永远在变,引发暴力,将负面情绪倾泻给幼年子女,无论是酗酒者还是另一方,都否认甚至歪曲事实。

他们的子女:可能成为酗酒者、控制者,郁郁寡欢,敏感多疑,容忍度极高,责任感过度,与酗酒者、暴力倾向者结婚。

大小S的父亲,常年酗酒家暴,一喝醉就会殴打家人。每当发生,小S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从种种迹象中我们可以窥得,小S的丈夫许雅钧似乎也是家暴者,但小S依然对丈夫不离不弃,甚至在外界指责他的时候跳出来为他开脱。

《姐姐好饿》中疑似承认被家暴《姐姐好饿》中疑似承认被家暴

5、身体虐待型父母:

无理由地对家人施暴,事后又请求原谅/认为体罚是正确的,将责任推到子女头上/另一方成为沉默的帮凶。

他们的子女:可能将对父母的怒火施加在子女身上,无法相信别人,自我厌恶,易怒,容易患上头痛、胃痛、抑郁症。

陈乔恩的母亲吕金凤,每次在外受到客户的欺侮,就会回家拿棒子殴打陈乔恩出气,后来甚至发展成毫无理由的殴打。二十岁工作以后,陈乔恩再也不愿与母亲独处,总感觉她手上有根无形的棒子,随时会被打到皮开肉绽。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6、言语虐待型父母:

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者存在本身进行语言攻击/害怕超越,质疑孩子的成功/追求完美,指责孩子的失败。

他们的子女:过度敏感、缺乏信任感、被负面评价潜移默化,容易失败,苛求自己或对成功心怀恐惧,被残酷的人吸引

《美国恐怖故事》中的小丑杀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连环杀手约翰·韦恩·格西。童年时父亲总嘲笑他的体重和外表,用“娘娘腔”“妈妈的男孩”之类的贬义词嘲讽他,还整天说他长大后会变成同性恋。就算他因患上癫痫住院,父亲不但不关心,还常指着鼻子说他是在装病。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7、性虐待型父母:

外表健康,对孩子语言挑逗、性骚扰甚至强迫性行为/心理乱伦/威胁孩子保持沉默/另外一方可能知情却默许

他们的孩子:自我厌恶、负罪感强烈,因害怕家庭破裂而沉默,无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尤其是伴侣。

饰演过赵敏的台湾女星刘玉璞就有这样一位恐怖的父亲,幼年时不许她洗澡关门,随时会进去强吻或者侮辱她,就算女儿已结婚生子,得上严重的抑郁症,也还是不愿意放过她。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

  • “我不值得被人关心”

  • “我永远不会成功”

无论是常常挨打还是被包办溺爱,遭到虐待还是被当成傻瓜,有毒父母的孩子都有着这样的共性:自尊心严重不足,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且一无是处。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被荼毒的子女们不修补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性格缺陷,那么人生注定会走向失败,甚至可能继续影响子女,因为我们会不经意地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子女。

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积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后四种类型的有毒父母很好辨认,但前三种父母却会让我们很难界定,甚至可能常见到以为父母就该是这样,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有问题还是父母有问题,毕竟下意识地把父母的所作所为合理化,也是中毒子女的表现。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中了毒,可以进行自问:

当你的孩子遭遇与你一样的情况,你会用父母的方式对待他吗?

只要你内心的答案是不会,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如何自救,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如何自救?

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不必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创伤。

1、不需要原谅

单方面的原谅,意味着要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这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消极。

只要你的父母没有为了取得你的原谅而做出努力,那你就没必要原谅他们。

2、把责任还给父母

不断告诉自己: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这不是在鼓励你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父母身上,我们应该免除童年时被强加的责任,但是成年后的所作所为仍应该自己负责。

一旦我们的内心认可了这件事,自童年起压抑在心头的怒火或者悲伤很容易会爆发出来。不要压抑它,必须将这怒火发泄出来,只要不演变成暴力或者语言攻击,选择运动、大吼大叫、与信任的人倾诉都可以。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3、停止自我毁灭,进行自我界定

纠正诸如“父母永远是对的”“我不应该和父母顶嘴”“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深埋在心里的错误规矩。

我们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质疑他人的自由。当撇开父母的意愿或者其他人的意愿以后,我们应拥有独立的做事逻辑和章法。

当父母又开始干涉我们的生活时,不要生气,不要道歉,不要解释,不要试图说服,用非辩护性回应作为防御机制,不要对他们有任何要求,最多表明自己的立场,除此之外,用“哦”“知道了”之类的中性回答来回应就可以了。

4、与父母对峙,决定未来的处理方式

当我们发泄完愤怒,理清了头脑以后,就要考虑何时与父母对峙了。

最好先准备好想说的话,并且提前演练好,内容应该包含:你曾经对我做了什么,我当时的感受,它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我现在希望你如何做。

这在改善我们的问题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个行动不是为了让父母悔改,而是为了让自己解脱。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时你依然能坚守立场,那就是胜利。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与父母面对面,我们也可以选择写信的形式,关键在于清晰写出上面提过的四点对峙内容,而不是父母的回应。因为决定改不改正是父母该做的事,不是我们的。

父母的反应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决定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是继续相处,还是再不见面。

并不是父母拒绝改变以后就必须放弃联系,但一定要放弃以下这些无谓的愿望:

  • 改变父母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尝试。

  • 寻找获得父母关爱的做法。

  • 对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 幻想总有一天父母会给予你应得的关系和支持。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详细的指导,可以查看《原生家庭》原书的第二部分,又如果你发现靠自己很难做到这些的话,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三、我应该如何对待子女呢?

我的父母大概对我寄望很高,总是在小事上吹毛求疵,请他们顺便拿个汤勺能上纲上线到我是社会害虫,因为没有通知我而错过会面时,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一旦反驳,立马变暴风雨现场。

当我28岁,又因为说不清楚谁对谁错的小事被爸妈围攻“你没有良心”的时候,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喊出:你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他们的脸立刻臭了。

我爸据不承认,而我妈用一句“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试图和好。

我当时就想起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偷偷给她买冰棍儿吃的时候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这句话在那个场景下是对总是被忽视的德善委婉的道歉,那时看了还挺感动,可是在现实中真听到的时候,我却不太有感受。

害怕矛盾升级的我面上认同了我妈的话,心里却止不住在想:

难道我不是第一次当孩子吗?为什么总是抓着第一次做孩子的孩子的小错误上纲上线,却让孩子原谅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的吹毛求疵呢?

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的力量。当你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子女。

我一直对生孩子没有期待,一来是怕痛,二来就是怕我教育不好他,他会不会像我一样敏感自卑,总是自我怀疑?

现在升级当妈妈以后,一个想法渐渐清晰:我是第一次当妈妈,但我不是第一次做孩子,我本该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也知道小时候希望被如何对待。

但随着长大,很多具体的委屈和不满都被淡忘了,只是藏在记忆深处,却从来没有被拿出来解决过,我的爸妈爱用语言这样折磨我,是不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孩子,在用曾遭遇过的对待,来对待我呢?

《原生家庭》: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从《原生家庭》看来,孩子的心理健全,跟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脱不开关系。

我不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做,不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至少我现在知道哪些事不应该做:

  1. 不假成长之名,把家庭的责任过早的放在他的肩膀上。

  2. 不把别人加诸我身上的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不把孩子当替罪羊。

  3. 有要求就直说,不搞弯弯绕绕让他猜,不强迫孩子必须接受我的建议。

  4. 在他还不能理解玩笑话的年纪,不开损孩子外表或者行为的玩笑话。

  5. 允许孩子犯错,重在引导,而不是重在贬损指责。

  6. 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话语权,不会有人把他的话当耳旁风。

  7. 孩子如果对我的管教说不,我要思考自身的对错。

  8. 当我犯错时,不摆家长谱子,要向孩子认真道歉。

  9. 不随意欺骗孩子,或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不说。

  10. 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让孩子未来对我有所回报

我对孩子的希冀也如胡适一样简单:

希望你做一个品格健全的人,不用做我的孝顺儿子。

四、结语

这本《原生家庭》使我受益匪浅。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童年阴影需要摆脱,父母抚养我长大,不酗酒也不家暴,偶有缺陷,也完胜80%的父母了,但是书中话语钻进我脑袋里时,我真切感受到内心的孩子被深深的安抚了。

原来我老是容易愤怒,就是因为我总希望别人能改正错误。但实际上,别人的错误应该由别人承担,干嘛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呢?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迫切希望能把书中的精华呈现出来,反而无从下手,总担心自己漏了什么。

但毕竟一本书20万字,想用几千字就浓缩出来实在太难,只希望这篇文章能勾起你们对《原生家庭》的阅读冲动,进而帮助到你内心那个脆弱的孩子,这就够了。


作者:南栀夫人,热爱读书看剧,欢迎关注,为你的宝贵时间指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