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长7寸6分,作为华夏子孙都都要明白

 xianfengdui111 2020-02-14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无数先民智慧,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不及今天,但他们总能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改进,让文明传承发展。我们今天觉得不起眼的细节,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

在先秦时期,筷子被称作是梜(jiā),到了汉代的时候就称作是箸(zhù)了。称作筷是在明朝时期。而筷子的尺寸其实很早就定下了,根据昔人的算法来算就是7寸6分,这样定也是有原因的。它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用来表现跟动物的差别之处。

古人用的度量衡和现在是有差别的。我们都知道度量衡的统一,大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物质交换,而为中国统一度量衡这一开拓性的创举,便出自千古一帝秦始皇之手。而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虽然常说'半斤八两'这句话,但这和当下10两为1斤的计算单位并不相符,而那句'半斤八两'是来自古代16两为1斤的计算单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统一了度量衡,当时是丞相李斯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李斯在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倒不怎么犯难,但在重量方面,李斯苦思冥想了很久,也拿不定主意,便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只写了四个字,那就是“天下公平”,李斯便以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将1斤定为了16两,从此沿用了20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