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3)——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罗洪先

 昵称5720266 2020-02-14

从身体方面讲,罗洪先生来体弱多病,中年以后更是衰病缠身,苦不堪持,曾建止止所,居石莲洞三年,静坐修养,以冀体质有所变化。

从性情修持方面讲,罗氏深感自己俗根太深,杂念不已,各种欲望如蚁食身,使自己灵魂片刻不宁,严重影响了体悟天理良知的路向。

正是基于这种身心需要,罗洪先完全是以一种清修的方式进行持久的调息静坐。虽然这种老僧式的修行并没有彻底改变他的身体状况,但却通过静坐获得了超灵式的体验。

未几入深山静僻,绝人往来,每日块坐一□榻,更不展卷,如是者三越月,而旋以病废。当极静时,恍然觉悟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

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

往来古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秀,固非形质所能限也。

对于这次超乎寻常的体验,他后来写给楚中好友蒋道林的信中有过详细的介绍:

“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中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无内外可指,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窝,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否则,闻其行事而能憬然愤然矣乎?尽四海远矣,其疾痛相关,即吾之疾痛,未尝远也,否则,闻其患难而能恻然鹽然矣乎?是故感于亲而为亲焉,吾无分于亲也,有分于吾与亲,斯不亲矣。感于民而为仁焉,吾无分于民也,有分于吾与民,斯不仁矣。感于物而爱焉,吾无分于物也,有分于吾与物,斯不爱矣。是乃得之于天者固然如是,而后可以配天也。故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体也者,谓在我者亦即在物,合吾与物而同为一体,则前所谓虚寂而能贯通,浑上下四方、往古来今、内外动静而一之者也。故曰视不见,听不闻,而体物不遗。体之不遗也者,与之为一体故也。故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尽己之性,则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东南西北之四海与千万世之上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其有不同焉者,即非此心与此理,乃异端也。是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非自任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匹夫匹妇不蒙泽,如己推而纳之沟中,天下之饥溺,由己饥溺之也。孔孟之皇皇,岂孔孟之得已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如欲平治,舍我其谁”,分定故也。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在孔子盖已未见其人,况于学绝道丧之后哉!自是而后,回视向之书册所载,有若先得我心之同然,向之心志所趋,又若未尝必以圣人为可学。盖知吾心体之大,则回邪非僻之念自无所容;得吾心体之存,则营欲卜度之私自无所措。然此亦自知之耳,持以语之人,人第应曰“此万物一体之旧说”,未有省也。

罗洪先好像很乐意把自己的静坐体验告诉别人,他写过很多描述调息静坐的诗篇。前述给蒋道林的信就是附在《夜坐十首》后,这十首诗据说还有罗洪先的墨迹留在人间。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3)——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罗洪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