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跫(一) [病案]董某,男,18岁。1974年9月4日初诊。双脚痿软不能站立已二天,自述 前天在田间劳动,忽觉一身发胀,两脚无力,微恶寒,鼻塞,以为“感冒”,遂在家休 息,次日下午即突然两脚痿软,不能站立,更不能开步,手也无力,即送医院治疗 无效。中医会诊:患者原有咳嗽已三年,咳时痰不易出,咽燥有灼热感,热则 咳嗽加剧,现就诊时除足痿外还有口渴喜冷饮,身热感,大便干结,夜寐欠佳。 检查:神志清楚,双脚不红肿,舌边稍红干、苔白厚,脉浮大。 [治则]清肺养阴,辛凉解表。 [方药]南沙参3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知母9克,黄芩9克,桑叶16克,芦根24 克,薄荷9克,荆芥9克,银花9克,甘草6克,服4剂后,能扶杖下床,继而能步行,但 双脚无力,汗出口渴,咳嗽未止,测体温38.5℃。故原方加石膏24克,又服5剂, 双脚走路有劲,痿跫愈,唯有咳嗽浓痰。按上方化裁以清肺生津为主再服19 剂,双脚健步如常,咳嗽亦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75年第6期) [评析]患者咳嗽已三年,常咽喉灼热,此系肺热伤阴,煎熬成痰,难以咯出,日前 又新感外邪,故发热口渴微恶寒;热邪犯肺,热盛伤津,肺为水之上源,朝会百 脉,今上源不足,输布无权,筋脉失去濡养,故足痿而不行,手亦倦怠无力。故 《内经·痿论篇》云:肺热叶焦,发为痿跫。现着重清肺养阴,润燥生津,筋脉 得以濡养,故收效。(李祥云) 痿跫(二) [病案]杨某,男,38岁。两足软弱不支,不能站立及步行已二年余。1960年4月 起病,先两腿酸楚。曾先后用安乃近、考的松,长期针灸,中药钻地风、千年 健、鸡血藤、五茄皮、虎骨、龟版、知母等。追问病史,于十多年前因受重 物坠击,自头至背腰部以下均受挫伤,住院治疗半月而愈。余无其他重要病 史。检查:两下肢厥冷,肌肤麻木不仁,用针刺无痛感,膝、髋,踝关节能动而不 能用,两腿肌肉对称性瘦软,虽扶拐杖,亦不能站稳,时有低热起伏于38℃左 右。虽在盛暑,周身犹恶寒无汗,穿长袖衫裤不知热;腰背不酸,但久坐则感 腰椎不支,每夜滑精自下,阳痿不起,小溲清白,溺后淋漓不尽,食欲不振,口不 渴,大便干难,头晕倦怠,精神忧郁。舌胖、苔薄白,脉濡大无力。 [治则]温煦肾督,补益脾土。 [方药]淡附片15克(先煎),上肉桂4.5克,干姜6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 克,仙茅4.5克,仙灵脾9克,巴戟肉15克,锁阳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 子4.5克,炙甘草6克。同时用维生素B12,0.015毫克,作肾俞(双)、脾俞(双)、 关元穴位注射,每日左右交替注射。服药5剂后,上半身已得汗,纳佳,滑精自 止,小溲增多,淋漓改善,但足痿依然。原方加熟地,鹿茸粉(另吞)。续6剂后,可 独立缓步三丈许上方治疗月余,诸症均除,步履日健,恢复半天工作。唯踝关 节以下尚觉无力。除续服原方外,并嘱两下肢功能锻练。四个月后行走及体 力恢复正常。随访二年,精神充沛,健步如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 第3期) [评析]腰背为督脉之位,督护一身之阳,腰为肾府,肾藏精而为作强之官。昔年 受挫伤,外形虽复,肾督之气暗耗,以致下元不固,脾主四肢肌肉,四肢为诸阳之 未,脾虚则气血不充,无以濡养筋骨肌肉,致成下肢痿跫症。所以应用温肾督 而状元阳,补脾土而生气血,收功其捷。(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