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八纲

 蓝天依旧逍遥 2022-02-23

       六、八纲

1、 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08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表证】外感病的初级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a. 发热: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b. 恶寒(或恶风):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温煦;                                                      (04真题)

c. 头身痛: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

d. 薄白苔: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

e.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f. (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肺主皮毛,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里证】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深入脏腑、气血、骨髓。

*成因: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

a. 壮热: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

b. 口渴、小便短赤:热邪灼伤津液;

c. 烦躁昏谵:热扰心神;

d. 腹痛: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

e. 腹泻: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

f. 呕吐:胃失和降;

g. 里证:苔黄或白厚腻,脉沉。

【半表半里证】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a. 口苦: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

b. 咽干:津为热灼;

c. 目眩:目为肝胆外候,少阳风火上腾;

d. 往来寒热: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

e. 胸胁苦满: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

f. 嘿嘿不欲饮食: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

g. 心中烦扰:少阳木郁,木火上逆;

h. 喜呕: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降下之常,气逆向上;

i. 脉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

B. 表里鉴别:审查病证寒热、内脏证候、舌象、脉象等变化。         9297真题)

*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

C. 表里关系

【表里同病】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a. 表实里虚

表实:表证外加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腠理密闭;

里虚:虚寒,或虚热。

b. 表虚里实

表证表虚:头痛、项强、汗出、恶风、脉浮缓——感受风邪;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兼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

里实

c.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表寒,无汗,头身疼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

97真题)

d. 表热里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大便溏泻,小便清白,四肢不温——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

【表里出入】

a. 表邪入里: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例如,本恶寒发热,但恶寒自罢,不恶寒反而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

b. 里邪出表: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例如:麻疹小儿热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后烦热咳喘消失;汗出热退身冻;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菩,或出疹点——病邪由里达表。

2、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A. 症状及分析

【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凉、冷。

a. 恶寒喜暖;形寒肢冷、踡卧、面色㿠白: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

b. 口淡不渴: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c. 小便清长,痰、涎、涕、尿清稀: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d. 大便稀溏: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

e. 舌淡苔白润滑:阳虚不化,寒湿内生;

f. 脉迟: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g. 紧脉:寒主收引。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或脏腑阳气亢盛导致机体功能亢进,温、热。

a. 恶热喜冷:阳热偏盛;

b. 小便短赤,痰、涕等分泌物黄稠:大热伤阴,津液被耗;

c. 口渴冷饮:津伤;

d. 面红目赤:火性上炎;

e.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f. 吐血衄血: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g. 大便燥结: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h. 热征:舌红苔黄;伤阴:舌干少津;

i. 数脉:阳热亢盛,加速血行。

B. 鉴别要点:寒热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

C. 寒热之间的关系(3个)

a. 寒热错杂

①上热下寒: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真题)

②上寒下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景岳全书》:“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③表寒里热: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④表热里寒: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

b. 寒热转化                                              910803真题)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之表寒,由于误治、失治,出现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里热证。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突变: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

渐变: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如热痢日久转化为虚寒痢。

c. 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930307真题)

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且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②真热假寒: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干。

D. 辨别寒热真假

a. 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诊断依据:里证、舌象、脉象。

b. 临床表现

假寒: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假热:面赤,面色㿠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面红,满面通红。

真寒:身踡卧,欲得衣被。

3、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96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虚证】阴阳、气血、津液、精髓、脏腑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不足、松弛、衰退。                                              07真题)

a. 阳气虚(伤阳):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精神萎靡,大便滑脱,小便失禁——温运、固摄、蒸腾、气化作用下降。    (020304真题)

b. 阴血虚(伤阴):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阴不制阳,濡养滋润作用下降。

c. 舌胖嫩,脉虚沉迟——阳虚则阴寒盛;

d. 舌红干少苔,脉细数——阴虚则阳偏亢。

【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表现有余、亢盛、倍聚。(08真题)

a. 发热: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

b. 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

c. 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兼痰声漉漉:邪阻于肺,宣降失常;

d. 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实邪积于肠胃,腑气不通;

e. 下痢,里急后重:湿热下注;

f. 小便淋沥涩痛:湿热下注膀胱;

g. 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气化不行;

h. 脉实有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

i. 舌苔厚腻:湿浊蒸腾。

B. 虚实鉴别:气、血、五脏


虚证

实证

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

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或泻;

元气虚:多虚阳上浮,两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

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

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

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

肝气实:头痛目眩

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润,甚则手足瘛瘲

瘀在腠理,则局部青肿疼痛;

在经络,则身痛筋挛;

在上焦,则胸膈肩膊刺痛;

在中焦,则脘腹窜痛;

在下焦,则小腹胀满刺痛;

凡瘀血作痛,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

五脏

心虚:心虚多悲;

肝虚:目巟巟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

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

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

肾虚:头昏眼花,腰痠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

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

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

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

肺实:气逆喘咳;

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

C. 虚实关系

a. 错杂

【实证夹虚】见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如:臌胀病久,腹大筋露,面色苍黄或黧黑,形瘦肢肿,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绛红或起刺,苔干糙黄腻,脉象濡缓或沉细弦数——攻补兼施,或少攻多补。

外感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胃有痰湿、浊邪而胃气受损。

【虚证夹实】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亦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

如:妇女干血痨证,形容憔悴,身体魁羸,肌肤甲错,五心烦热,饮食少思;但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去瘀生新。

春温病肾阴亏损证,见于病证晚期,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虚实并重】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邪未减;或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

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

b. 转化(邪正斗争)

【由实转虚】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

【因虚致实】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

如病本心脾气虚,见心悸气短,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气虚血滞,心脉瘀阻(当活血祛瘀止痛)。

c. 真假

【假实】

腹胀满但有时缓解,呼吸喘促但气短息弱;

②二便闭塞但无口渴舌红;

③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

④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

⑤脉虚弱,舌淡胖嫩;

⑥脉弦硬多与沉迟并见。

【假虚】

①神情默默,然语时声高气粗;

②倦怠懒言,但稍动则觉舒适;

③身体羸瘦,但腹部硬满,拒按;

④脉沉细而按之有力;

⑤泄泻而得泻反快。

d. 辨别:脉象、舌质、言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原因、病之新久、治疗等。

4、 阴阳(八纲辨证的总纲)                                           04真题)

A. 阴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

a. 望: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无力,舌淡胖嫩,苔润滑;

b. 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c. 问:发热,饮食减少,口无味,不渴,大便溏腥臭,小便清长;

d. 切: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迟、弱,细涩,微,无力。

B.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a. 望: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b. 闻:语声壮厉、粗浊,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c. 问:烦渴引饮,身热喜凉,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小便短赤;

d. 切:腹痛拒按,脉浮数、洪大,滑实有力。

C. 亡阴、亡阳(汗、四肢、舌、脉、其他)                         9203真题)

a. 亡阴:脉似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舌红而干。

b. 亡阳:脉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舌白而润。


四肢

其他

亡阴

汗热,味咸,如油

温和

红干

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肌热,气粗,渴喜冷饮

亡阳

汗冷,味淡,汗质清稀

厥冷

白润

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

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

七、辨证

一、  病因辨证

1、 六淫、疫疠辨证

A. 六淫(每年必考,重点侧重各证典型特点)

a. 风淫证候(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来去匆匆”)      (9801真题)

①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袭表,伤人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

②咳嗽,鼻塞流涕:风邪上受,侵肺;

③脉浮缓,苔薄白:风邪犯卫;

麻木:风邪袭于腠理;强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风邪经络;

皮肤瘙痒,丘疹,瘾疹:风郁皮肤。

b. 寒淫证候(清冷,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①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

②头痛,身痛:寒邪郁于经脉;

③咳喘,鼻塞: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

④脉浮紧,苔白薄:寒袭于表;

⑤手足拘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

四肢厥冷: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

⑦脉微欲绝: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

腹痛,肠鸣,呕,泻: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

c. 暑淫证候(炎热升散,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

9293980003真题)

【伤暑】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

①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性炎热,蒸腾津液;

②神疲而脉虚数:暑病汗多,气随汗泄;

③苔白或黄:暑挟湿邪,湿泛上焦。

【中暑】人在夏令烈日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

①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之热,灼气伤津;

②神昏:暑热挟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

③惊厥: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

④舌绛干燥,脉濡数:暑热炽甚,营阴受灼。


发热

其他

伤暑

恶热

汗多

口渴

舌红,苔白或黄

脉虚数

尿黄,神疲

中暑

发热

 汗多,汗出不止

口渴

舌绛干燥

脉濡数

突然昏倒,神昏,惊厥,气急

d. 湿淫证候(重着,粘滞,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伤湿】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00真题)

【冒湿】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

【湿伤关节】关节痠痛重着,屈伸不利。

*七版》:湿淫证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为证候特点。       04真题)

【内湿】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病位多偏重内脏——脾失健运,多食油腻,嗜酒饮冷。

【外湿】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淋雨涉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

e. 燥淫证候(易伤津液,分凉燥、温燥)                        9698真题)

【凉燥】深秋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

【温燥】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


寒热

兼证

凉燥

恶寒,头微痛

咳嗽,咽痒,鼻塞

舌白而干

热燥

身热

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痰中带血及上气鼻干

舌干苔黄

浮数

f. 火淫证候(火、热、温邪,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常可致筋脉失润而动风,逼血妄行而动血)

①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温邪,燔灼气分;

②吐、衄、发斑、发疹:火热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

狂躁,烦躁,神昏,狂越:火热燥燔,心肝受灼;

痛脓: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

⑤舌红绛,脉细数:火热深入营血;

抽搐,惊厥:火热炽盛致肝风内动;

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阳热之邪耗伤津液。

B. 疫疠(瘟病)                                       92959798真题)

【特点】春、夏、秋三时俱有;起病时类于伤寒,病初必憎寒,甚者厥逆。

【传入途径】皮毛、口鼻,抵脏腑,溷三焦,正闭邪盈。

【发展趋势】

外解:发烦、战汗、自汗;

②内陷:胸膈痞满,腹满胀痛,燥结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神昏、舌黄,苔黑芒刺。

a. 温疫证候                                                     00真题)

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b. 疫疹证候: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发疹性病候。                    00真题)

①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疫毒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侵袭肺胃,肺朝百脉,胃为十二经之海,肺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于肺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

脉数:毒热郁蒸,浮大而数——其毒发扬,沉细而数——其毒已深,不浮不沉而数——热毒陷于半表半里“膜原”之间;

闷疫: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聩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绞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

④初起六脉细数沉伏:热毒深伏于内,不能发露于外。

c. 瘟黄证候: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卒然发黄的病候。            00真题)

①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急黄):湿热与瘟毒蕴郁于皮肤、肌腠之间;

②四肢逆冷:疫毒内于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

③神昏谵语:内扰心神;

④直视:上干脑系,蒙蔽清窍;

⑤遗尿旁流而囊缩:下犯于肝肾,下焦失固;

⑥舌卷而循衣摸床:少阴精气脱绝。

2、 七情证候

a. 喜: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语无伦次,举之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b. 怒: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c. 忧: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表情淡漠,神疲乏力,食欲不佳——胸闷胁胀,善太息,腹胀,脉沉弦;

d. 思: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胸闷胁胀,善太息,腹胀,脉沉弦;

e. 悲: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f. 恐: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恐伤肾则二便失禁,或滑精、阳痿等);

g. 惊: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3、 饮食劳伤

A. 饮食所伤

a. 胃: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苔厚腻,脉滑有力;

b. 肠:腹痛,泄泻。

B. 劳逸所伤

a. 劳: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b. 逸: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C. 房事所伤

a. 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

b. 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4、 外伤(略)

二、  气血津液辨证

1、 气病辨证

A. 气虚类: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

头晕目眩: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

自汗: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

④活动时诸症加剧:劳则气耗;

⑤舌淡苔白: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

⑥脉象按之无力:运血无力。

【气陷证】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以自觉气坠或脏腑下垂为表现的虚弱证候。

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气虚;

腹部坠胀:胃腑或肝肾下垂,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

③脱肛:多见久泻久痢,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

久泻久痢: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

⑤子宫脱垂:产后过早过重劳累。

【气脱证】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口唇青紫,舌淡苔白润。)

①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肺气外脱;

②全身瘫软,口开目合,手撒:脾气外泄;

③二便失禁:肾气欲脱;

④面色苍白,脉微,神识矇眬:元气外越。


症状

气虚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动后加重

舌淡苔白

脉虚无力

气陷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为主

舌淡苔白

脉弱

气脱

心、肺、脾、肾之气外脱

舌淡苔白润

脉微

B. 气滞类: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气滞证】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胀痛,窜痛,攻痛。

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胀痛常随嗳气、肠鸣,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多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                       939603真题)

①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②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③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2、 血病辨证*妇女月经情况)                                       (08真题)

【血虚证】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为全身虚弱证候。       0002真题)

①面白无华或萎黄,眼睑、唇色淡白,爪甲苍白:血虚肌肤失养;

头晕眼花: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  心悸:心失所养;  失眠:神失所养;

手足发麻:经络失滋;  脉细无力:脉道失充;

④妇女经血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闭经:血液不足,经血乏源;

⑤舌淡苔白,目干涩,健忘,神疲,多梦。

血瘀证】气虚、寒凝、血热、血寒、气滞、外伤等。                 00真题)

a.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重。

b. 肿块性质:体表——色紫青;腹内——坚硬,按之不移(癥积)。

c. 出血特征: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且夹血块,或大便黑如柏油。

d. 瘀血色脉症

①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

②瘀阻皮下:皮下紫斑;

③瘀阻肤表络脉:皮肤表面丝状如缕;

④瘀阻肝脉:腹部青筋外露;

⑤瘀阻下肢:小腿筋青胀痛;

⑥女子经闭:瘀血内阻,新血不生;

⑦舌体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瘀血之征。

【血热证】

a. 热邪升腾,耗伤津液: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

b. 血热内扰心神: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

c. 血热迫血妄行:咳血(肺络),吐血(胃络),尿血(膀胱络);

d. 衄血(鼻、齿、舌、肌):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

e. 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疮痈;

f. 舌红绛,脉弦数。

【血寒证】

a. 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

b. 喜暖怕冷,得温减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c. 妇女经产期少腹冷痛: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

d. 妇女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瘀滞胞宫,经血受阻;

e. 形寒肢冷: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

f. 舌质淡暗苔白: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

g. 脉沉迟涩: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血瘀证脉象。

3、 津液病辨证

(1) 津液不足(津亏,津伤),属内燥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                                                                                          9704真题)

①口燥咽干,唇燥而裂: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

②皮肤干燥枯槁,无光泽:外不能濡养肌肤;

③溲少便干: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

(2) 水液停聚:肺、脾、肾

a. 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首先应区分阳水与阴水。                                                98真题)

【阳水】水肿性质属实。

①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肺为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

②小便短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③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滥肌肤;

④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痠重,咽痛:卫表症状,风邪;

苔薄白,脉浮紧: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风水偏热——风水相搏,其证属实。

***: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司,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

①肢体沉重困倦:脾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

②小便短少: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

③脘闷纳呆:脾病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

④泛恶呕吐:胃气上逆;

⑤苔白腻,脉沉:湿邪内盛。

【阴水】水肿性质属虚。

脾虚:

①小便短少:脾虚不能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

②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病及胃,中焦健运失常;

③面色㿠白,神疲肢困: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

④舌淡: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舌脉;

⑤苔白滑:水湿内盛;

⑥脉沉:病在里。

肾阳虚:

①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

②腰膝痠冷: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

③四肢厥冷,畏寒神疲:不能温煦肢体;

④面色㿠白:阳虚水停;

⑤灰滞:肾虚水泛;

⑥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肾阳虚,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

b. 痰饮                                                         99真题)

【痰证】

①痰阻于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不舒;

②痰阻于胃: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头昏目眩;

③痰迷于心:神昏,癫狂,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

④痰停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⑤痰结于颈部:瘰疬,气瘿;

⑥痰结于肢体:痰核;

⑦痰结于乳房:乳癖;

⑧痰结于咽喉:梅核气;

舌苔白腻——痰湿,或黄腻——痰火,脉滑。

【饮证】                                                         08真题)

痰饮——胃肠:脘痞腹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

支饮——心包: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溢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四肢疼痛;

悬饮——胸胁:胸胁胀闷作痛,息促,肋间饱满,咳喘引痛;

⑤停肺:咳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

舌苔白滑——阴邪,脉弦——主饮。

三、  脏腑辨证

(重中之重)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A.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心气虚

心悸、怔忡——心中空虚,惕惕而动;

胸闷气短——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

活动后加剧;

自汗——气虚,卫外不固。

面色淡白或㿠白——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

舌淡苔白,脉虚。

心阳虚

畏寒肢冷——气虚及阳,阳虚失于温煦;

心痛——阳虚寒凝,气机郁滞;

舌淡胖苔白滑——阳虚寒盛之证;

脉微细——阳虚阴盛。

心阳暴脱

突然冷汗淋漓——阳衰不卫外;

四肢厥冷——不温煦肢体;

呼吸微弱——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神志模糊,昏迷——心神失养涣散。

B. 心血虚与心阴虚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心血虚

心悸、怔忡——心失所养,心动不安;

失眠多梦——心失阴虚濡养,致心神不宁。

眩晕、健忘——血虚不能濡养脑髓;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不能上荣;

脉细弱——不能充盈脉道。

心阴虚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盗汗——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

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C. 心脉痹阻(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汗止、气郁而发)

证候

常见症状

病因

症状特点

心 脉 痹 阻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瘀血内阻

痛如针刺,舌紫暗见紫斑紫点,脉细涩结代。

瘀浊停聚

(痰阻心脉)

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

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阻滞

(心脉气滞)

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D. 心火亢盛(心、舌、脉)

心胸烦热——心位胸中,心火内炽;

夜不成眠——心主神明,火热内扰(甚则狂躁谵语);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里热证;

舌尖红绛——心开窍于舌;

舌生疮,腐烂疼痛——心火灼伤脉络;

吐、衄血——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血热妄行;

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E.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

a. 癫证

多疑善虑,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痰迷心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

b. 痫症

突然下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风夹痰;

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肝主筋,肝风动,目系急,筋膜紧;

口中声如猪羊叫——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

c. 外感湿邪

面色晦滞——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

胸闷作恶——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喉中痰鸣——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不省人事——上迷心窍,神识受蒙;

舌苔白腻,脉滑——痰浊内盛。

F. 痰火扰心证

证候

病因

症状特点

痰 火 扰 心

外感热病

高热——里热蒸腾,充斥肌肤,痰盛;

气粗——热盛,机能活动亢进;

面红目赤——火热上炎;

痰黄稠,喉间痰鸣——邪热灼津为痰;

躁扰发狂,谵语(神志不清)——痰与火结,痰火扰心;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火内盛。

内伤杂病

失眠心烦(轻者)——痰火扰心;狂证(重者),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胸闷痰多——痰阻气道;

眩晕——清阳被遏;

G. 小肠实热(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心烦——心火内炽,热扰心神;

口渴——津为热灼;

口舌生疮——心火上炎;

舌红苔黄脉数——里热;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心热下移小肠;

尿血——热甚灼伤血络。       (小肠虚寒——脾阳虚,小肠气痛——寒滞肝脉)

2、 肺与大肠病辨证

——气虚、阴虚;

——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

大肠:湿热内侵、津液不足、阳气亏虚——便秘泄泻。

A. 肺气虚(呼吸无力,卫外不固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等全身机能活动下降)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肺气被耗,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

痰液清稀——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以致水液停聚肺系,随之上逆;

声音低怯——肺气虚(喉赖肺气充养);

④面色淡白或㿠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气虚;

自汗,畏风——肺气虚,卫外不固,;

易感冒——防御能力降低。

B. 肺阴虚(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

咳嗽(干咳)——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

痰少而粘,或无痰——津为热灼,炼液成痰;

痰中带血——肺络受伤,络伤血溢;

声音嘶哑——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

口咽干燥——肺阴亏,上不能滋润咽喉;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热内炽;

盗汗——热扰营阴;

颧红——虚热上炎;

肢体消瘦——肺阴亏,外不能濡养肌肉;

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内热。

C.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异同

证候

症状

相同点

相异点

风寒犯肺

咳嗽(主证)——感受风寒肺气被束,失于宣发;

痰稀薄色白——阴证;

微微恶寒——邪客肺卫;

轻度发热——正气抗邪;

无汗——毛窍郁闭;

鼻塞流清涕——肺气失宣,鼻窍不通;

苔白、脉浮紧——风寒表证。

咳嗽、痰稀、色白、实证

恶寒发热表证,咳嗽较缓,病程较轻。

寒邪客肺

咳嗽气喘——寒邪客肺,阳气被郁,肺气上逆;

痰稀色白——阴证;

形寒肢冷——阳气被郁而不达,不能温煦肌肤;

舌淡苔白——气血运行不畅;

脉迟缓——凝滞脉道。

气喘,形寒肢冷,不发热,且咳嗽较剧,病程较长。

D. 饮停于肺

a. 症状

①主: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鸣倚息不能平卧;

②兼:胸闷,甚则心悸,下肢浮肿;

③舌淡、苔白滑,脉弦。

b. 与寒邪客肺的区别

①饮停于肺:痰量多且痰液稀薄如水,呈泡沫状,反复发作史,慢性过程,实证;

②寒邪客肺:痰量较少,突然发作呈急性,一般无既往发作史,标实本虚。

E. 痰湿阻肺(寒痰)

a. 证候

①急性:寒湿外邪侵袭;

②慢性(多见):脾气虚亏,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久咳伤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酿痰,阻滞肺系。

b. 表现

咳嗽痰多,痰液粘腻色白易咯出——痰湿阻肺,肺气上逆;

胸闷(痛),甚则气喘痰鸣——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

舌淡苔白腻,脉滑——痰湿内阻。

F. 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热邪壅肺),燥邪犯肺

证候

季节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风热犯肺

冬春多见

咳嗽痰稠色黄

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

舌尖红

苔薄黄

浮数

肺热炽盛

冬春多见

咳嗽气喘,

痰黄稠,

呼吸困难

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滑数

燥邪犯肺

秋季多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

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

舌红

苔白或黄

G. 大肠湿热,大肠津亏,大肠虚寒(肠虚滑泻)

证候

主症

兼证

舌象

脉象

大肠湿热

下利赤白粘动,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湿热侵犯大肠,津为热迫下注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赤或恶寒发热,但热不寒

舌红

苔腻

滑数

濡数

大肠液亏

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

口干咽燥,口臭,头晕

舌红少津

细涩

肠虚滑泻

(大肠虚寒)

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久泻久痢,阳气虚衰,大肠固摄失用

腹痛隐隐,喜温喜按

舌淡

苔白滑

沉弱

3、 脾与胃病辨证

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为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变;症状有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

A. 脾气虚、脾阳虚、脾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比较

证候

相同症

不同症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慢性病)

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面色㿠白或浮肿——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

消瘦——气血两虚,肌表失去血之濡养、温煦。

舌淡

苔白

缓弱

脾阳虚

(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

四肢不温——阳虚不能外温四末;

肢体困重,全身浮肿——湿溢肌肤;

小便不利——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

白带量多清稀——妇女带脉不固;

其便溏较上更清澈稀薄,甚则完谷不化。

舌淡胖

苔白滑

沉迟

无力

中气下陷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

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胃下垂多见;

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或子宫下垂——中气下陷;

小便混浊如米泔——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

眩晕——清阳不升。

舌淡

苔白

脾不统血

(脾虚,或劳倦)

便血、尿血、阴斑、肌衄、鼻齿衄;

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舌淡

苔白

细弱

B. 寒湿困脾(寒湿内阻,中阳受困;所以又称湿困脾阳、寒湿中阻、太阴寒湿证)

脘腹痞闷不舒(轻),或胀痛食少(重)——脾喜湿恶燥,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

便溏,泄泻——湿注肠中;

泛恶欲吐——胃失和降;

口淡不渴——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液;

肢体沉重——脾主肌肉,湿性重着;

头重如裹——清阳失展;

面色黄晦——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利,不能外荣肌肤;

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泄;

肢体浮肿——阳气被寒湿所遏,不得温化水湿,泛溢肌表;

小便短少——膀胱气化失司;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内盛。

C. 湿热蕴脾

腹部脘闷纳呆、呕恶——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常;

肢体困重——脾主肌肉,湿性重着;

便溏,小便短赤——湿热蕴脾,交阻下迫;

皮肤发痒,面目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热蕴脾,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湿遏热伏;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

D. 胃阴虚、食滞胃脘、胃寒、胃热比较

证候

疼痛性质

主症

大便

舌象

脉象

胃阴虚

隐痛

脘部隐隐疼痛,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下不能濡润大肠;

脘痞不舒——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

干呕呃逆——阴虚热扰,胃气上逆;

干结

舌红

少津

细数

食滞胃脘

胀痛

脘部胀闷疼痛——胃气郁滞;

嗳腐吞酸,或呕吐腐败——胃失和降,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上泛;

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

舌苔厚腻——食滞内停,胃中浊气上腾。

泻下物酸腐秽臭,臭如败卵

厚腻

胃寒

冷痛

(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

胃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得食痛减;

口淡不渴——阴不耗液,寒邪内盛,胃实寒;

神疲乏力——中气不足;

肢冷喜暖——肢失阳气温煦;

脘部漉漉水声——水饮;

口泛清水——液随胃气上逆。

便溏

舌淡

苔白滑

沉迟

胃热

灼痛

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肝胃气火上逆;

渴喜冷饮——胃热耗津灼液;

消谷善饥——机能亢进;

牙龈肿痛,溃烂——胃火;

齿衄——血热妄行;

口臭——浊气上逆。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滑数

4、 肝与胆病辨证 (此章出题率最高,关注!9294969799000104真题)

 

虚证:血亏、阴伤;

实证:气郁火盛、寒邪、湿热等。

胆病:口苦发黄,惊悸失眠等。

A.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         949697000104真题)

证候

性质

症状

舌象

脉象

肝气郁结

实证

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痛——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情志抑郁——肝主疏泄,气郁不得条达;

情绪急躁易怒——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

咽部梅核气,颈部瘿瘤、瘕块——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

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经闭——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

苔薄白

肝火上炎

热证

头晕胀痛,面目红赤——火性上炎,肝火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

口苦、口干——肝热传胆,津为火灼;

急躁易怒——肝失条达;

失眠,多恶梦——火热内扰,神魂不安;

胁肋灼痛——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络;

便秘尿黄——热盛耗津;

耳鸣如潮,耳内肿痛流脓——胆经入耳,肝热移胆;

吐血衄血——血热妄行。

舌红

苔黄

弦数

肝阴不足

虚证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

面部烘热——虚火上炎;

胁肋灼痛——肝络为虚火所灼;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热内蒸;

口咽干燥——阴液亏虚不能上润;

手足蠕动——肝阴亏虚,筋脉失养。

舌红

少津

弦细数

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肝阳失潜,或恼怒焦虑、气火内郁)

本虚标实

(上盛下虚)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与肝火上炎相似;

心悸健忘——阴虚心失所养;

腰膝酸软,头重足飘——下虚,阴液亏。

弦有力

弦细数

*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胆郁痰扰、肾阴虚、肝肾阴虚;

*胁肋灼痛——肝火上炎、肝阴虚;

*眩晕耳鸣——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胆郁痰扰、肾阴虚、心肾不交、心肝血虚。

B. 肝血虚(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干系,或失血过多)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

爪甲不荣,干枯脆弱——爪甲失养;

夜寐多梦——血不足以安魂定志;

视力减退,雀目——目失所养;

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肝主筋,血虚筋失所养;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

⑦舌淡苔白脉细。

C. 肝风内动*

证候

性质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肝阳化风

上实下虚

眩晕欲仆,头摇不能自制——肝阳化风,肝风内旋;

头痛不止——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经络;

项强肢颤——风动筋挛;

语言謇涩,发言含糊不清;

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

头痛项强

手足麻木

步履不正

舌红

苔白或腻

弦而有力

热极生风

热证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热灼肝经,津液受灼,引动肝风。

高热神昏

燥热如狂

舌红绛

弦数有力

阴虚动风

虚证

手足蠕动

午后潮热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眩晕耳鸣,

胁痛目涩

舌红少津

弦细数

血虚生风

虚证

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眩晕耳鸣

面白无华

爪甲不荣

舌淡苔白

D. 寒滞肝脉

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侵袭肝经,阳气被遏;

阴囊收缩引痛——寒为阴邪主收引,筋脉拘急;

③受寒则甚,得温则缓;

④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E. 胆郁痰扰

惊悸失眠,烦躁不宁——胆失疏泄,气机郁滞,生痰化火,痰热内扰,胆气不宁;

眩晕耳鸣——痰热循经上扰;

口苦——热蒸胆气上逆;

泛恶呕吐——胆热犯胃,胃气上逆;

胸闷胁胀——胆气郁滞;

舌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F. 肝胆湿热

胁肋部胀痛灼热——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

胁下痞块——气滞血瘀;

厌食、腹胀——肝木横逆侮土,脾胃受病;

寒热往来——肝病影响胆腑;

泛恶欲吐——胃气上逆;

口苦——胆气上逆;

大便稀溏——湿重于热;大便干结——热重于湿;(湿热内蕴)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

肌肤目睛发黄——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

湿疹,瘙痒难忍(妇女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肝经绕阴器,湿热下注;

睾丸肿胀疼痛——郁蒸睾丸,络脉气血壅滞;

⑫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5、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虚:腰膝痠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齿牙动摇,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水肿,二便异常,呼吸气短而喘。

膀胱病(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尿闭,以及遗小便失禁。

证候

性质

症状

舌象

脉象

肾阳虚

虚证

腰膝痠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㿠白或黧黑;

妇女宫寒不孕,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阳痿;

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腹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舌淡胖

苔白

沉弱

肾阴虚

虚证

腰膝酸软而痛,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耳鸣;

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经闭,崩中;

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

舌红

少津

细数

肾精不足

虚证

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

男子经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

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舌淡红

苔白

沉细

肾气不固

(阳气被遏)

虚证

腰膝酸软,面白神疲,听力下降;

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

舌淡

苔白

沉弱

肾不纳气

(久病咳喘,肺病及肾,或劳伤肾气)

虚证

久病咳喘,气不得续,动则益甚——肾虚固摄无权;

自汗——肺气虚,卫外不固;

神疲声音低怯——机能活动减退;

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阳气虚衰欲脱;

气短,面赤心烦,咽干口燥——气阴两伤。

舌淡

苔白

沉弱

*浮肿——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外感风邪、水湿,心肾阳虚等;

*咳喘——寒邪客肺,饮停于肺,肾阳虚,肾不纳气,痰饮,心肺气虚,肺气虚,肺脾气虚;

*麻木——肝血虚,肝风内动,痰饮。

6、 脏腑兼证

A. 心肾不交:失眠为主症,伴心火亢,肾水虚的症状。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痠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痠困发冷。

B. 心脾两虚: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和慢性出血为主。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C. 心肝血虚:心肝病+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麻,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D. 心肾阳虚:心肾两脏阳气虚衰,全身机能活动处于低下状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矇眬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唇甲暗淡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E. 心肺气虚:心惊咳喘+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面色㿠白;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F. 脾肺气虚:咳喘,腹胀便溏,纳少+气虚。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㿠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G. 脾肾阳虚: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久泻久痢,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细沉。

H. 肺肾阴虚: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阴虚。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嘶;形体消瘦,腰膝痠软,骨蒸,或潮热,颧红盗汗;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I. 肝肾阴虚: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阴虚内热。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健忘,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女子经少,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J. 肝脾不调:胸胁胀闷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主。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K. 肝胃不和

a.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

b. 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主。

【临床表现】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

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L. 肝火犯肺: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为主症。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粘量少色黄,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四、 经络辨证

1、 十二经脉病证

【手太阴肺经】肺胀、咳喘,胸闷满闷;肩背痛,或肩背寒;缺盆中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等;及臑、臂前侧廉痛。

【手阳明大肠经】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足阳明胃经】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口渴,喉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足太阴脾经】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癥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手少阴心经】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及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手太阳小肠经】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足太阳膀胱经】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足少阴肾经】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经】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肋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

【手少阳三焦经】耳聋、心胁痛,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经】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微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足厥阴肝经】腰痛不可以俛仰,甚则嗌干,胸满、呕逆、飱泄、狐疝、遗溺、闭癃,妇人少腹肿。

2、 奇经八脉病证

督脉】实——脊强反拆,虚——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任脉】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

带脉】腹部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则赤白带下。

【维脉】阳维——病苦寒热,阴维——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蹻脉】阳蹻为病——阴缓阳急,狂走,目不寐;阴蹻——阳缓阴急,阴厥。

五、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证:发热,自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时见鼻鸣干呕——营卫失调;

太阳伤害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

【阳明病证】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

①阳明病经证: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②阳明病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矢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少阳病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太阴病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苔白腻,脉沉缓而弱——里虚寒。

【少阴病证】全身虚寒。

①寒化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②热化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

【厥阴病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病)

1、 卫: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

2、 气(里热):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伴心烦,口渴,尿赤等。

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肺;

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胸膈;

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苔黄燥——肺胃;

胸痞,烦渴,下利,谵语——热迫大肠。

3、 营: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脉细数。

4、 血

①实热(心肝):营分基础上,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便、尿血,舌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窜视,牙关紧闭,脉弦数。

②虚热(肝肾):持续低热,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退热无汗,口干咽燥,神倦,耳聋,肢体干瘦,舌上少津,脉虚细;或见手足蠕动,瘛疭。

七、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喘,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谵语。

【中焦病证】

①阳明燥热:面目俱赤,呼吸俱粗,便秘,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涩。

②太阴湿热:面色淡黄,头胀身痛,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下焦病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