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烽火台是古代的通讯设施,一旦有外敌入侵,守城的士兵便会在烽火台点火,然后就会升起浓烈的白烟或黄烟,谓之“狼烟”。那么问题就来了,燃烧什么才能升起浓烈的烟呢?或许您以为是狼粪,其实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让小编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烽火,或者狼烟,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周幽王“烽火诸侯”了,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即“有寇至,则举烽火”。到唐宋时期,烽火还依然沿用,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一直都清代末年,烽火也还在燃烧,如“烽火达江宁,俄退次崇明”(《清史稿》),等等。 由此可见,烽火狼烟历史悠久,尤其在军事上的应用至关重要,故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百姓们都认为狼烟是燃烧狼粪而形成的烟,可以直上云天,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后来,现代专家们经过考证,发现狼烟的燃烧物并非是狼粪,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东西…… 烽火台多位于边塞,因此北京一所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教授为了探究狼烟的燃烧物,便不远千里到大西北一带考察研究。首先,王教授要做一个试验,即找一些狼粪点燃试试,看看究竟能不能产生浓烟。结果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西北戈壁滩上,竟然只找到了一点点狼粪,而且还是一节一节的早已经被风干,稍微用力狼粪就碎了。因此,王教授也就开始怀疑,燃烧狼粪来用烟来报警,或许是不切实际,因为在大西北地区狼粪真的是太少了。 紧接着,王教授将找到的干狼粪放在火堆中,一开始狼粪没有什么反应,大概过了半分钟左右,狼粪便开始燃烧,而且还散发出一股头发烧焦的味道。可惜的是,燃烧的狼粪并没有升起浓郁的白烟,而是淡淡的棕色烟,比木材燃烧产生的烟还要淡。还夹杂着一股焦臭的味道,大约又过了两三分钟,狼粪便燃烧殆尽剩下一地灰烬,没有黑烟,也没有黄烟,更没有白烟。 王教授通过实验,让流传多年的“狼粪说”不攻自破。那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寻找狼烟真正的燃烧物质。因此,在此后的数十天内,王教授发掘了一些秦汉时期的烽火台,想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证据”。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他在一座烽火台遗址中,找到了一些芦苇和红柳树的遗迹,并且还都有燃烧过的痕迹。由此推测,当年烽火台中燃烧的物质,或许就是芦苇和红柳等植物,甚至还有一些枯树和杂草。 于是,王教授又进行了一次实验,并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收集到了大量的干芦苇和一些红柳树枝。再点火之后,这些植物的燃烧和平时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升起浓郁的白烟,但随后村民又找来一捆潮湿的骆驼草和罗布麻,然后全部倒在燃烧的火堆上,结果不到一分钟,便先升起了一股白烟,接下来是一阵阵的黄色浓烟,随着烟量的越来越大,最后熏得人眼都睁不开。 如此一来,王教授便探明了烽火狼烟的奥秘,概括起来其实就八个字——干柴引火,覆以湿柴,最后就能得到滚滚浓烟。不过,还有读者有疑问,既然狼烟就是普通的植物燃烧引发的烟火,那为什么会叫做狼烟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中原地区要防御的是匈奴,而匈奴的图腾是狼,故此,中原士兵也称匈奴为“狼兵”,所以“狼兵”来袭时,放烟预警则称之为“狼烟”。 在历史和考古研究中,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些结论,有时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方式。其实,关于烽火狼烟的奥秘还有很多,而且历朝历代也都略有不同,希望以后专家们能出土更多的文物,发现更多的遗址,为我们还原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边塞战争往事。另外,如果您对烽火狼烟有什么见解,也希望留言讨论和交流。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