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战争用的狼烟真是烧狼粪?

 梧桐树边羽 2021-01-24

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普遍认为是点燃狼粪,才让信号烟既浓密,又呈直线上升,不会被吹散,容易被下一个烽火台发现。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唐之前的信号烟就叫“烽火”、“烽烟”,并没有叫作“狼烟”。

“狼烟”的叫法始于唐朝,“狼粪烧烟”这种说法也是始于唐朝。

晚唐诗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解释为:“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因为这种说法看上去很直观,好像又很有道理,所以后来者大多以讹传讹,默认“狼烟”就是指用狼粪点烟,甚至曲解出不同的原理来。

古人也有探究精神,也会对狼粪烧烟更浓直产生疑问,但是追寻方向却搞错了。他们不怀疑这种说法,不去动手实验,却千方百计为这种说法找理由——这就是闭门造车。

为什么狼粪烧烟比别的东西点火发烟要直?因为狼的肠子是直的。

北宋陆佃的《埤雅》中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曰:狼骈肋、肠直,其粪烟直,为是故也。”

这像不像中医的以形补形理论?

所以大名鼎鼎的李时珍也采信了这种说法,他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狼……其肠直,故鸣则后窍皆沸,而粪为烽烟,直上不斜”。

烧狼粪以获得直烟的说法就这样一代代被锤死了下来。

然后北宋钱易云给出定论:

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狼烟”就正式被定性为使用了狼粪作为燃烧材料。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在西周时代,就有“烽火戏诸侯”的说法,“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里的“烽”就是指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晚上靠火的光亮传信,白天就靠浓烟传信。

其实烧烽火的材料就是普通的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

如何让烟更浓呢?烧过柴火的朋友就知道,只要是湿材,必然烟熏眼睛。

唐朝兵部《烽式》里明文规定:

每岁秋前,别采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

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如何让烟更直呢?当然不是狼粪,是要使用烟囱的。

《烽式》规定了烟囱的做法: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间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乌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其乌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

这样烧出来的烟自然聚而直,风吹不斜。

那么,为什么唐朝把这种烽火称之为“狼烟”呢?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是狼为图腾的民族——“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地属狼星分野:《旧唐书·天文志》说“今之西蕃、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所以唐人称吐蕃为“狼蕃”。

只要遇到边患,基本上就是这些与狼有关的少数民族侵袭,烽火台点火示警,就是告诉后面的军队,前线“狼来了”——因为“狼”而燃“烟”,可能才是“狼烟”一词的正确来源。

到后来,文人们不加验证地揣测,想当然地记载描写,让越来越多未见过烽火、狼粪、狼烟的人信以为真了——何况还有《本草纲目》背书。

狼烟就是烧的柴火,牛粪、狼粪可能确实容易发烟,偶尔添加当然可能。但是真正打起仗来,要去搜集那么多狼粪囤积,不可能也没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