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汗症(1-3)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无汗症(一) 

[病案]蒋某,男,28岁。1977年7月12日就诊。患者自幼即患无汗症,暑天烦热 

难忍,伴低热口干,肌肤干燥,肢麻,甚则作痛,溲多且清,满舌裂纹,苔剥,脉弦细 

数。多年来进服中,西药物无效。 

[治则]益气养阴,清燥润肺。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玄参12克,知母9克,鸡苏散30克(包煎),太子参15克,生 

地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桑白皮12克,阿胶9克(烊冲)。服7剂皮肤潮湿,有出 

汗感。效不更方,原方又服7剂,汗出如常人。病愈。1978年夏天随访,汗出如 

常,肌肤湿润,低热亦退。(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无汗症临床少见。今患者自幼汗闭,脉症分析,属肺气,肺阴不足之故。 

肺气虚不能宣散皮毛,肺阴不足,汗源缺乏故为汗闭。方用清燥救肺汤加鸡苏 

散加减,方中加用葛根解肌疏表,加用淮山药固肾气,以止渗利过甚,小便过 

多。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燥润肺之功,使肺阴充足,汗液有源,肺气足而宣 

散皮毛,故汗出溱,肌肤湿润,病愈。(李祥云)

无汗症(二) 

[病案]张某,男,21岁。于1963年3月起,全身出汗减少,且日益加重,天热时,全 

身皮肤发红,干燥无汗。劳作后更甚,甚至体软无力,心跳加快,烦躁。冷天或 

阴凉天气,则症状减轻。某院皮肤科检查,病理报告认为汗腺存在,但输汗管 

闭塞,周围有轻度炎症浸润,经多方治疗未效。诊见患者颧部微红,口唇鲜红, 

时值盛夏,除鼻尖、口唇周围,腋下皮肤湿润外,全身皮肤干燥无汗,身微热(体 

温37.5℃)倦怠,心跳不宁,失眠梦多,大便干苦,喜温饮,舌苔薄白,脉浮细而数。 

[治则]清金保肺,养阴润燥。 

[方药]皮尾参6克,麦冬12克,川贝6克,杏仁9克,玄参12克,阿胶12克,火麻仁15 

克,陈皮4.5克,桑叶9克,枇杷叶9克,甘草4.5克。上方服4剂后,全身皮肤略湿 

润,诸症亦稍减轻。先后诊治8次,原意出入共服39剂,全身出汗如常,面、唇潮 

红已退,大便调和,诸症平息。活体病理切片复查:除真皮和汗腺周围有少数 

炎性细胞浸润外,余无特殊发现。汗腺管闭塞已通。六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1期) 

[评析]本病是由燥伤阴,津液不足所致。肺为水之上源,主皮毛而司治节。今 

上源之水告竭,故皮肤干燥无汗。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津液不能 

下润,故大便干燥而结。且汗为心之液,心肺同居上焦,肺金不能生水以济心 

火,势必心阳上亢,心阴不足,故见心跳、心烦不寐等症。用清金保肺,养阴润 

燥,仿清燥救肺汤意,是为辨证精当,用药确切,因此收效甚捷。(黄宣能)

无汗症(三) 

[病案]李某,男,17岁。1978年6月6日初诊。幼年有鼻衄史,身体瘦弱,皮肤不 

泽,舌淡,脉大而虚,神志清晰,无寒热象,口渴不贪饮,饮食及二便正常。几年 

来,冬春好过,夏秋难熬,酷夏季节,更因无汗而皮肤灼热,颜面潮红,息粗声促, 

到处求医,迄未见效。 

[治则]沃焚清热,宣肺养血。 

[方药]太子参20克,石膏60克,山药15克(代粳米),知母10克,甘草6克。6剂后 

虽未见明显变化,主诉精神较前见爽。上方虽有沃焚之力,但缺乏宣肺之品, 

原方加麻黄6克,生地15克,杏仁10克。继服至7月15日,虽仍无汗,但皮肤已有 

润泽感,面红灼热减。选三拗汤合当归补血汤同用:麻黄7克,杏仁10克,炙甘 

草6克,黄芪20克,当归6克。4剂后,上半身先有汗,又用2剂,下半身亦有汗。从 

此未再用药。追访一年无反复。(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评析]该患者有鼻衄病史,素体瘦弱。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因此患者长期无 

汗之主要原因是阴竭,贫血。初诊方缺乏宣肺之品,嗣后以三拗汤合当归补血 

汤,辛温解表之麻黄辅以甘温走表之黄芪,生地配合当归,互济共助,辛温甘润 

同功,使津血充足,阴阳调和,阳加于阴则汗出矣。(马荫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