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汗(1-2)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黄汗(一) 

[病案]周某,女,48岁。1979年6月初诊。去年秋天劳动结束,在小河中洗澡受 

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呈凹陷性,四肢无力,两下肢怕冷发凉,下肢无汗,上肢 

汗出,汗发黄,内衣干浸后呈淡黄色;下午低热,小便不利,腰部经常串痛烦 

躁。检查:肝脾未触及,血尿常规化验正常,测黄疸指数4,蛋白电泳,白蛋白 

47.8,α16.4,α27.8,β14,γ24,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米醋半茶杯。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黄 

汗止,皮肤颜色转为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评析]黄汗为风水湿热互郁,交蒸汗液则黄,以汗水占衣,色如黄柏汁故名。黄 

汗之病因《金匮要略》云:“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今黄汗之 

治疗,是用《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而获痊愈。方中桂枝发汗解肌,宣通阳 

气;白芍固表益阴;黄芪重用之以固其表,再用苦酒(米醋)取其酸收,以达通 

阳除湿,益气止汗之目的。(李祥云) 

黄汗(二) 

[病案]单某,女,60岁。1990年9月6日诊。三年前收麦回家,烦热汗出时用冷 

水淋浴,而后全身自汗,上身为重,白衣呈微黄色。之后汗出量多,其色深如柏 

汁,衣染桔黄色,伴口苦粘,乏力,气短,喘促,心悸,纳差,形瘦,但目无黄染。舌质 

红,苔黄腻,脉泥细涩。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益气固表敛阳。 

[方药]茵陈60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白芍15 

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4剂后汗少色浅。原方黄芪改30克, 

加五味子6克,续进4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2期) 

[评析]本例黄汗与黄疸型肝炎之黄汗不同。本案乃湿热风蕴,熏蒸肝胆为 

本;气虚津亏,卫外不固为标。系湿热郁遏于里,汗出色黄,而两目巩膜不 

黄。医者以清热利湿退黄兼益气固表敛阴法治之,收效较速。(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