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顽固低热(1-2)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病案]邓某,男,23岁。1976年4月9日就诊。患者于1968年5月因作客饱餐 

后,次日腹痛腹泻,呕吐发热,恶寒,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中西药治疗后,诸症 

均除,唯低热仍存,给予养阴之剂无效。以后低热缠绵,在37.8℃~38℃之间 

已历八年。患者无汗或微汗出,神疲乏力,腹胀满闷,嗜睡,大便欠畅,小便黄 

浊,舌质淡细润、苔黄略厚腻,脉弦濡。曾去各地就医,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 

变,诊断为低热,原因待查。 

[治则]化浊,逐秽,利湿。 

[方药]白蔻仁15克,藿香12克,绵茵陈30克,木通9克,黄芩9克,连翘9克,贝母9 

克,射干15克,石菖蒲15克,苏叶9克,滑石30克。服2剂后,病情好转。又服8剂 

病情愈。以后多次随访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本病为酒肉饱食而动湿,食滞湿热互结而为泄泻更感外邪而恶寒发 

热,泻下伤阴而抑脾阳,又再服滋阴药更碍运化而湿热愈凝,闭遏清阳,气机 

受阻则胸闷腹满,大便不畅,湿重脾不健运则倦怠嗜睡。本病为湿温病食滞 

并误治,当逐秽清热利湿。本方甘露消毒丹治之,以芳香开其湿,使热邪透 

达;结合清热淡渗之品,分消清宣,疏肺气,利膀胱,使湿热怯,阳气自伸,诸证 

遂平而愈(李祥云) 

顽固低热(二) 

病案]利某,女,42岁。1973年8月就诊。患者自1971年开始出现低热,体温约 

37.4℃~ 37.9℃之间,夏季体温较高,头顶胀痛,头晕欲呕,耳呜耳聋,神疲乏 

力,口干不欲饮,纳差失眼多梦,长期半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略数。西医诊 

断为功能性低热。 

[治则]健脾温阳。 

[方药]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黄芪9克,桂枝6克,吴茱萸9克,干姜 

4.5克。经治疗一月后愈,随访八个月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2期) 

[评祈]慢性低热是常见病,夏季多于冬季。发热系阴阳相争的表观,如元气不 

足则虚火鸱张而上乘出现发热,并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头痛,纳呆,腹胀等症。 

用补脾温阳法可调整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恢复元气。(李祥云) 

腿热如燎 

[病案]齐某,女,50岁。1970年8月2日初诊。1958年春,自觉左下肢发烧轻微, 

嗣后日久热势日甚,半年后则夜间发热,每晚10时至次日凌晨5时许左腿热甚, 

即使严寒季节腿热亦然,每夜必将左腿伸出被外,靠贴墙壁以散热,极为痛 

苦。情绪抑郁,腹部胀满,小便短少微黄,口干不欲饮。数年来多方医治无 

效。苔薄黄,舌质紫黯,脉沉滑有力。 

[治则]清化顽痰,活血通络。 

[方药]苡仁30克,旋复花15克,海蛤粉30克,天花粉18克,赤芍15克,牛膝18克, 

木瓜15克,茯苓18克,甘草6克。一日服3次。服3剂后,夜间发热大减,但停药 

后热势又增。故上方加姜竹茹30克,海藻30克,柴胡9克,贝母9克,礞石滚痰丸 

9克,(吞服)。再服3剂,共服6剂病愈。(见《新中医》1980年第1期) 

[评析]本症为痰热瘀阻经络。怪病多由痰起,痰为阴邪,夜间居阴,午夜阴气隆 

盛,故更剧,寅卯时分为阳气复生,阴气退避,痰气暂得消匿,故上午热消散;舌 

紫为瘀阻之征。方中苡仁、茯苓健脾淡渗以资运化,苡仁配姜竹茹通络化 

痰;旋复花、海蛤粉、海藻、天花粉,柴胡行气散结,牛膝,赤芍活血破血凉 

血,以分散热痰与瘀血胶着之势,使其痰瘀分消;加贝母、礞石滚痰丸,径化 

热痰顽痰,木瓜通络除湿走下。全方共奏化痰通络之功,药无虚设,故获速效, 

(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