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最初是广西与云南地区苗族、壮族、瑶族、族等少数民族习用的民族药材。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对西南民族实施“屯军”“改土归流”等控制措施,西南诸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流日益频繁,三七亦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并被广大中医与群众所接受,其价值日益凸显。三七的价值是广泛的,总体来说,主要涵盖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药用价值。 历代中医本草著作对三七的药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用于治疗金疮、损伤跌打、吐衄和崩漏等。三七最初是被南军用作治疗外伤的金创药,因功效神奇而被《本草纲目》收载,对此李时珍说: “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显然,在《本草纲目》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三七被南方各族军民用作金创圣药,李时珍在此治疗金创基础上对其治疗疾病有所扩展与完善: “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从《本草纲目》所载治病药方看,三七主要治疗吐血赤痢、血痢、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血多等病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此外亦治疗男女赤眼、无名肿毒、虎咬蛇伤等。清代名医陈士铎认为三七可治疗上、中、下三焦之血证,在《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中记载: “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从陈氏的记载可以看出三七具止血、活血、补血等三个方面的临床功效,具有“补血不留瘀”的特点。赵学敏对三七补血效果更是高度肯定,其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将三七补血效果与人参补气相提并论: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1769年,黄宫绣对三七民间用药用法深入考察,发现其不仅可止血且能活血。在此基础上阐明止血定痛的临床机理,在其著作《本草求真》中说: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清末名医张锡纯认为,三七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1860年,黄元御著《玉楸药解》,对三七功效记载道: “和营止血,通脉行瘀。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显然,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三七药用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善,比前人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七是一味不错的中药,生服:养肝扩肝、活血化瘀、预防三高、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吐血衄血、对抗疲劳、消肿止痛;熟食:补血。个体有差异,使用遵医嘱。 本文由【地道三七】采编,内容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