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说太极拳之六.太极拳探幽(下)

 逸心茶舍 2020-02-14

众说太极拳之六.太极拳探幽(下)



6.7双重之病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6.7.1关于双重之病的不够准确的论述

其一:某某拳论这样说:古人云,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盖言虚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而况自为人制乎。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此书作者又引用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引用的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象辞.乾三联与乾三联重叠成天,天体运行,日复一日,从不休止,君子就应自强.努力不懈.力求进步。我认为此卦与《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是风马牛不相及,扯不到一块去。他又盖言:虚则灵,灵则动……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我认为该文虽引经据典,然具体涉及双重,犹未言耳。

其二:某拳论中对双重是这样说的:形的虚实开合.及上下相随方法.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的外发内收为用,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与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变化.保证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其三:某拳论是这样说的:双重之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之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

评:文中之义.双重之为病.是由于实,双沉之不为病,是由于虚,也就是说克服双重,只在虚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推手与散手)具体虚实落于何处还是不够明确。

上述几位作者.都是太极拳名家,其水平造诣均臻高级阶段。在双重问题上.非不明也,乃实不欲言耳。毋庸讳言.武林中对技艺保守保密非常严重.对一些高深技艺.只传子女或爱徒,对一般学子是泛泛而言,只教些皮毛,从不讲实质的内涵。有一篇序言中写到.世人演练太极拳,而得太极拳之真谛者可谓凤毛麟角,岂不闻内家拳术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自理.学子皆不得见,不少有志上进之后学.临太极之门径,望洋兴叹。致使太极拳水平每况愈下.推手变成了顶牛,将对方顶出圈既为胜者。

6.7.2如何理解双重

前苏联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论,即人的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外力(外界)的作用或刺激.身体的那一部位未经大脑指挥.不自觉地马上进行抵抗或躲闪.从而避免外界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是条件反射。这在太极拳理论中就叫作丢与顶。太极拳是高级的技击术.它利用人这种不自觉的条件反射的丢与顶(双重)来击败你。也就是说,对方的力作用到你身上某一点(接触点).你用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6.7.3如何避免双重

如果你能在思想意识上(意念)丢开接触点上对方的力,把他转移到你的食指端(十宣穴)上,这叫错点.对方的力对你就不起作用.你自岿然不动。

结论是:无论在攻与防上,意念上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能在意念上利用错点丢开接触点.就不是双重。如果双方都明此理,孰胜孰负?那就看你把接触点丢得干净与否,这就是水平问题。和这个概念一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比如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对方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把右腕的力点错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克服了对方的力是阴,同时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穴.而将对方掷出是阳,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叙述有先有后,但阴阳互动.没有先后的时间差。

对方用手推你的胸部.在手未上前,你已然作到空胸紧背(气贴背).胸部有了接触点.你把该点转移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十宣穴指向对方中心线.通过中心斜向对方身后一点。超其象外得其寰中.你只是指向空气.并未接触对方实体.对方已仰出。

6.7.4口诀:尾闻上三山,错点到指端,手动身腰定,身动手相连。

6.7.5交互神经

交互神经的意思是行走时向前迈左足,则右手自动向前摆出,迈右足,左手亦同时自动向前摆出,双脚跑得越快,双手摆动得越快。走与跑用的是脚,不是手,手为何如此摆动?这在生理学上叫作交互神经,这是不自觉的动作,目的是保持自身平衡,在交互神经上有对应点的部位有: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左足小、四、三、二、大趾。

王培生大师把西方生理学交互神经理论,用在太极拳的技击上,以破坏对方平衡,这是一大贡献。例如,你要沉采对方右肘,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右肘上,即犯双重之病,而是采对方右肘,意念放在对方右肘对应点一一左膝委中穴,对方即应手而扑。

6.8太极人体

如果说,“道”是勉为其难地命名世界整体的景况,“阴阳”则是理直气壮地展示二元对立的状态。

6.8.1古人对于阴阳两者的效用、表现和特征都做过描述

阴阳制约世间万物,推动一切变化,是事物生长与毁灭的根源,也是观察世界的立足点;阳化为气,而阴聚成形,天地的差别,正是阴阳能量的显现,阳扩散为无形的天,阴积聚为有形的地;阴性的是静态、滋养、含藏的,阳性的则是躁动、创生、肃杀的。理解了这个二元对立的模型,有助于真正体悟合而为一的实相,因为阴阳正是天地之道,观察一切万有——从人体到宇宙——都适用。

6.8.2从太极图说人体

描述阴阳最简洁隽永又影响深远的,是太极图,脱离了文字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象征符号,华夏文明的爱好者,甚至把它放到国旗上。太极图中的阴阳,是两条鱼,又是彼此的鱼眼,这揭示了阴阳的两种关系模式——两者相对,或是彼此包含,前一种称为相克,后一种就是相生。太极图是道的象征,对道有所领悟者,都试图自处于阴阳平衡的中点,所以儒者尚中庸,觉者行中道。中道从图上看,恰是两鱼中间的S形曲线,它是能量和谐的关键。    人体的阴阳,中医探讨最多,但是着眼于有形的肉体,其实还是偏于阴性,对经脉的探讨固然是研究气,但这气脉还是在肉体里运行。居现代西方医学主流的对抗医学,则更着眼阴性,化学加物理的手段,只对身体的物质构成下功夫,对阳性几乎全无了解。而实际的人体,不止寻常可见的肉体部分。意念这类的无形能量暂且不论,单只可感知而又非物质的构成,古今皆有发现。人际的客套寒暄,常会因为对方面色红润,夸一句“气色好”。但其实这“气色”二字是误用,准确讲,面色红润是血色好。血是有形的,属阴,容易看见,气是属阳的,无形,不易分辨。汉代方术发达,专门有一类术士善于“望气”。需要通过训练,才能看清气色。方法是,在暗室之中,看各种颜色的布料,长期训练后,视神经的敏感度得以提高,终于能够准确辨别。这样训练出来的眼神,就可能看到人的气色。   

传说尹喜驻守函谷关,有一天远远望见有紫色的气从东而来,他因此拦住了打算出关的老子,不递交学术成果不让走,我们就有了《道德经》。紫气东来的典故,正与望气有关。至于佛经中谈到,佛陀从面部、从口中、从全身都能放出各种光芒,更能让人对人体无形部分产生不尽的想象。   

孩童的眼神容易看到人体轮廓外有一圈光晕,或黄或蓝,或其他颜色,不知道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记忆,但我们往往误以为是眼花。其实这就是一层气色。   

通过训练,看气色的能力可以恢复或提高。平时可以买些彩色卡纸,把自己的手放在卡纸上,通过柔和的眼光观看,久之就能看到光晕。观看的要点是让眼光放柔和,而不要注视,意思是当你看着卡纸上的手掌,同时你依然能看到周围的桌椅,有人走过等等,目光是散射而不聚焦。一段时间训练后,就容易看见人的光晕,也就是气色。这时候,你就能逐渐感知到人无形的阳性能量了。   

除了视觉的感知,触觉也能够带我们探索。当人心平气和的静定状态下,伸出手去感知旁人的身体,往往还没触及皮肤,就会感觉到斥力、吸力、流动感、黏着感等等,这也是在感知人体的无形能量。   

人的肉体,由骨肉血液皮毛次第构成,物质的密度不同;每个人的光晕气场也有振频不同的层次,我们易见的是振频较低的部分,振频越高,感知越难,但也并非不可能。   

近代以来,西方的灵性研究者把人体的无形能量部分,称为能量场(Auric Field)。一些具有较高感知能力的人,对能量体的层次进行了观察,有共识并加以命名。从过往的鲁道夫·史丹纳(Rudolf Steiner),到如今的芭芭拉·布兰能(Barbara Brennan),都有这方面的著述。而赛安慈和吴至青老师的中文著作《还我本来面目》中,对人的能量场有详尽的介绍。简单来说,能量场由多个结构层和氤氲状态的非结构层间错组成,整体的外观是一个扩展到肉体外一臂距离左右的金色的蛋。   

另一个古老神秘的体系——印第安的巫士传承,则把人肉体之外的能量称为明晰纤维(Luminous Fiber)。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的介绍看,该系统所见人体无形的层面,与气场、能量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是由明晰纤维组成的明亮球体,明晰纤维与宇宙的庞大能量连接在一起,每个明晰球体与宇宙整体的能量有一个连接点,非常明亮,被称为聚合点,人的明晰纤维穿过聚合点向宇宙能量深处延伸。   

要看见无形能量,并非人人做得到,但是用身体的其他感官来获知,却有法可循,能够普及。知行并举、功夫高深的太极拳师父,常常教人在练拳时要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球,这个球是有无结合整体的:有形的是身体;无形的是气,或叫能量,更精深的是“意”。练拳者不是以身体使力,而是在统摄阴阳两部分做功。所以,练得真正上了道时,太极拳不只是武功,是养生的善法,更能成为探索宇宙之道的门径。   这些对于无形部分的描述,会让我们对人体的构成形成新的见解。将无形部分与有形的肉体综合起来看,可能就是太极图的模样。有形的肉体是阴性的鱼,无形的能量体是阳性的鱼。鱼眼何在?肉体属阴,它的鱼眼——所生的阳,在脐下三寸的丹田。虽然道家有上中下三个丹田的说法,但是从典籍的重视度结合经验来看,脐下的丹田最为重要。看过武侠书,都知道“气沉丹田”,是将体内的阳性能量——气,有意识收摄起来。古人认识到腹为阴,而阴中正能生阳。与此相对,背为阳。无形能量体属阳,要到人的背面找,它的鱼眼何在,印第安人告诉我们了——聚合点,位置是在背面后方约莫一臂距离偏右之处。   

这样也就容易理解,脊柱对我们的重要。脊柱的位置就是太极图上的中道,它的形状恰巧也是S形,其中不止贯穿着有形的神经,无形中脉的昆达里尼的灵蛇之力也从此通过,这正是阴阳能量交会的要道。   

身体无形的部分难识难见,但因为阴阳能量相互依存的缘故,从有形的入手,就可能把握无形。所以有识之士,都推崇静修,身体先安定下来,就可能对能量体作主。中国和印度都有系统的方法,概要言之,先是身体姿势调整,而后从呼吸入手,对身体动态的部分加以控制,然后将控制逐步扩展到思想、感受和心念,当这样的控制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人可以将其集中到内在或外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上,并且持续保持,这种状态,一般称为禅定,其实是人能真正把握自体能量的状态。  

到了这时,佛家可以进入各种三摩地,也就是自行选择,控制心念持续作用于特定的内在事物;道家可以出阳神,将人精神的感知力自由扩展;印第安巫士可以移动聚合点,进入不同振频的世界;西方灵者可以星芒体漫游,也与之类似……   世界一体,但常人感知二元。二元相互依存,把握其一,即能影响其二。太极图告诉了我们合二为一的可能,而所谓修行,就是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   

从自身起步,这幅导航图,可以带我们探知世界的整体。

6.9太极气功

6.9.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6.9.2几个与太极气功密切相关的概念
一是:沉降。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6.9.3太极气功练习中的感觉与现象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你已经松到腿上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6.9.4结论
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