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想给朱祁镇和王振洗白?以他俩的“能力”,没有土木堡也会有火木堡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6-09



编者按:前一段时间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面提到土木堡之战,明军几十万精锐被一个皇帝和一个太监送了。虽然历史上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夸张,但是也非常惨,按亲历者说法是二十万人伤亡过半,精锐基本上报销。关于此战,近年来的网上讨论,以往负责被黑锅的王振似乎有被“洗白”的倾向,连带很多人认为明英宗也不应该负主要责任。真的如此吗?


   


公平的说,明英宗时的明朝边防,因为之前的历史积弊是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缺兵。明朝初期北京周边有两处重要军镇,宣府和大同。根据考证,在明朝初年,宣府和大同守备官兵的总兵额为六万四千五百人,但是到了土木堡之变前几年呢?


根据《明英宗实录》(卷116)的一个记录:正统九年五月庚申,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等奏:“……今本处军马止有24600余人,……请以大同原调步军2400人往山西行都司屯田者,仍旧遣回,选其半为马队。更于山西河南操备步军内选1500人为马队,赴京领马。根据(卷158):正统十二年九月丁巳,宣府总兵官左都督杨洪言边备五事:“宣府操备哨守等项马步官军止13500余人,城堡关隘一十四处”也就是说,两地加上后来的补充兵力,总共也就42000人,和原来的6万人差了三分之一。而且,关键是这些军队都是分散驻扎的。


比如大同镇,总共包括大同前、后卫(两卫治大同),大同左卫、云川卫(两卫治左云县),大同右卫、玉林卫(两卫治右玉县),阳和卫、高山卫(两卫治阳高县),天成卫、镇虏卫(两卫治天镇县),平虏卫(治平鲁县),威远卫(治右玉县南),井坪千户所(治今平鲁县井坪镇)等13卫所。还有宣府的城堡关隘11处。所以,两地能集结的机动兵力也很少。


然后就是军队战斗力下降。明朝的卫所军严重依赖军屯。从宣德年间开始就有侵吞屯田的事情发生,导致军户逃亡。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些士兵中不少是种地的屯田兵。屯田兵的减少,对于守兵的支援必然削弱。这就导致士兵缺额和战斗力下降;比如王翱提督辽东军务时就发现,当地士兵缺乏战斗力,最后不得不整顿一番。


明军状态受到严重影响,那么瓦剌呢?冷兵器研究所之前曾经写过这个瓦剌部。明宣德八年(1433年),当时作为瓦剌首领脱欢迎立鞑靼的君主脱脱不花为大汗。脱欢又在明宣德九年(1434年)攻杀东蒙古的阿鲁台,明正统三年(1438年),东蒙古的阿台汗阿台汗被脱欢俘杀,因此蒙古高原重新统一于瓦剌人手中。之后瓦剌又东征兀良哈三卫,降服哈密,又和当时玉门附近的一些蒙古部落和亲。通过一系列手段,瓦剌实力是大大增强的。


在土木堡之战,前明军就和瓦剌交过手,当时瓦剌于正统十四年(1449)发动对明朝的攻击。七月十一日,也先率部急进至猫儿庄,明大同参将吴浩率军迎战,败死。到了七月十五日,宋瑛、朱冕还有石亨又率军到大同。这批明军大概在两万多人左右。结果因为监军镇守太监郭敬资格老,又是王振亲信,因此京军和大同军全都不得不听从他的指挥。结果此人胡乱指挥,直接导致了明军“师无纪律,全军覆败”。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大同城,郭敬躲在草丛中,侥幸生还。此后,边军多逃匿,大同所属诸堡依次陷没。


如果说阳和之战有太监郭敬瞎指挥,那么第二拨明军又和瓦剌有交手。明英宗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那么,这次没有瞎指挥的应该能赢吧,而且也先主力也不在大同了。可结果,《否泰录》记载,在英宗亲征出居庸关到宣府后,前方传来的消息是“井源败报踵至”。《北使录》则记载,英宗到达大同后,还命令平乡伯陈怀领军与虏出战,败绩。可见,虽然明军之前和其他蒙古部打有收获,比如兀良哈,但是和瓦剌兵野战上不占优势。


除了野战吃亏,明朝在边防工事上也薄弱,当时大同宣府的外长城那时还没有,独石一带并没有长城。而宣府北路因为兵力少,也挡不住瓦剌。当时的独石守备赵玫上疏请求增兵,是这样说的:独石、马营、云州、赤城、雕鹗等七堡,止有军马七千分守,地广兵少,乞于腹里量拨官军,带领火器,前来训练备用。


因此土木堡之变前,瓦剌知院阿剌带领一万人入侵,马营,云州,独石,赤城,雕鹗等众多军堡要么陷落,要么主将逃跑,基本上成了摆设。然后瓦剌军几乎来去自如。所以于谦说:“曩自逆虏犯边,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不痛恨。叶盛说:“以往事言之,独石、马营不弃,则乘舆何以陷土木?可见宣府防守空虚也是土木堡之变一个重要因素。当时明朝又是对付麓川,又是镇压邓茂七起义,所以资源也不宽裕。所以从边防态势上来看,土木堡之败似乎是种必然,没有土木堡可能也会有火木堡、水木堡。


但要说是明英宗和王振没责任,也是不负责任的。明英宗少年继位。《大明风华》电视剧,说明英宗被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宠坏了,以至于张氏的弟弟被杀,成了明英宗出兵的理由之一。这个绝对的错的。而土木堡之变时张氏还活着,三杨在后方。这个是错的。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因病去世,三杨里的杨荣于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杨士奇于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杨溥则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


目前来看,之前太皇太后张氏虽然不干预政事,但是明英宗想胡来是不行的。而土木堡之变前,三杨还在的时候,明朝朝政运行还算平稳。但是这几个人一旦不在了,明朝内部就出问题了。因为没人制得住王振,外加明英宗可能从小被管的厉害,所以特别信任太监,所以造成太监乱政,甚至直接插手军事。除了上文说的阳和之战,因为瞎指挥造成失败以外,按照《平阴王朱勇神道碑》的说法:至鸡鸣山,军未及阵,监军刘僧不度地形及兵之虚实,率其所部突入隘口。王惧僧失律,促兵进援。伏发,僧众陷没。王遂力战以薨。


这也是由于太监乱了全局,导致朱勇战死。显然,明英宗对太监的崇信,直接使得太监监军在军事指挥上具有了压倒性的权威。当时,明军将领面对太监监军不敢说话的除了朱勇以外,还有名将张辅。王振的一个亲信太监喜宁,在土木堡之变的两年前,就想侵占张辅的田宅,处处欺凌张辅: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皇帝拉偏架,张辅这样的名将受了欺负在太监面前都吃瘪,还想拥有军事决定权?然后再说说明英宗。他自己本身长于后宫之中,从小娇生惯养。又没有合适的人带着,结果为人昏庸又自负。他在出征的时候准备匆忙,军队缺乏部署,但是他本人生活可没落下,当时带去给他服务的宫女太监还有各种杂役就数千人。《明实录》曾记载:“赏光禄寺厨役二千三百七人,各布一匹,以随驾出征,来归劳苦也”。记载中的这些是跑回来的,实际显然更多。这个皇帝出征准备和部署上很差劲,但是在自己生活上考虑倒是周全。


总之,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已经当了14年皇帝了。就算之前的边防问题是积重难返,他作为最高统治者让不懂军事的太监,在军事指挥权上获得压倒性优势,然后还贸然出兵。这不是网络上那些“文官阴谋论”所能轻易洗白的。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板甲从贵族骑士专属,到佣兵都能装备,马克西米利安式铠甲是关键!

六镇起义是因为孝文帝汉化?

图说古代武具文物中的常见装饰工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