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头歌诀》 白话版】攻里之剂、涌吐之剂

 昊晟堂 2020-02-15

三、攻里之剂

攻里之剂,即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消积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实便秘证的方剂。便秘是一种症状,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时间延长。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有热结便秘、冷积便秘和虚性便秘的区别。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泻下剂又有泻热通便(寒下)、温阳通便(温下)、润肠通便(润下)的不同分类。泻下剂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1.大承气汤(张机) 胃腑三焦大热大实。(《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用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若便通则停服第二次。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身热汗出,心下痞塞不通(痞),胸腹膜胀(满),大便干燥(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实),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等。

【方析】 阳明腑实,胃肠热结为本方主证。燥屎不通,腑气不畅,故见痞、满,为次要症状。此时当急下热结,以救阴液。方中大黄苦寒泻热,荡涤通便,以祛其实,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助君药润燥通便,以除其燥,为臣药。厚朴苦温下气,消除胀满;枳壳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为佐药。四药配合,荡涤与润燥相伍,除痞与消满相合,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效。本方急下热结,使之不再伤耗阴液,故有 “急下存阴”之说。《伤寒论》中有数条讲此用法。

2.小承气汤(张机) 胃腑实满。(《伤寒论》)

【歌诀】

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组成】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

【用法】 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方析】 阳明腑实证为本方主证。痞、满仍为热结不通,阻塞气机而致的次要症状。与大承气汤证比较,本方无燥坚现象。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为君药。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除痞满。而不用软坚润燥的芒硝。

【附方】 三化汤(《活法机要》)本方加羌活组成。水煎服。

功用:通便散风。

主治: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通不通者。但体壮之人方可服用。

3.调胃承气汤(张机) 胃实缓攻。(《伤寒论》)

【歌诀】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组成】 大黄四两 芒硝半升 炙甘草二两

【用法】 水煎温顿服。

【功用】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恶热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等。

【方析】 阳明腑实为本方主证。本方只见燥实,而无痞满之象。故方用大黄攻积泻热,为君药。芒硝软坚润燥,为臣药。甘草与大黄同煎,既可调和药性,又可保护胃气,为使药。

按:以上三方俗称“三承气”,均用大黄荡涤结热为君,主治阳明腑实证。而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方中芒、黄、枳、朴同用,功在峻下;小承气汤仅有痞、满、实三症,故减去芒硝,功为轻下;调胃承气汤有燥、实而无痞、满,故硝、黄并用,而大黄、甘草同煎,其功缓下。“三承气汤”虽然均可用治阳明腑实证,但由于症状的细微变化,而随之增减药物,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缓之别。

4.木香槟榔丸(张从正) 一切实积。(《儒门事亲》)

【歌诀】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①用咸宜

【注释】 ①食疟:疟疾的一种,由饮食不节,营卫失和所致,症见善饥不能食,食后支满,腹大善呕,寒热交作等。

【组成】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茂(莪术)黄连各一两 黄柏 大黄各三两 香附子 牵牛各四两

【用法】 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功用】 攻积泄热,行气导滞。

【主治】 痢疾、食积。症见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析】 饮食积滞内停,生湿蕴热,肠胃热结,或痢疾,为本方主证。大便不通,气机阻滞,故脘腹胀痛,或里急后重,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大黄、黑丑攻积导滞,泻热通便,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止痢,为臣药。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行气导滞,消除胀满或里急后重;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滞,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下、清热、行气、活血并用,共奏泄热攻积,行气导滞之功。

5.枳实导滞丸(李杲) 湿热积滞。(《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①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注释】 ①攘:攘(rǎng),音壤。排除。

【组成】 大黄一两 枳实 神曲各五钱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

【用法】 研为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药丸,每服五十至九十丸,温水送下。

【功用】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 湿热食积。症见脘腹胀满,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析】 湿热食积,阻滞肠胃,为本方主证。积滞内停,气机壅滞,故脘腹胀痛,为次要症状。食积不化,湿热内停,也可见泄泻下痢。方中大黄攻积泻热,使积滞从大便出,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臣药。枳实行气导滞,消除胀满;神曲消食化滞;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积导滞,清热祛湿,诸证自愈。本方治泄泻、下利,为“通因通用”法。

【附方】 木香导滞丸枳实导滞丸加木香、槟榔而成,可治兼有后重气滞的湿热积滞证。

6.温脾汤(孙思邈) 温药攻下。(《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 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

【用法】 水煎分3次服。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症见便秘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析】 寒积停滞为本方主证。脾阳不足,难达四末,故见手足不温。方用附子温补阳气,祛除寒邪;大黄攻积泻下,二药相合,共成温下之功,为君药。干姜助附子温中祛寒,芒硝助大黄泻下攻积,共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顾护正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为攻下冷积之良方。

7.蜜煎导法(张机) 胃腑实满。(《伤寒论》)

【歌诀】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组成】 食蜜七合。

【用法】 将蜂蜜放在铜器内,用微火煎,时时搅和,不能发焦,等煎至可用手捻作锭时取下,稍候,乘热做成手指粗,两头尖,长二寸左右的锭状物。用时塞入肛门。

【功用】 润肠通便。

【主治】 津液不足,大便燥结。

【方析】 津伤便秘为本方主证。一味蜂蜜润肠通便。对于内列热邪之虚性便秘,可用此法,免伤胃气。

【附方】 猪胆汁导法将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另用一细竹管修削干净,并将一端磨滑,插入肛门,然后将已混合好的胆汁灌入肛中,可润燥通便。

增辑

1.芍药汤(张元素) 痢下赤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芩连与锦纹①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枳壳加之效若神

【注释】 ①锦纹:大黄之又名。

【组成】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木香 槟榔 甘草各二钱 官桂一钱半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主治】 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弦滑数。

【方析】 湿热壅滞肠中为本方主证。积滞不通,气机不畅,故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肠中,气血不和,故下痢赤白,均为次要症状。方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苦寒止痢,治湿热成痢之本,为君药。臣以大黄泻热祛积,清肠除瘀,为“通因通用”之法,助君药止痢。芍药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以除后重;当归、肉桂行血则脓血自愈,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热祛,气血和,积滞除,痢疾自愈。

按:本方为清肠止痢常用方,故现在《方剂学》教材中多归入清热剂中。

【附方】 导气汤(《证治准绳》)本方去甘草、肉桂,加入枳壳三钱而成。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导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里急后重,便脓血,脘腹作胀,气滞较重者。

2.香连丸(杨士瀛) 赤白痢。(《兵部手集方》)

【歌诀】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①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注释】 ①遽:遽(jù),音距。急,仓猝。

【组成】 黄连(用吴茱萸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二十两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

【用法】 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按比例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 湿热痢疾。症见脓血相兼,里急后重。

【方析】 大肠湿热,积滞内停,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君药。木香行气止痛,为佐药。

【附方】 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二两 黄柏 黄连 秦皮各三两,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3.更衣丸 津枯便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更衣利便治津干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丸

【组成】 朱砂五钱 芦荟七钱

【用法】 滴好酒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温水送服。

【功用】 泻火通便。

【主治】 肠胃津伤。症见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眠不安。

【方析】 肠胃燥结为本方主证。肝火偏旺,故心烦易怒,为其兼证。方用芦荟苦寒润下,兼泻肝火,为君药。朱砂性寒下达,清心安神,为臣药。

【附方】 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症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四、涌吐之剂

涌吐之剂,即涌吐剂。是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证。涌吐剂主要使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从口中吐出,适用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涌吐剂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孕妇、产后当慎用。

1.瓜蒂散(张机) 痰食实热。(《伤寒论》)

【歌诀】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组成】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用法】 将二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豆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症见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析】 痰涎、宿食停于上脘为本方主证。方用瓜蒂味苦,善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祛湿除烦,为臣药。佐以豆豉煎汤调服,宣解胸中邪气,并可和胃。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若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必须涌吐时,可用人参芦一二钱研末,开水调服催吐。

【附方】

(1)三圣散(《儒门事亲》)防风 瓜蒂各三两 藜芦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研成细末,每次用热水煎服五钱取吐。还有一方瓜蒂、郁金共研细末,用韭汁调服后,再用鹅翎探吐。

功用: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症见失声闷乱,口眼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

(2)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香豉各三钱。水煎服。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身热懊侬,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者。

(3)乌附尖方乌头和地浆水(在土地上掘一坑,将水倒入,搅拌后澄清,取上层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寒痰食积,壅塞上焦者。

(4)烧盐方(《备急千金要方》)食盐。将盐用开水凋成饱和盐汤,每服2000ml,服后探吐,以吐尽宿食为度。

功用:涌吐宿食。

主治:宿食停滞或干霍乱。症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烦满者。

2.稀涎散(严用和) 吐中风痰。(《济生方》)

【歌诀】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组成】 猪牙皂角四挺 白矾一两

【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2 ~3g,温水调下。

【功用】 开关涌吐。

【主治】 中风闭证。症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发,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脉滑实有力者。

【方析】 中风痰厥为本方主证。方用皂角辛能肝窍,咸能软坚;白矾能化顽痰,二药合用,具有显著稀涎作用。

【附方】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用皂角、细辛共研细末,吹入鼻中。

功用:通关开窍。主治:突然昏倒,气闭不通的实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