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废,有仁义''的千古之谜,神秘道家破解老子道德经18

 石头永宁 2020-02-15

一、帛书本和楚简本综合校勘

注:通行本第18章,帛书本第62章。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

智慧出,安有大伪;

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二、简易解读

1、故大道废,安有仁义

所以,大道被废弃之后,当然就有仁义的出现,提倡仁义之道的时代就会来临。

2、智慧出,安有大伪

智慧被遗弃之后,当然就有伪装到极点的人物出现,提倡大伪之道的时代就会来临。

3、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家庭不和睦之后,当然就会有孝道和慈道的出现,提倡孝慈之道的时代就会来临。

4、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国家乱成一团糟之后,当然就会有正直的概念出现,提倡正直之道的时代就会来临。

大道废,有仁义。

三、详细解说

1、大道被废弃之后,为什么会有仁义?

首先,什么是仁义?仁是仁爱,义是公平公正,合称仁义之道。

其次,大道的本能是什么?在前面的章节,我们阐述过:大道的本能就是静默地生养万物。这种只生养而不占有、不主宰的本能,称为玄德,是最大最高尚的德。

第10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意思是:大道生养万物,但不占有万物,也不主宰万物,这是玄德。所以,玄德是最大的德,是大道之德。换句话说,所谓玄德,就是大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和主宰万物的本能。

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在大道眼里,根本不存在'仁爱'的概念,无论是人也好,动物也好,哪怕是路边的一颗小石子,在大道眼中都是跟'刍狗'一样的东西,不分彼此;不存在大道对人类仁爱而对刍狗不仁爱的现象。为什么?因为'仁爱'这个概念、这种现象,原本就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大道自然而然的本能,这种本能是面对所有万物的。

既然'仁爱'原本是不存在的,可为什么会出现并且被提倡呢?因为抛弃了大道和玄德,就有了前后对比,那些所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谓的仁爱、所谓的公平公正等等这些东西,才会显现出来。

第2章不是说了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美德的存在,是因为有了恶劣的品行发生。举个例子。

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假设从来没有跟外界接触过。村里的人从来没有小偷小摸和尔虞我诈等不好的行为,大家共同劳动和分享劳动成果,那么村里的人就不会存在'美德'的概念,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原本就是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可是如果某个村民无意中迷路了,跑到山外、接触了外界的人,当他回到村里之后,一切就可能因此而改变。这个人可能学会了在共同劳动的时候偷懒,或者学会了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更多的收益等等。这时候,恶劣的品行就诞生了,就会有现在和过去的对比,村民们会发现,原本一直存在的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竟然是一种'美德'。于是,'美德'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请务必深刻理解'美德'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美德'这个概念原本是不存在的,因为大道的本能是玄德,是静默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和主宰万物,所以大道(玄德)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美德'在内,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状态,因此只有玄德而没有'美德'。当受到外界干扰,有了恶劣的品行之后,原本很正常、很自然的状态就不复存在,有了'过去的'和'现在的'相对比,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本正常自然的状态就是'美德',从而'美德'的概念诞生。

所以接着说,'有无之相生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意思是:有和无是前后相生相随的,这是永恒不变的定理。分解如下。

(1)之前:'有(大道、玄德、自然)'。大道、玄德、自然,三者一体,异名同谓,其原本就包含了美德,所以'无(美德)'的概念。

(2)之后:受外界干扰,'有(恶行)',失去了之前的状态,变成了'无(大道、玄德、自然)'的状态。

(3)前后对比:发现之前正常自然的状态就是'美德','美德'的概念诞生,变成'有(美德)'的状态。

简化上面三点如下:

(1)有(大道、玄德、自然)——无(美德)

(2)有(恶行)——无(大道、玄德、自然)

(3)无(大道、玄德、自然)——有(美德)

这就是'有无之相生,前后之相随'的真正含义。紧接着,在第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

(1)失去大道(玄德和自然),'美德'就浮现出来,要靠'美德'来治天下;提倡'德之道',也即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失去'美德','仁爱'就浮现出来,要靠'仁爱'来治天下;提倡'仁之道'。

(3)失去'仁爱','公平公正'就浮现出来,要靠'公平公正'来治天下;提倡'义之道'。

(4)失去'公平公正','礼仪'就浮现出来,要靠'礼仪'来治理天下;提倡'礼仪之道'。

是不是有道理?现在回过头看看这章的第一句话'故大道废,安有仁义',这就很好理解了,正是因为大道(自然)被废弃,所以会有'仁义'的概念出现,提倡'仁义之道'的时代随之来临。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2、'智慧出'的错解

目前流行的解读,大部分是继承河上公和王弼二人的注解,99%都把'智慧出'解读成'智慧出现'或类似的意思。河王二人的注解是错的,直接误导了后学者两千多年。

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证这种解读是错的,并且这个错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其一,道德经里面很多地方都用排比的写作手法,这一章是四句话的排比,其中'大道废、智慧出、六亲不和、邦家混乱',第一句和第二、第三句中的''、'不和'和'混乱',都是强烈否定的意思,怎么可能在第二句会是肯定的意思?明显就不符合逻辑和修辞手法。

其二,在更早的郭店楚简本中,是没有这一句的。也就是说,这一句很有可能是后来的版本加上去的。即便是后加的,也应该要符合逻辑和道德经的写作规律。

其三,在字典、词典和汉典里面,'出'有两类意思,'出去'和'出来',这两类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出去'一类的,包括'脱离、离开、清楚、遗弃'等否定类的含义。比如《诗经·小雅》中有'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还要'卖出'等等,都是'出去'类的含义。

综上所述,'智慧出'中的'出'字,合理的解读应该是具有否定意义,这样更符合上下文的文意。因此'智慧出,安有大伪'的意思是:智慧被遗弃之后,当然就会有伪装到极点的人物出现,提倡大伪之道的时代随之来临。

为什么智慧被遗弃后,大伪会出现?

'伪'是'伪装';'大伪'就是'伪装到极点'。根据汉典,'智慧'有'聪明才智'的意思。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有很多动植物都具有伪装的能力,不用说猩猩、猴子、狼和狗等等这一类高智商的动物,连一些不起眼的动物或植物,都会伪装。比如,蜥蜴(也叫变色龙)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来改变自己的身体颜色,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捕食爬到近处的昆虫;还有一种鸟,其不善于飞翔,但能够把自己伪装成枯枝,捕食爬到近处的昆虫。面对如此种种类似的现象,人类通常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些动物真聪明!

聪明吗?确实是聪明,但我们知道,这些伪装的能力其实是动植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换句话说,'智慧'这种现象,本身就包含了'伪装'在其中,只是因为太正常太自然了,所以没有显现出来。要知道,监狱里面有很多犯人的智商其实要比外面的人高很多。

如前所述,当智慧被抛弃,也即失去了自然之后,大伪的概念就产生了。所以,一旦智慧被遗弃,那就只能提倡'大伪之道'治天下了。

智慧出,有大伪。

3、六亲不和,为什么反而会有孝道和慈道?

'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夫妇','六亲不和'就是'家庭不和睦'的意思。

跟前面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六亲和睦'本身就包含着'孝慈'在内,这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状态,所以大家都感觉不到'孝道'和'慈道'的概念。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

可是如果六亲不和了,也就是说,原来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没有了,消失了,有了前后的对比,人们会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很正常很自然的状态竟然就是孝慈之道啊!''孝慈'的概念应运而生,因此就要提倡'孝道'和'慈道'了。所以说,'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4、是忠臣还是贞臣?

通行本继承了河上公和王弼的注解,用的是'忠臣',其他早期的版本,包括郭店楚简本、帛书甲本和乙本、道藏古本、傅奕本等等,用的都是'贞(正)臣',谁对谁错,不用多说。

贞:正、正直、正道;贞臣:正直的人,引申为正直之道。

为什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先理解邦家为什么会繁荣昌盛?邦家地域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一个人能完全治理好吗?显然不能。邦家要昌盛,除了君主以大道玄德治国之外,还需要有正直的大臣辅助,真正落实君主的方针政策。

什么是正直?就是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要面对君主的时候是一套,而面对百姓的时候又是另一套。除此之外,正直还包含了当君主有错的时候,能当面直言指出,并给出合理建议。两者合一,才是正直,才是'贞臣'。为什么'忠臣'是错误的?所谓'忠',是指'忠诚、忠厚',君主说什么,他就干什么,无论对错。这就叫'忠'!

道理很简单,当初大禹治水,如果没有正直的大臣配合他,给他合理的建议,禹帝能单独一个人完成治理黄河这么大一个工程?

还有,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充其量也就一百来年。当初神农尝百草,一个人能完成尝尽天下百草的宏伟大业?神农确实是一国之帝,但他只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一段时期,一个时代,是几代甚至是十几代帝君的年代的统称,这些年代用的都是神农的治国理念,统称为神农时期。正是因为神农时期,存在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始终贯彻第一位神农帝的治国理念,才能最终完成尝尽天下百草的大业。

所以,当邦家繁荣昌盛的时候,本身已经包含了'贞臣'在内,只是习以为常,大家都没有'贞臣'的概念存在,因为你、我、他都是一样的'贞臣'。可是当邦家混乱的时候,原来正常、自然的状态没有了,消失了,这时就有了前后的对比,'正直'的概念就出现了,因此就要提倡'正直知道'了。

繁荣昌盛,四季花开。

四、道的延伸:中医治病的本质和原理

中医治病的本质是扶正祛邪,这是从道的原理发展而来的。

什么是正?正是动态平衡,是道的本质,是正常、自然、健康的状态。

什么是邪?邪是外来的干扰、病邪,打破了正常的平衡状态,从而失去了平常、自然和健康。驱邪就是把外来的、入侵的病邪给干掉。这个很好理解,难点是扶正。

大道本身是圆满的,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是正常、自然的。如前所述,道本身就包含了玄德,包含了仁义、礼仪、孝慈等这些好的一面。

也就是说,正本身就蕴含着好的一面,但是好的一面平时都不显现,因为很正常、很自然啊。可是如果病邪入侵,正常和自然的状态就会失去,那些原来隐藏着的好的一面就显现。这时候就要提倡和扶持显现出来的一面,比如六亲不和了,就要扶持和提倡孝道;扶正,扶的就是这些显现出来的好的一面。

这是扶正的本质,而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培补正气。如果只会机械地辩证用药,虽然能治病,经验足够了也能成为名医,但如果搞不懂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永远都成不了大师。

我以真道布天下,驱除病毒诸邪,无上太乙度厄天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