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张锡纯的这个配方,方名寓意“寒解”,为什么却放在“温病方”里

 汉方仙草 2020-02-16

对中医药的发展稍有了解的人应当对此有所耳闻:明清时期温热类疾病大行其道,促进了中医药在温病方向的发展研究,羽翼伤寒,也让那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医家豪杰,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可谓时势造英雄。

当然,明清时期及近代史,又是华夏大地不得不与工业化的新世界交流的时期,一个就算“闭关锁国”也不能够阻挠历史洪流的时期,还出现了站在中医前人肩膀上、又积极学习西方医学的医学楷模,如张锡纯、恽铁樵等等。张锡纯老先生的心血之作很厚、很沉,从气势上就先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暗示我们学医此事须躬行,放下虚妄方可成。

在近代中医史上,张锡纯先生可谓是闻名遐迩的名医,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卷·温病方》中共收录了十个方,十方当中有“五解”——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宣解汤,针对不同的病机和病程阶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其中的寒解汤,看看这个“寒”指的到底是什么。

寒解汤方名里的“寒”作何解?是不是治疗的症状有寒象呢?张先生设置此方为“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或头犹觉疼,周身有拘束之意者”,其舌象当“苔白欲黄”,其脉当“洪滑”。如此看来,高热、心中烦热、口渴、头痛、脉洪滑这些症状,并不是寒证啊,这可是热证呀。所以这个方剂的“寒”字,应当不是从症状取之。

再来看看这个方剂里的中药,用的是简单且常见的四味药:生石膏一两(捣细)、知母八钱、连翘一钱五分、蝉蜕一钱五分(去足土)。乍一看,四味药都没有这个“寒”字,似乎不因药取“寒”,但诸位看官再仔细瞧瞧呢,四味药皆属于清热药,为寒凉之品,张锡纯先生是想用寒凉之品解除患者热证之患啊,正是遵循《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的朴素治法啊,想来很多人可以明白方名所谓何意了。

那么寒解汤的妙处又在何处呢?张老先生认为此方须得有发表之功,却用大比重的石膏、知母和轻飘飘的连翘、蝉蜕,不担心连翘、蝉蜕之功难以发挥吗?原来张老先生是从患者的脉证(脉洪滑而渴)认识到阳明腑热已成,本应为白虎汤治疗,但又因为除此以外患者头还有点儿疼、周身有被束缚的感觉,还有些许表热流连于太阳经,所以应当侧重清里热、辅助清表热。

要清阳明胃腑的实热,就须得用足量的石膏、知母,一击即中,避免留“灰中火烬”复燃之嫌,不给热邪反扑的机会,也不盲目加大剂量以免伤胃之正气;要解表热就须得用辛凉之品,可透散、可清解,量还不可过大否则就会入中腑而去。有病则病受,当在表确有些许热邪时,功效合适、剂量得当之药必达其所。石膏、知母作为清肺胃实热的经典药对,清热祛除病因,生津缓解渴症;连翘、蝉蜕则善走表,可“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从太阳之表“作汗而解”。

中医治病如同警察查案,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病邪的来龙去脉和人体阴阳失调的细致程度,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和逻辑思维,二者都一样,办的都是“生命案件”啊。如果不像张老先生等先辈一般细致分析患者的多般症状,从中抽丝剥茧般找到患者病情的病因、确定当前病程的主要机理、把握之后的病势走向,我们是不能以方套症、执方欲加的。

古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听起来简单吧?可曾出走传统文化土壤的当代中医学者,能达到“秀才”的水平少而又少。医学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医不是养生的卖点。道阻且长,但我辈必敬畏生命、不忘初心,必精益求精、躬身做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