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前的乡村春节,那才就过年

 茅檐雀 2020-02-16

我生长在湘北地区的丘陵山区,虽算不上文化繁荣的江南,但在三十年前,“年味”也别有风味,令人怀念。

“过了冬至就是年”。

山区的年,是从冬至开始的。冬至一过,农闲的山民们便又开始忙碌起来。一年的收成已成定局,丰也好,歉也好,总要过年。于是,栏里的猪,塘里的鱼,仓里的米,铺里的布,不论多少,都得用起来。辛辛苦苦一年,不就是盼着过年那几天么?

对于小康之家的农户,筹备年货的日子,是忙累却快乐着的。冬至后首要的事情就是杀年猪。把栏里饲养了一年或两年的猪赶出来,请村里最后的屠夫来,烧上一大锅水,备齐案板、澡盆,就要开刀了。杀年猪讲究一刀封喉,说是预示着下一年的家里的顺与背。如果屠夫把拖上案板的猪插了一刀又跑了,是不吉利的,肯定要挨主家的责骂。

杀年猪了就是为了腌制腊肉。把一块块的肉放上粗盐,腌上几天,再用热水稍稍擦洗一下,晾干水,便可以挂在火塘上了。天冷了,火塘里烧一笼劈柴火,既取暖又可以熏肉。用柴火烟熏出来的肉,才是真正的腊肉的味道。

做年粑粑的功夫,最为辛苦。把淘好的糯米,放在甑上蒸熟,趁热倒入洗净的石兑里,两三个劳力便操上擂锤使劲地擂,要擂得快。否则,糯米冷却了,便会返生,粘合不完全,做出的粑粑就不好看也不好吃。

在那个年代,还很少在市场上去买衣服。商品经济刚刚兴起,市面的衣服品种少,价格贵,一般的农家消费不起。通常都是在腊月里买点布料、请个裁缝上门现做。那时的“私人订制”还谈不上后来的高调、奢华。

待到把腊肉,腊鱼,糍粑,油炸的欢喜坨坨等一应物资预备到位,一家老小该添置的新衣裳或买或做齐活,年关也就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