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韵汉风-徐州之戏马台

 guanghua4210 2020-02-16

 徐州古称彭城,在江苏省拥有最早的建城史(公元前573年),但由于战争和黄河水患(宋至清咸丰,黄河流经徐州;明天启四年,黄河泛滥,大水三年未退),地面建筑存留甚少。戏马台位于户部山(古称南山)最高处,是目前徐州少有的地面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关于戏马台,曾任徐州知府的苏轼曰:“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公元前206年春,项羽率军入咸阳。烧宫舍、杀子婴、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南山筑台,据清乾隆府志记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因此得名。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于重阳日在此大会百官、赋诗宴饮。彭城历史风云变幻,台上建筑屡废屡兴,先后有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等,号称彭城第一胜迹斗转星移,时移世变,昔日的辉煌早已湮没殆尽,至1980年代翻建时,仅存一寺一碑一亭及部分散落文物。

今之戏马台,为1980年代后多次重修之成果。

券顶半圆山门,门额“戏马台”三字是由徐州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写。山门内外,有青石台阶五十四级,其中门外三十一阶,意寓西楚霸王项羽三十一年短暂而壮烈的一生;门内石阶二十三级,寓意项羽二十三岁,率领八千子弟,起兵抗秦。



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拔山盖世”不用解释,这铜鼎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东院称“楚室生春”,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殿前立有项羽的石雕,临风按剑,顾盼自雄。


此院值得关注的是雄风殿前两根彩绘蟠龙柱,造型生动、雕工精美。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之前遗留之物。此处原为台头寺,台头寺始建于东晋,明隆庆年间改为“三义庙”,后改为“关帝庙”,1980年代在原址改建为雄风殿。


西院称“风戏马院。戏马堂是该院的主殿。


戏马台之残留碑刻陈列此院。

耸翠山


段公德政碑


东、西院落之间,是戏马台碑亭,亭内有一明代石碑,上书“戏马台”三字,字幅盈尺,古朴庄重,气势雄浑。此碑为万历十一年(1583)丹阳人姜士昌所立。戏马台”三字为明代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笔峰苍劲遒劲,为当年旧物。


碑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双层六角飞檐,丹柱彩栋,上覆釉瓦。南檐嵌有四字篆额“从此风云”,为清光绪丁亥年所书。后碑亭曾屡次修缮。戏马台碑亭经1980年代修缮后,易名为风云阁。风云阁南面悬挂李可染先生书写的楹联:
  风吼雷鸣拔山除暴,云飞旗舞戏马兴戎


重九台位于风云阁后。由于地势较高,登台四眺,古城尽入眼帘。这里的重九台,为古人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而设。据《南齐书》记载,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于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后就规定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子。古时登台可望一城风景;如今登台,可见满眼高楼。



重九台之西,有一石碑,上书“秋风戏马”,为沙孟海所书,笔力遒劲,刚毅挺拔。


戏马台之北坡,依山就势为一长廊,长约百米,谓之碑廊,以今人之书法刻古人之咏台诗词。



戏马台的东北部是一凹地,有西楚霸王系马桩,照片所示系马桩为仿制品。原系马桩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酥化。原系马桩刻有“楚霸王系马大清嘉庆□□春日铜□□堂敬修”。可见原桩亦非霸王所用之桩。


项羽一生,如流星闪过夜空,耀眼而短暂。留给世人无尽的感慨。

杜牧有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有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有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吾观项羽之命,自举鼎之时已决。鼎乃社稷,以一人之力举鼎,猛士也。然一人举鼎,能举几时?刘邦举不了鼎,但刘邦找来萧何、张良、韩信、英布、陈平、樊哙,替他举。此为汉兴楚亡之源?

以方孝孺“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使后人哀。平生费尽屠龙技,今日空留戏马台。”作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