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释永信大和尚担任顾问,马明达教授、马廉祯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对八段锦有详尽的论述。《丛编》指出,八段锦是我国传统保健功法,大约起始于宋代,至明清两朝广为传习,成为雅俗共赏而又有一定的神秘意蕴的健身运动,通常被看作是养生益寿的“卫生术”,以区别于主要以搏击为目的的拳术。 晚明以降,各种武艺的军用价值趋于衰落,一向被视为“无用于大战之技”的拳法却勃然兴起,逐步成为民间武艺活动的主流。大势之下,八段锦一类健体养生的运动方式与民间拳法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合流现象,甚而对清代某些拳派与拳理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致于有些人将本不属于武艺范畴的八段锦直接纳入武艺中来,成为武艺家的“内功”之一。当清代末年,传统武艺正式为“武术”所取代后,这一现象更加广泛,形成流派,产生了许多内功分支。是故,研究八段锦的渊源流变,搜集整理其文献资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武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这是关于从事八段锦练身的比较早的记载,夜半起身,嘘吸按靡,是早期八段锦的主要特点。及至南宋,就更加多见了。举两个例子。一是南宋初的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五引陆游《清尊录》说,“季次仲季自言,尝遇姚平仲于庐山,授其八段锦之术。未知果否?”姚平仲是北宋末抗金名将,体魄雄健,富有传奇色彩,被说成是一位得道者。陆游说他:“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这段记载实际上以姚平仲为例,使八段锦具有了神秘色彩。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载云: 曾慥《八段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八段锦传播者之一。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子,福建泉州人。是南宋初的道教学者,南宋初曾任户部员外郎、大府正卿等职,晚年学养生修道,辑有《道枢》四十二卷,其中包括有融会佛道的养生方法和八段锦的基本功法和效用。朱熹批评曹慥学问上的贪博务广,但他对八段锦的实际效果是肯定的。他讲过一段生动的比喻: 可见,朱熹认为八段锦是简单有效的健身术,不是高深莫测而学之无所实用的“屠龙术”。而曾慥所传的“钟离八段锦法”,一共五言三十六句,收在宋人编辑的《修真十书》卷十九《杂着快捷方式》中,这是后来各朝八段锦的源头,至少目前尚未见到比此更早的文字。有人认为,八段锦可能唐末五代就已出现,是东汉末五禽戏以后最重要的导引类健体养生方法,这一说法还需要进一步求证。 明清两代八段锦非常流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图势和歌诀,但共同的特点是动作简单易行,劲力柔和,古人喻之为“锦”,意思就是为动作如锦缎般柔顺,又因其功法一共八段,故名为“八段锦”。此外,还有十六段锦、十二段锦等名目,大抵都是八段锦的敷陈衍义之作,民间传习最多而声名最着的还是八段锦。 通行的八段锦一般分为武与文两种体式。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较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文八段多为坐卧兼式,又称南派,适合老年人和体弱者。明代和清初以坐式为多,清晚期以站式为多,也有了坐站兼而有之的练法。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望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晚清到民国间,坊间出现了各种不同图式和歌诀的八段锦,抄本亦复不少,甚至有借用《易筋经》之名,实际内容乃是八段锦者。这既反映了不同的流派和传授,也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增加。本编选取明·冷谦《修龄要指》、明·王圻《三才图会》、明·高濂《遵生八笺》、明·周履靖《赤凤髓》、清·曹无极《万育仙书》及台湾刘氏武学书馆所藏清抄本等六种,有的是节录,有的则是全帙收入,以供读者学习研究。另外,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八段锦》一书,主要介绍了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读者可以参考。 八段锦,用现代运动科学的视角来看,就是将肌肉与关联组织拉伸至个体不舒适的程度,并有意维持短暂的时间,期间配合呼吸与口诀,从而达到规律练习,使全身心得到松弛与锻炼的效果。研究表明,良好的静力拉伸能强化在力量训练中的表现,可以有效减少延迟性肌肉酸痛。训练前和组间进行伸展练习有助于扩大动作范围和避免受伤,训练后伸展练习能促进恢复、减少痛疼、增强柔韧性,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很适合在家练习哦。 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台北故宫藏的一套彩色达摩易筋八段锦,真正的干活,图片美观,练习轻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