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有的人临帖很像,但离了帖就写不好了?而有的人临帖不太像,但离帖却能写的非常好?

 摄影姥 2020-02-16

这虽然是本质上相反的两个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同时出来了。

临帖很象,离了帖写不好,甚至不会写,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1.仅仅是为临帖而临帖。

比如许多书法院校教师,学生。考试,拿毕业证,以临的准确与否为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许多人临摹不错,但自己写,笔下有点帖上的影子算不错的。院校的书法专业,是培养老师而不是培养书法家,艺术家,就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培养作家一样。目标方向所致,无可厚非;同理,社会上这样的人物也不少。

2.在书法的学习,实践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没迈出去。

从临摹到创作,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许许多多的课题需要解决。关系到方方面面的书法要素的综合应用。

临摹的目标是固有不变的,但自己写,一切都和临摹的对象两不相接。如果仅仅有临摹的机械记忆,而没有融合为自己的理解通会,没有把临摹所学,强制性的,一点一滴的代入创作实践,并一点一滴的对照修正错谬,边临摹,边创作,边修正,边进境,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的从临摹到创作,从创作到临摹,临创结合。跨不过这一步,临摹和创作,永远是两张皮。

比如写一张作品:

其纸张大小和所临摹所用不同,甚至相比悬殊,在小尺幅毛边纸上临惯了小字,变成四尺,六尺,八尺生宣;幅式变横为纵式;

用小笔笔尖,临惯了以提按笔法为主的二王一系小字,写大字大作品,需要万毫齐力,当毛笔的笔锋被压到笔肚,甚至根部位置,笔法,字法和临摹时形成的习惯反差巨大,就会无法控制,驾驭毛笔,所学不能所用;

帖上的字,毕竟不多。近五千个常用汉字,如果不过单字关,通过广泛临摹掌握结构规律,任何几个帖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是写行草书,如果写作品时一首诗,一阙词的内容中,已经临摹过的,只有三两个字,大多数字都没有上过手,自然手足无措。

就象能背诵许多经典文章,但写不出相同意境的文章,和能临摹不能创作异曲同工。

临摹不太象,作品写的好,只有一个原因。会临会写。

比如古人的临帖,都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化裁,有目的性的临帖。在临摹时,重点关注帖上的某一两个点。比如笔法,结构,墨法,章法。临摹的目的,是把需要学到手的东西体现出来,而不以完全临象为重。所以看上去临帖不象帖,但前一个问题中需要解决的临创过渡,临创结合这一核心课题,对这类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