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三杯就多 2020-02-16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很难武断地评判商业写作是好是坏,但王朔确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学绕不开者”。

在他众多作品中,有一部《致女儿书》。这本书出版时,没有发布会,没有红毯。就那么悄悄地出现在书店的货架上。

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问世时有多么石破天惊,而在于它是否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影响。

《致女儿书》

至今为止,这本《致女儿书》已经出版了12年。书中的句子,仍被很多父母当做金玉良言,在女儿成年、出嫁等重要场合,郑重其事地赠与她们:

“将来你死了墓碑上就写一行字:这个人的一生是吃喝打扮的一生。”

“交朋友还是酒肉朋友比较好,酒肉在朋友在。”

“我允许你对我撒野,因为我爱你。”

……

但也有很多人看不懂这本书。觉得这本书是“喝大了写出来的”,是“全篇语无伦次”的自嗨。如果按照传统小说的逻辑来读,确实如此。可如果你把《致女儿书》拆解来读,就会发现:这本书读起来真过瘾。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01“日记体”的记录最真实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致女儿书》。包括王朔对自己家族历史的解读、部分日记和《致女儿书初稿》。

日记部分篇幅虽然不多,但是让人读来觉得爽快无比。

第一、 “偷窥欲”得以满足。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偷窥欲”。没必要否认,因为这并非丑恶。譬如,我们总说“好奇害死猫”,隐含的一部分意思就是:越是藏着掖着的,越让人好奇。

发现了不得了的秘密都会很开心

而他人的日记,就特别容易让人好奇。日记是极其个人化的东西,是绝对的隐私。一旦读到了别人的日记,往往都会有一种偷窥得逞的感觉。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况且,看别人日记会忍不住遐想。下意识就会从那些只言片语中去扩展,去揣测:他写这段话是什么心情?日记中描述的事情我知不知道……这些内容是写日记的人藏起来的最真实的自己,这种认知怎么能不让人兴奋?

作为文学作品,“日记体”一般是由多篇日记组成。表面上看这几篇日记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情节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各种安排和设计早都藏在日记中间了。有时候,读者需要把前后几篇日记组合起来反复看,方能懂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对比力求情节完整的传统故事,日记体不着力于展现情景。它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只露出一点点,其余的内容,由读者尽情想象,颇有“管中窥豹”的乐趣。

第二、“日记体”使表达更立体

同一篇日记,不同的人读到后,得到的认知很可能大不相同。虽然同是从“管”中窥探,有人会看到猎豹;有的人则会看到兔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思维各不相同。

经历不同认知不同

比如,王朔在2013年9月17日的日记中记录到:

“一闭上眼就在另一个世界里”。

这里的“另一个世界”,有的人会认为是过去的美好时光;有的人会认为是未来的好日子。

正是因为读者过往经历的多样性,造成了这种理解的不同。读者会不由自主去想象:“我的另一个世界会是……”

而阅读传统故事时,即便写作手法再厉害,也不过是把读者代入已经设定好的情景:“如果是我,我的另一个世界会是……”

再比如,2003年9月20日的日记中,王朔说:

“今天的脑子里像是一个空脸盆。”

他并没有把这种感觉说明白。正如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心里堵得慌,别人问我们怎么了?我们只能说“难受”。至于怎么个“难受”法,谁也说不明白。

但是,读到的人都明白,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会让读者有共鸣、感觉更立体。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02“书信体”的倾诉最动情

这本《致女儿书》的内容到了《致女儿书初稿》时,王朔又换了“书信体”。这部分内容读者认可度最高,可视为王朔对女儿的“万字大抒情”。每个人读罢,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究其原因,除了真挚的情感之外,也不能忽略“书信体”这种写作形式的重大作用。

第一、书信,是最正式的沟通方式。

敲一封电子邮件,可以删了写、写了删。但拿着纸笔写信,就得慎之又慎了。毕竟,有些不合适的字眼一旦落在纸上,就得换张纸重头再写。不然,涂涂抹抹也太不像话了。

所以,写信,体现了一种庄重的态度,是富有诚意的表达。

写一封信,字斟句酌

举个例子:我们打开网购的包裹时,如果能看到卖家亲笔的手书,就会觉得卖家在这单生意上花了心思,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对方的真诚。那可是手写的信啊!就算现在的男女朋友之间,还有几个手写情书的呢?

如此,即便我们不会捧着这封手书认真看完,在面对货品细微的瑕疵时,也会多一点包容。在和卖家沟通的时候,态度也会相对温和很多。

看吧,这就是书信的魅力。

《致女儿书初稿》虽然不是手写的信,算是以“书信体”作为结构格局的微小说。但在表达上就比常规小说更易使人感到亲切。大概对王朔来说,想与跟着前妻生活的女儿说说话,通过“书信”是最合适不过的方式了。

第二、书信,让情感有延展性。

“书信体”的另一个优点:除了文字描写的内容外,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有情感的延展。

王朔和妻子离婚后,女儿随前妻去了国外。他思念女儿,是因为见面难,沟通也不容易。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知道,老王和方言的原型都是王朔自己,王扣子和咪咪方的原型都是王朔的女儿王咪。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女儿对他这个爸爸一直是不假辞色的。又因为时差,也没有多少机会和女儿沟通。

可以说,王朔在写这篇“万字大抒情”之前,情感是爆炸的,思维是混乱的,逻辑是没有的。可貌似“胡言乱语”,恰好也是这部分的成功之处。他深深陷入回忆中,将往事细细梳理,然后感慨一番,将最真挚的情感溶于字里行间。

车、马、邮件,都慢

就像木心在《从前的时光慢》中写道:

“从前,那么慢,那么美。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

这种等,是不知道对方何时会看到,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能看懂,还不知道对方会有何想法和行动。所以,信件寄出,人就多了一份煎熬,包含着期待和忐忑。

王朔用“书信体”写作,可以说已经与写信无异,每个字都是最能触动心弦的情感。

他的女儿读到这部分时,自然能回忆起过去的点滴。并深刻理解父亲要表达的意思。

读者也不会像读一篇小说一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理解。而是进入自己的情绪,想起与王朔相同的,却又截然不同的经历。

第三、书信,让意思表达更完整。

女儿出国后,基本不回来。王朔与女儿长久的分别,使得他们对彼此的生活日渐陌生。女儿在新的环境中,适应的怎么样?交没交新朋友?有没有谈恋爱?这些他都一无所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和亲人、朋友之间,一旦没有共同的圈子,话题就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打电话、发微信都不知道说什么。

父母对我们说来说去,也都是那几句话。有时候我们忙了,就干脆挂掉电话或者不再回复。在类似的情况下,沟通很难继续。

但如果写一封长信,效果就不一样了。与对话相比,书信可以将写信人的心理描绘得更细腻,想表达的内容也更完整。

读完信,对方表达的意思都懂了

写信人想说的话,可以很从容不迫地说完,甚至讲个故事都没问题。因为读信的人无法打断这个表述。除非不看,不然就只能被动地阅读。这样,不管信中写了什么,对方读完后,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

03“对话体”的展示最直接

被读者诟病最多的,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和我们女儿的谈话》(下文简称《谈话》)。大家的评价无外乎说这部分内容“神神道道、胡言乱语”、“根本没有情节”、“读到崩溃都读不明白”……

的确,用我们常规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读起来是挺费劲。

其实这种“对话体”写作方式并不难懂。虽然语言无论次,但是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描述越精练,视角越鲜明

《谈话》中,涉及人物多、年代跨度大。又因为场景设计是在未来,所以有很多新事物。而说它乱呢,则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很多回忆。

回忆涌上心头,理清楚并不容易

文章的一开始从倒叙切入,在顺叙和插叙之间不断切换,视角和背景变化频繁。文章的节奏如此跳跃,如果用常规的叙事方式,不免会让读者觉得疲累和混乱。而运用“对话”的方式,读者切换背景时就比较自如了。

所以,王朔干脆把描述性内容能砍的全砍了,有些实在略不掉的,就巧妙插入对话中。

从第二章开始,王朔就用剧本形式,展示出场的时间、地点、人物。我们从中可以快速抓取信息。

这样,读者读起来反而更清晰。

比如,老王和几个熟人朋友吃饭,在谈话中说到身后事。老王说:

“我有一朋友,给我在神州四十七号上定了个抽屉。”

在这句话之前,王朔并没有对未来的殡葬业发展做任何描述。但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对话就能知道,在未来,殡葬业可以发展到外太空去。对话接着发展,说着说着还不忘讽刺一下:有钱人和没钱人的骨灰,在太空中待遇还是有阶级差异的。

此外,多人同时出现以及大场景描写也用对话体现。王朔的写法很有意思。

人多的场景描述得要有序、简洁

比如,老王和咪咪方吃老北京菜那段,杜梅前一秒还跟老王贫:

“……专拣人不爱听的说——停,停,你这菜上得对吗?”

紧接着是服务员的声音:

“按菜单写的走的。”

我们用点心都能明白,这里破折号的作用,是在切换对话对象。这样表达下来,视角鲜明、逻辑连贯、节奏紧凑。如果是常规写法,文字大概会这样:“这时,服务员进来上菜”,反而显得死板、啰嗦。

第二、对话越密集,表达越直接

很多人对政治辩论、哲学思辨很有兴趣,觉得过瘾痛快。这是因为这些语言密集的对白场景,很容易刺激感官、带动情绪。

对话越快,越带动情绪

这是什么原因呢?语言节奏快,讲话者往往没有时间掩饰真实想法,一句话脱口就说了出来。没有粉饰的语言,最容易让人窥探内心。

密集的对话一般都在人物之间出现冲突时出现。这样的对话很有力度,会强烈激发观众内心,展示角色人物的情感。我们读到这样的章节时,会情不自禁的加快语速。文章因此张弛有度,节奏强烈。

比如,老王生病了,王扣子来送药的一段。

老王知道女儿送来的药很贵,是克隆健康女性卵子后提取的。一方面老王很保守,无法接受这样的药材;另一方面他心疼女儿,不舍得她花这么多钱。二人对话你来我往:

“我这一辈子没吃过人现在也不打算吃!”

“你要不用就摔地上,反正我意思到了!”

“你不在天都塌下来!”

“还真是!”

接下来通过和咪咪方的对话,王扣子的情绪渐渐和缓。说到:

“当女儿真惨,明明知道父亲这个男人是什么样的人,还要爱他。”

看看,活脱脱就是每一对父女之间的争吵。说爱了吗?没有。可父亲和女儿之间互相体谅的情感不言自明。

【王朔写给女儿的信】《致女儿书》

王朔和女儿

第三、对白越尖锐,形象越生动

在常规写作中,很多书中都提到短句比长句更有力度。这一点毋庸置疑。而短句和对白的完美结合,呈现的精彩效果远超一加一等于二。

《故事》中说到:

“故事手法越是精巧,其形象则越生动,对白也越尖锐。”

但在《谈话》中,这句话反过来说更恰当:对白也越尖锐,其形象则越生动,越能体现出作者故事手法的精巧。

还说老王和咪咪方吃老北京菜那段:老板娘杜梅热情、独立、八面玲珑的形象,被王朔通过尖锐的对白刻画得栩栩如生。

杜梅进门一看见老王就说:

“还记得我吗?我必须跟您握一下手。”

她说自己:“一直一个人儿”、“中间没断人儿”。阵云马上接茬说:

“我杜姐,著名的杜姐,什么也不能拦着我杜姐一天到晚高兴。”

杜梅称呼老王为“老苍孙”,说他“写小说骗钱”,阵云一搭腔也被数落了。更能显示出老辈几个人的交情甚笃。

读完这段,谁都知道杜梅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可当你想继续探求这个人的故事时,她因为饭店生意太好,一阵风似的离席了。

虽然杜梅在《谈话》中只是个酱油角色,但是却让人为之一叹,回味不已。不得不说王朔的故事手法何止是精巧,简直是高明。

可惜,类似杜梅这样的人物注定不是这本《致女儿书》的主角。尽管他们是王朔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可是这本书的主角只有女儿。

王朔说,别人懂不懂关系不大,只要女儿懂就够了。就算是胡言乱语,就算是颠三倒四,王朔相信女儿一定能懂。

其实,《致女儿书》并不难懂,不过就是我们日生活中惯用的,日记、书信和对话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