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环可解—惠施“历物”试析

 虚无嗯 2020-02-17

《庄子<天下>》评述诸子,历代皆称引之,犹以所谓惠施“历物十事”,最为难解,其辞曰:

历物之意,日:

  1.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 南方无穷而有穷。

  7. 今日适越而昔来。

  8. 连环可解也。

  9.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余所目者,有以逻辑解者,有以科学辨者,有曲互者,有斥弃者,大抵皆分其十事,各各论证;而余以其“连环可解”一语,为解题之关键也;大抵此段非并列独立之十事,而其相互间自有一逻辑链也;今不揣愚陋,粗理之如左。

A、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者何,无穷大(f(x)→∞)也;至小者何,无穷小(f(x)→0)也。

至大无外,(-∞,+∞),两侧皆为开区间也;至小无内,点也,点无内也。

此一节,先定义所谓“大一”与“小一”,以备推论时取用也。

B、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者,至小无内,为小一也;其大千里者,至大无外,为大一也。

试论“不可积”之意:

故无厚者,积之亦无厚也。

C、天与地卑。

天、地所谓其大千里者也,为大一也,天地间固有其距离,然较之天地之至大,则为小一也,几可谓之无厚也。

试论“天与地卑”之意:

D、山与泽平。

山泽处天地之间也,山泽之距离较彼天地之距离也,为小一也。天与地卑,则山与泽平,无疑也。

E、日方中方睨。

日之中位,为一点也,至小无内,为小一,此点左右,皆睨位也,为一区间,区间之于一点,至大无外,为大一也。

试论“日方中方睨”之意:

F、物方生方死。

人物皆有生死,成毁只在须臾,故生时有限,如日之方中;而死时无穷,如日之已经睨;以死时较诸生时,可谓大一也;以生时较诸死时,可谓小一也。

试论“物方生方死”之意:

G、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此节于至大、至小外,又定义所谓大同异与小同异也。万物各有差异,自其别相而察得者为小同异;万物皆理一分殊,自其总相而察得者为大同异。

试论大同异与小同异:

H、南方无穷而有穷。

南方之标定,必有一基准,此一基准自空间言之为小一也,空间中有无穷之小一,故有无穷之基准可用,于是南方可有无穷种之范围也。

然南方之范围,至大不能逸出天地之间,故南方有穷也。

此数量无穷而空间有穷也。

J、今日适越而昔来。

适越者,南行也,南有无数之定义,故所向无不是南也,故行即是南来也。

今日者,此时也,如日之方中,昔者,前乎今日者皆是也,以今较昔,为小一也,以昔较今,为大一也。故今日不可行一步,步步皆自昔日行。

K、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南方无穷,北方亦无穷,中央因四方而定,四方无穷,则中央亦无穷,岂但燕之北与越之南哉?

L、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物毕同毕异,故当泛爱万物也;天与地卑,故天地一体也。

此八字为其学说根本,亦是诸论题之指归也。

M、连环可解也。

综前文之意,有如下之命题关系:

1、A→B,B→C,C→D,

2、A→E,E→F,

3、G→H,H+E→J,H→K。

大要以大一、小一(A)大同异、小同异(G)为发端。大一、小一,所以令天地一体也;大同异、小同异,所以劝泛爱万物也。

如此,“连环可解”之义,明矣。

彼惠施之书不传,藉此连环命题,亦可窥见其学说大略也。

彼以术证道,术虽恢诡,而道不偏失。史言邹衍“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惠子亦其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