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施对科学的贡献

 老庄友华 2023-07-24 发布于海南

惠施,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元前310年,是战国中期名家代表人物。他是宋人,做过魏国宰相10余年(公元前334年 ~ 前322年)。由于与张仪不和,于公元前322年魏惠王时被贬斥出魏国,但公元前319年后又返回魏国,与公孙衍共同辅政。他在追求知识上兴趣广泛,特别是喜欢研究物,而且经常与庄子进行辩论。但惠施对于伦理道德没有多少兴趣。所以,《庄子·天下》这样评价惠施:“弱于德,强于物”及“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值得一提的是,“弱于德,强于物”意味着庄子也是从人伦日用方面来评价一个人,并且这一评价与五四时我们评价西方文化欠缺人伦日用、但却科学发达一样。《庄子·天下》还记载了惠施的著述很多:“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但因为我们民族自古就不喜欢追问物,以致惠施的著作最后都未能流传下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有《惠子》一篇,但至迟在隋唐时此书已佚,后世学人唯有借重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的辑录或评说性文字。在这类史料中,当推《庄子·天下》所辑录的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论题最有价值。“历”有审视、辨察义,“物之意”即物之理,“历物之意”即是说惠施逐一究析事物事态之理。具体上,这十个论题包含了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内容: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该篇中没有详细论述这十个命题。笔者试释如下:

 1)“至大”应是无限大,无限大就是大到在它之外没有其它存在,所以称为“无外”;“大一”,意即独一无二之大或绝对的大。“至小”应是无限小,无限小就是小到它是没有什么的存在,所以称为“无内”;“小一”即独一无二之小或绝对的小。“至大”以至于“无外”,庄子谓之“至大不可围”,而“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庄子·秋水》);“至小”以至于“无内”,庄子谓“之至精无形”,而“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庄子·秋水》)。因此,这一条应定义了无限大和无限小。

2)定义了平面:平面只有面积而无体积(无厚),但却可以无限大。

3)天、地、山、泽的高低只具有相对性的意义,它与参照系有关。

4)它揭示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之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其思考方式非常相似于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命题。但明显地,这里欠缺了赫拉克利特的后半句: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

5)万物在大类方面具有相同的一面,称之为大同。但大同之下的万物是彼此相异的存在,称之为小同异。万物既有同的一面,称为毕同;也有各不相同的方面,称为毕异。称之为大同异。可见,同异既强调万物具有相同的一面,也强调万物各不相同的一面。

6)战国时代,人们一般认为南方有穷,但惠施却认为南方是无穷的,但也是有穷的。这似乎意味着他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形,在球面上的一点向南一直走下去,最终将回到起点。回到起点就是有穷,而能一直向南走下去则是无穷。

7)指出了时间的相对性,今日也可以是昔日,昔日也可以是今日。

8)这也可以从球面上来理解,连环就是球面上的一个圆周,圆周的长度当然是可以量度的。这似乎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试图测量圆周率。

9)这可能他已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因为只有地球是圆球形的,地球上的每一处才是天下的中央。

10)指出了万物就是全体上的一。

可见,正是惠施和墨子注意到人有了解无穷奥妙的宇宙、整理万物的渴望,将人类理性能力应用于对物的研究中,利用语言来言说万物和宇宙,对其何以可能作出了理性的说明,才使传统自然学发展了物理学和宇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