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子》

 遗韵斋 2012-11-06

惠施(约公元前370~约公元前310) 宋国人。比孟子略后,与庄子同时。《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列为名家第二人。

在政治上,惠施主要在魏国进行活动。他主张合纵抗秦,是合纵的始发者和坚定的支持者。他建议让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因而提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时,张仪来到魏国进行连横,惠施因为与张仪竞争失败,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东方各国极力讲魏国拉入合纵的阵营,于是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并出任魏相,为魏国制定法律。在政治上,惠施确为一个有能力的执政者,史称,惠施为魏相17年,助惠王实施“民人皆善之”的“立法”,在外交上组织“合纵”,从某种角度上提升了魏国的力量,国内主张“去尊”、“偃兵”,又尊齐为王,开六国称王之局。

而在学术上,惠施更是闻名天下。他是名家名家两个基本派别中的“合同异”(合万物之异)派的领军人物,与公孙龙主张不同。他的“合同异”命题,现在保存在《庄子?天下》中,即“历物十事”。他的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归结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发现了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从某些方面讲,过分夸大事物之间的“同”,而忽视事物之间的“异”,也忽视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无论惠施的学术内容为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首先,惠施博学多识。《庄子》中记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当时知名的学者,并且好辩,与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卒以善辩为名”。而他的学说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和重视,故而有“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庄子》)的说法。

《惠子》一书,在隋一朝已经亡轶,我们现在只能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窥见其思想的某些方面,而真正算的上可以作为研究惠施思想的真正资料,就是《庄子·天下》里的“历物十事”,所以在本作诸子抄中,本人将《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当作《惠子》来作为惠施的研究资料。

 

《惠子》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