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阳询的楷书、历代特颂的较多,认为欧体“清正秀健,古今一人”“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正因为如此,初学者必须掌握欧体的临写要点根据欧体特点,我今天重点讲讲运笔方面。运笔是千古不易之事,书法说到底是笔的运动轨过,也就是说是毛笔运行所留下的痕迹运笔是否得法,取决于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现分而述之。 起笔藏露结合 起笔对一个字有相当大的关系,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起笔有藏锋和露锋之别。藏锋,是常用的逆锋行笔就是说,下笔时第一个动作与行笔的方向相反、或用机对相反的方式起笔,使锋尖藏于点画之中,饱满含蓄,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不露痕迹,产生一种圆润的效果,藏锋大多使用圆笔。 所谓露锋,一般是相对藏锋而言,在起笔的过程中,不作逆入法,顺势而下,以侧取势,锋芒外露,产生的效果是如刀削斧劈,姿态变化多,充分展示其力度。欧体起笔犹为明显是露锋,方笔居多,其力度自然突出露锋的特点是使用方笔的结果,在笔画的外形上有尖起、方起、曲起、仰起等多种姿势。 行笔中锋为主 起笔至关重要,但行笔切记不可轻视,若行笔中法、断续不匀,笔堂下贯气,是失败的。行笔如古人所言: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在中锋行笔的过程中,使笔尖尽量接触纸上,屏住气、速度均匀地行驶,写出来的笔画有一种厚重的质感写楷书以中锋为主,适当地掺入些侧锋,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侧锋不等于偏锋,侧锋大都用于纵笔、侧锋的特点是以侧取势,这样易于铺毫。尽管毫偏于一侧,但作用点仍然在行笔的中心线上;在收笔时,月于有竖右钩、左钧,如:“月”、“民”等字,还有横折钩的如:“目”、“具”等字、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收笔主次得当 任何笔画多的字,都有主笔和次笔、主笔起到一个字的平衡作用,是一个字的主心骨,譬如“为”字,当中的横折钩是主笔,要把主笔的收笔写得扎实有力,不然撑不住整个字。次笔既然处于次要地位,在收笔时,往往在技法处理上有别于主笔,贵在圆润与灵巧。表现出情趣感,如“三”字的第一、二横笔画相对第三横的主笔来说,就要写得较短和较圆熟,不然长短一致、粗细一般必然导致呆板和缺乏意趣。 收笔是一个字的最终环节,它关系到整个字的结体态势、收笔把握得当,自然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如收笔不妥,势必会造成不如意的结局。古人对收笔十分重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笔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护尾,还为了启后,使笔墨的气的贯通。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清代黄自元总结的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是枚书书! |
|